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资源库体系构建、“源头活水”的获得、资源与管理的规范化、资源的应用几个方面来阐述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策略。
关键词:校本资源库;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8-010-01
校本资源库建设一直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满足学校师生对教育资源需求的校本资源库,必须从资源库体系构建、资源的来源、资源库的管理、应用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科学性的构建是建设校本资源库体系的基础
要实现校本资源库“清如许”的目标,必须从规划“水系”开始,它是确保校本资源库网络体系的运作的流畅性、管理的可操作性的基础。本体系以师生博客为基础过滤层,师生通过整合转化一切可以得到的教育资源,发布到自己博客上,再通过班级博客与备课组博客实现对资源的二次精选,提升到资源库主库是三次精选,四层精选后集成为学科主题网站。优秀的资源也提供给其它大型学科资源网,分享的同时换取更多精品资源,保证资源小循环顺畅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大循环。主库系统的选择要从功能完备性、性能稳定性、系统安全性、技术支持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学生博客以本班级博客群为中心,班主任博客是本群的成员,同时也是备课组群的成员,通过班主任博客实现了学生资源向上一级资源的流动,教师博客以备课组博客群为中心,备课组长负责资源向主库的精选,资源库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最后由学科教师与信息教师合作,同步或者以章节、部分为阶段,根据教师“教”、学生“学”的需要制作或完善主题站点(用静态站点能更方便地表现个性、突出主题特点),通过资料的收集与积累,最后结出以应用为目的“主题站点”或校本课程的累累硕果。
主题站点除了静态也可以动态,对于个别学科,如信息技术学科,建有自己的教学平台,平时直接应用在教学中,还有奥赛在线测试题库等,都是学校资源库的一部分。
二、从“源头”抓起,保证源头有“活水来”是建设校本资源库的命脉
资源库体系的构建是建设校本资源库的基础,校本资源库是否能有序、高效地运作起来首要条件是要有“水”。为了保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必须从源头抓起。
(一)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博客应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资源库体系中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到资源库的建设中,让资源库拥有更多来自学生层面的素材。(二)多管齐下,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建设与应用资源库中来
各学科课任教师是本体系最重要的“源头”之一,他们是资料最重要的收集者、筛选者、整合者、设计者、管理者、应用者,校本资源库不仅可以共享与传承他们的劳动成果,博客与主题站点还能直接应用于教学。只有让他们通过应用体验到资源库的作用,切身感受到网络教学对常规教学方式的拓展与补充,产生强烈的建设与应用校本资源库的意愿,再通过参加培训获得基本操作技能,他们才能把建设资源库变成自觉行为。
(三) 由专人负责,转化学校现有资源入库
每所学校都积累了大量的电教资料,如教学示教录像片、教学录音带和各种扩展学习的音像资料等。平时,由于受学习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这些音像资料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现在可以将这些音像资料转制成数字文件加入到资源库中,教师通过校园网就可以随时地调用这些教学资料供教学中使用,学生也可以在个性化的学习中随时使用这些音像资源。
三、规范化管理是建设校本资源库的保障
分级管理、职责分明。教师完成各自规定的任务,班主任作为备课组成员,除了完成自己预定任务外,作为班级博客群的管理者之一,还负责鼓励本班学生加入到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中来,同时把本班学生提供的资源及时推荐到学科组;备课组长及时收集本备课组的精品素材,发布到主库,每周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学案必须及时上传,同时负责备课组资料与其它资源库资源的交流工作;主库管理员及时整理、核定素材,维护主库栏目,统计素材收集与应用信息供领导参考;指定的课任教师(中心组组长)和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根据校本资源库素材,完成本学段主题站点的建设与完善工作。分管领导负责督促、协调与考核,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折合成工作量,上传资源数量和质量定期进行量化公示,根据量化结果定期对于表现突出的个人、学科组给予奖励。
四、资源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是校本资源库高效运作的动力
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就是应用,可以说应用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到资源库运作的有效性。
主题站点的应用,是校本资源的高级应用模式。本文所说的静态主题站点是以一门课、某册课本、某部分为内容,一般以教科书知识体系为主线建构的,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最精华的资源,目的是服务于教师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可以直接利用主题站点进行课堂教学。主题站点的应用可以延伸到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竞赛等多种学习形式上去。
校本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丰富的发展过程,我们有必要把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与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过程变成人才队伍培养过程,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凃薇.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6(12).
[2]黄辉.教学资源库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08.
关键词:校本资源库;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8-010-01
校本资源库建设一直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满足学校师生对教育资源需求的校本资源库,必须从资源库体系构建、资源的来源、资源库的管理、应用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科学性的构建是建设校本资源库体系的基础
要实现校本资源库“清如许”的目标,必须从规划“水系”开始,它是确保校本资源库网络体系的运作的流畅性、管理的可操作性的基础。本体系以师生博客为基础过滤层,师生通过整合转化一切可以得到的教育资源,发布到自己博客上,再通过班级博客与备课组博客实现对资源的二次精选,提升到资源库主库是三次精选,四层精选后集成为学科主题网站。优秀的资源也提供给其它大型学科资源网,分享的同时换取更多精品资源,保证资源小循环顺畅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大循环。主库系统的选择要从功能完备性、性能稳定性、系统安全性、技术支持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学生博客以本班级博客群为中心,班主任博客是本群的成员,同时也是备课组群的成员,通过班主任博客实现了学生资源向上一级资源的流动,教师博客以备课组博客群为中心,备课组长负责资源向主库的精选,资源库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最后由学科教师与信息教师合作,同步或者以章节、部分为阶段,根据教师“教”、学生“学”的需要制作或完善主题站点(用静态站点能更方便地表现个性、突出主题特点),通过资料的收集与积累,最后结出以应用为目的“主题站点”或校本课程的累累硕果。
主题站点除了静态也可以动态,对于个别学科,如信息技术学科,建有自己的教学平台,平时直接应用在教学中,还有奥赛在线测试题库等,都是学校资源库的一部分。
二、从“源头”抓起,保证源头有“活水来”是建设校本资源库的命脉
资源库体系的构建是建设校本资源库的基础,校本资源库是否能有序、高效地运作起来首要条件是要有“水”。为了保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必须从源头抓起。
(一)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博客应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资源库体系中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到资源库的建设中,让资源库拥有更多来自学生层面的素材。(二)多管齐下,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建设与应用资源库中来
各学科课任教师是本体系最重要的“源头”之一,他们是资料最重要的收集者、筛选者、整合者、设计者、管理者、应用者,校本资源库不仅可以共享与传承他们的劳动成果,博客与主题站点还能直接应用于教学。只有让他们通过应用体验到资源库的作用,切身感受到网络教学对常规教学方式的拓展与补充,产生强烈的建设与应用校本资源库的意愿,再通过参加培训获得基本操作技能,他们才能把建设资源库变成自觉行为。
(三) 由专人负责,转化学校现有资源入库
每所学校都积累了大量的电教资料,如教学示教录像片、教学录音带和各种扩展学习的音像资料等。平时,由于受学习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这些音像资料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现在可以将这些音像资料转制成数字文件加入到资源库中,教师通过校园网就可以随时地调用这些教学资料供教学中使用,学生也可以在个性化的学习中随时使用这些音像资源。
三、规范化管理是建设校本资源库的保障
分级管理、职责分明。教师完成各自规定的任务,班主任作为备课组成员,除了完成自己预定任务外,作为班级博客群的管理者之一,还负责鼓励本班学生加入到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中来,同时把本班学生提供的资源及时推荐到学科组;备课组长及时收集本备课组的精品素材,发布到主库,每周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学案必须及时上传,同时负责备课组资料与其它资源库资源的交流工作;主库管理员及时整理、核定素材,维护主库栏目,统计素材收集与应用信息供领导参考;指定的课任教师(中心组组长)和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根据校本资源库素材,完成本学段主题站点的建设与完善工作。分管领导负责督促、协调与考核,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折合成工作量,上传资源数量和质量定期进行量化公示,根据量化结果定期对于表现突出的个人、学科组给予奖励。
四、资源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是校本资源库高效运作的动力
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就是应用,可以说应用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到资源库运作的有效性。
主题站点的应用,是校本资源的高级应用模式。本文所说的静态主题站点是以一门课、某册课本、某部分为内容,一般以教科书知识体系为主线建构的,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最精华的资源,目的是服务于教师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可以直接利用主题站点进行课堂教学。主题站点的应用可以延伸到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竞赛等多种学习形式上去。
校本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丰富的发展过程,我们有必要把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与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过程变成人才队伍培养过程,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凃薇.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6(12).
[2]黄辉.教学资源库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