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图像报告数据系统与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34q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应用乳腺图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和超声弹性成像(UE)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超声科共发现117例女性乳腺结节患者(122个乳腺结节)。对122个病理证实的乳腺结节进行BI-RADS超声分级和UE评分诊断,参照病理结果对比分析二者级二者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联合应用价值。

结果

122个乳腺结节病理证实良性72个、恶性50个;按标准分级和评分诊断时,UE评分和二者联合与BI-RADS分级在特异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Youden指数诊断则在敏感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E评分和二者联合诊断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ROC曲线下面积均>0.7。

结论

BI-RADS分级和UE评分诊断乳腺病变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UE评分在某种程度上优于BI-RADS分级,而两者联合应用可能意义更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年龄≥60岁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2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显微手术治疗的年龄≥60岁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共3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出院(近期)、出院后半年(远期)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探讨老年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等问题。38例中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17
目的探讨节段截桥局限漂浮技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98例手术治疗的胸椎OLF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本组男56例,女42例,年龄35~73岁,平均45.8岁;病史3~51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单节段32例,双节段56例,3节段6例,4节段或以上4例,累及上胸椎(T1-4)34例,中胸椎(T5-8)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假包膜在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10至2012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有明确垂体腺瘤假包膜的垂体腺瘤病例22例,其中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5例,垂体无功能腺瘤11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5例,垂体泌乳素(PRL)腺瘤1例。术后随访2~24个月。初步探讨利用垂体腺瘤假包膜行包膜外切除对垂体功能、肿瘤复发的影响。结果22例垂体腺瘤
期刊
期刊
目的同时检测EB病毒(EBV)Rta-IgG、衣壳抗原(VCA)-IgA、早期抗原(EA)-IgA、EBV-DNA,评价EBV血清学联合检测在鼻咽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病理确诊的131例治疗前鼻咽癌、52例非鼻咽癌的相似症状患者和148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和血浆,应用免疫酶染色法检测血清VCA-IgA、EA-IgA抗体;ELISA法检测Rta-IgG抗体;
目的探讨XRCC1基因Arg194Trp、Arg399Gln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宫颈癌遗传易感性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错配扩增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235例宫颈癌患者和350例健康对照个体血液标本的XRCC1 Arg194Trp、Arg399Gln两个SNP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分析其与宫颈癌遗传易感性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对于XRCC1Arg194Trp和Arg399Gln位点,两
目的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和阳性药物非洛地平缓释片对比,评价国产阿雷地平肠溶胶囊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家医院于2011年4—10月共入选315例舒张压90~109 mm Hg(1 mm Hg=0.133 kPa)且收缩压<180 mm Hg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利用SAS 9.13软件生成相应的随机数字,分为3组,分别接受阿雷地平肠溶胶囊5~20 mg/d(n=126)、非洛地
目的探讨CD40突变体抗体标记的磁性纳米颗粒与乳腺癌细胞结合在体外MR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化学交联法将单克隆抗体交联与超微超顺磁氧化铁(USPIO)粒子合成分子探针。通过流式细胞术、共聚焦显微镜及体外MR成像技术对探针与高表达CD40突变体乳腺癌细胞(M231)的靶向结合进行研究。MR信号变化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携带磁性纳米颗粒的抗CD40突变体分子探针被成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妇产科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共278例,已经妊娠87例,分析患者年龄、肌瘤部位、大小和个数与术后妊娠的关系,同时探讨手术技巧和妊娠结局。结果278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无中转开腹,因子宫创面出血术后再次腹腔镜下缝合止血1例,术后3个月超声检查子宫切口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