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qinhui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年一甲子。对于以向世界说明中国为己任的《今日中国》杂志(原名《中国建设》),60年的风雨历程,从诞生到开花结果,不断羽翼丰满、走向成熟,60岁是焕发出第二个青春的开始。
  《今日中国》1952年创刊之初,只有一个英文编辑部6位工作人员;60年之后的今天,她已经拥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德文、土耳其文和中文、藏文《布达拉》8个文版编辑部,工作人员超过150A,读者更是遍及世界各地,在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实施本土化战略和刊网融合战略,《今日中国》不仅在国内期刊中率先走出国门,到海外建立分社,近年又接连创办了西文秘鲁版和土耳其文版,目前正策划在阿联酋、巴拿马和委内瑞拉出版新的版本,而且穿越数字空问,日益成为中国对外说明自己、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建国初期宋庆龄创办
  《今日中国》杂志60年的历史,始终和一个伟大女性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作为本刊创办人,宋庆龄的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这本刊物;事实上,《今日中国》杂志本身所从事的对外传播工作,始终是宋庆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由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中国福利会副主席的宋庆龄在1952年亲自创办。
  当时的办刊宗旨为“重点报道中国社会、经济、文教、救济和福利方面的发展,以使国外最广泛的阶层了解中国建设的进展,人民为此所进行的努力”。宋庆龄提出的“真实报道”成为《中国建设》和后来的《今日中国》最基本的原则,“内容充实,文章通俗”则成为刊物的写作风格,并—直被坚持到今天。
  宋庆龄十分关心杂志质量的提高,经常为杂志撰写重要稿件。每次收到新杂志,总是仔细阅读并及时评述,提出改进意见。
  在对外发行方面,她也身体力行,多年来坚持每月将几十本杂志以“林泰”的名义寄给国外的朋友,以扩大杂志的影响。
  宋庆龄十分看重与读者的交流,为杂志社留下了“每信必复”的好传统。
  在宋庆龄与周恩来总理的关怀指导下,《中国建设》逐渐在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那就是以人民团体刊物的民间身份出现,保持真实报道的传统,善用事实说话,从生活人手,内容丰富多彩,文章通俗,图文并茂,重要有趣,有亲切感,更好地反映新中国的变化。
  历任国家领导人的关怀
  本刊创办以来,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
  周恩来亲自对杂志办刊提出要求,并与宋庆龄一起确定首届编委会成员名单。此后,每逢杂志创办新文版或举办创刊周年庆典,周恩来、陈毅和宋庆龄等领导人都会题词祝贺,或撰写专文在杂志刊发,甚至亲临杂志社看望员工。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阅读《中国建设》后肯定了杂志的方向,认为“《中国建设》用事实说话,对外宣传就是应该这样做”。周总理多次就杂志社工作做出指示、给杂志题词,还在创刊10周年时,亲临编辑部,向杂志社工作人员表示祝贺。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对《今日中国》的赞赏。本刊名誉总编辑爱泼斯坦70寿辰时,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他,并表示祝贺。
  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曾为杂志亲笔题词,在创刊50周年时发来贺信,并亲切接见爱泼斯坦、祝贺其80寿诞。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爱泼斯坦家中,看望并祝贺他的90寿辰,感谢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的外宣事业。
  人才辈出的编辑部
  《今日中国》的发展壮大,倾注了几代编辑人员的心血,《今日中国》的编辑队伍里人才辈出。
  杂志创办之初,成立了一个由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编委会,他们当中有金仲华(编委会主任、上海市副市长、著名新闻工作者、曾任香港《星岛日报》总编辑)、陈翰笙(著名经济学家、曾在香港编辑英文《远东通讯》半月刊)、钱端升(政治学家)、李德全(卫生部长、冯玉祥将军夫人)、刘鸿生(著名实业家)、吴贻芳(教育和宗教界著名人士、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耀宗(基督教界领袖人物)、唐明照(曾任美共中国局书记达10年之久,后来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全国人大代表,经常为杂志出主意,为杂志约稿,甚至自己亲自写稿。
  本刊名誉总编辑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是国际著名记者。他1915年生于波兰,长大后长期在中国从事新闻工作,向世界报道中国。1951年应宋庆龄邀请重返中国,筹建《今日中国》杂志,并长期主持编辑和出版工作,历任执行编辑、总编辑、名誉总编辑,著有《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人民之战》、《突破封锁访延安》、《西藏的转变》、《见证中国》等。
  曾在本社工作过的著名人士,还有曾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的鲁平,曾任美国《时代》杂志社驻华记者、《中国日报》副总编辑的李伯悌,曾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主任、《上海新闻》编辑部主任的陈麟瑞等人。
  除了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也得到党和人民的肯定。今日中国杂志社多人、多部门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等称号。
  来自不同国家的记者、语言专家,也为《今日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日常参与《今日中国》的选题、稿件翻译和审读工作,经常和中国同事一起讨论、交换对中国问题的看法,甚至亲自为杂志采写新闻稿件、担任杂志副主编。今日中国杂志社埃及籍专家侯赛因·伊特梅尔和加拿大籍专家路易斯·卡提欧女士,因为他们卓越的贡献,分别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目前,《今日中国》拥有多名来自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秘鲁等国的外籍雇员和专家。
  推动了两岸交往
  以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为主要读者对象的《今日中国》中文版1980年10月创刊,宋庆龄为中文版创刊号亲笔签名题词。
  有人将《今日中国》中文版称作是宋庆龄“光辉的一生中最后一项事业”,并不夸张。事实上,《今日中国》中文版不仅实现了为海峡两岸、海内外同胞传递信息,使许多离散家庭和亲人得以团聚,更为香港、澳门回归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很多工作。
  “寻亲访友”是中文版创刊后不久推出的精品栏目、名牌栏目,为长期隔离的两岸失散同胞提供寻亲服务,而且不断创新,一做就是十多年,在台胞中影响很大。
  由于中文版的出色工作,1983年11月,中文版编辑组被中国记协评为“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1992年9月中文版记者参加了首批大陆记者的赴台采访。
  后来,当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热点转到探亲和来大陆投资的时候,中文版又与时俱进,增加了贸易投资咨询服务方面 的内容;近年来又开始密切关注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变化,和两岸关系的新进展,以及华人华侨在海外的创业、奋斗故事。
  同时,中文版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与海外华文媒体开展合作。2005年与加拿大华文报纸《多伦多都市报》签署了互换稿件合作协议书之后,又与马来西亚的华文媒体达成合作协议。
  新时代再创辉煌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对中国日益关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新媒体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和推动两岸同胞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10月,《今日中国》作为国家对外期刊本土化战略的试点,在国内期刊中率先走出国门,到海外建立分社,分别于墨西哥和埃及建立了拉美分社和中东分社,随后陆续把西文版和阿文版的编辑策划、设计、印刷和发行前移到对象国,有效地解决了对外期刊内容针对性、报道时效性和发行有效性问题,进一步扩大了杂志在对象国的影响力。
  玻利维亚总统、智利总统、埃及总统、墨西哥总统、秘鲁总统等先后接受本刊采访、为本刊题词或给本刊来信表示对杂志的肯定;拉美、中东媒体和民间团体多次访问了杂志社。2006年5月中埃建交50周年之际,埃及驻华大使馆向杂志社颁发了“荣誉证书”,表彰《今日中国》对发展中埃友好关系做出的重要贡献。
  2010年1月,《今日中国》秘鲁版在秘鲁首都利马正式出版并成立办事处,此举被秘鲁官方视为中秘文化交流的里程碑,总统加西亚为期刊题词,第一副总统亲自在创刊号撰写文章。
  2010年9月,《今日中国》土耳其文版正式创刊发行,在土耳其各大城市书店和商场零售,被土耳其各界人士视为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目前,《今日中国》正在与阿联酋、巴拿马、委内瑞拉等国出版机构探讨多种形式的合作出版。
  在当下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之时,《今日中国》又及时推动期刊业务向互联网业务转型,提高自身的对外综合传播能力。2011年以来,我社以西文版为刊网融合试点,并逐步在其他文版推开,重大报道任务及突发新闻事件和时效性强的栏目已实现先网后刊;刊网原创内容数量和比重大幅提高,动画、图集、电子杂志、手机报、独立视频节目等形式更加丰富,网站点击量、访问人数、邮件订阅用户量稳步上升,部分文版在iPhone、iPad平台上线,并开通了微博。
  展望未来,《今日中国》将坚持继承与发扬宋庆龄确立的真实报道的优良传统,必将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与友谊,为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血清酶类测定的推荐方法为连续监测法测定酶的催化活性.由于血清酶活性除与酶的含量有关外,还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并且公认的酶校正品尚未在常规实验室应用,因此,酶测定的室间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