血小板模式识别受体在固有免疫应答与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来源 :临床输血与检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小板在骨髓中由产板巨核细胞胞质脱离形成,其传统功用主要集中在止血和参与血栓形成,但近年来发现,血小板膜上和胞质内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可使血小板作为免疫细胞在固有免疫应答中协助机体清除病原体,同时促进血栓形成.深入认识血小板模式识别受体和其他膜受体等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机制,对感染性疾病诱发血栓形成事件病理生理及其临床诊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就此方面的新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RHD和RHCE基因由于同源性、相近性和方向相反,可以交换核苷酸从而产生变异等位基因[1].RH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存在导致表型的变异.对于有输血或妊娠免疫史的患者,当检出与自身Rh抗原对应的Rh抗体时,很难通过血清学试验区分是自身抗体还是同种抗体[2].本例报道为一例RhD阳性患者产生抗-D抗体,通过血清学试验联合RH基因分型技术,确定RH等位基因是否有变化,进而判定抗体的性质.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近20年来,随着对GIST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分子病理学、影像学及外科手术等的进步,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下的GIST全程化管理显著改善病人预后[1].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制订的《NCCN 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是全球肿瘤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指南之一.2020 年 10 月,N
结直肠癌约占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人和因癌死亡人数的10%.目前已成为继肺癌、前列腺癌(男性)、乳腺癌(女性)之后的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近90万人因之死亡.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和饮食习惯转变、肥胖、缺乏运动锻炼和吸烟等危险因素,我国结肠癌发病率呈上升态势.通过结肠镜检、早期筛查等手段可以有效发现结肠癌,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危人群疏于防范,确诊时即已经处于进展期或者伴随远处转移,这部分病人的生存和预后仍不容乐观.随着当前对结肠癌发病机制、分子机理的不断深入研究,结肠癌的诊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按照病理学分类,肺癌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其中 NSCLC 大约占85%[1].研究显示,NSCLC 最常见的病因是吸食烟草[2].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联合全球二十余家知名癌症中心,每年根据新的临床证据制订并更新发布《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诊治指南》,现已成为全球临床医师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