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研究

来源 :教育界·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民族音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小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阶段,因此需要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运用,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本文就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法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高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策略
  弘扬民族艺术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根本。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教师应当加强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从而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爱家情怀。
  一、体验民族音乐之美——听赏感受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肢体、听唱等形式来建立对民族音乐的基本感受,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情来拓展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民族音乐,从而初步形成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并且能够以此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有关民族音乐的各项艺术体验活动,并鼓励学生体验和模仿民族音乐,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感知民族音乐美感具有重要作用[1]。例如,在小学苏少版音乐教材《草原赞歌》中,教师可以将主要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通过对该歌曲的学习来清楚地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与音乐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特点,尝试通过听唱、感受以及律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起对蒙古族音乐的基本感受。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蒙古族特色音乐《下马酒》,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初步感知蒙古族音乐的辽阔,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观看敬酒、献哈达等视频,从而初步感知蒙古族音乐。然后教师再以《草原赞歌》为背景音乐,向学生介绍内蒙古在中国地图上的具体位置,并帮助学生了解蒙古人居住环境,从而使学生对内蒙古草原的风貌以及蒙古族风俗习惯进行总体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身临其境地对蒙古族文化进行感知,同时还能够对需要学习的《草原赞歌》音乐进行不断聆听,使得学生在听觉感知下潜移默化地对音乐进行熟悉。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蒙古族风格特点的音乐下,利用蒙古族特色律动形式来对音乐情绪进行自由体验,然后再与教师一同合作演唱歌曲,使得学生在歌唱过程中能充分了解蒙古族音乐高亢、宏大的特点,从而能够充分体验到民族音乐的美感。
  二、表现民族音乐之美——感知模仿
  学生在充分体验民族音乐后,应当展开感知模仿,从而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的基本要素,比如蒙古族音乐的深沉情感、宽广音域以及浓厚的草原气息,蒙古族的舞蹈还有酒盅舞、筷子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乐器有马头琴等;维吾尔族音乐奔放热情,节奏清晰明快,常用的乐器有热瓦普、冬不拉等。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各个民族的音乐基本要素,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对所学民族音乐产生情感[2]。依旧以小学苏少版音乐教材《草原赞歌》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蒙古族音乐之美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体验蒙古族音乐,并简单地将蒙古族舞蹈特点表现出来。首先,教师先创设“蒙古草原”的音乐情境,比如带领学生玩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清晰地了解到蒙古族的风俗文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那达慕”大会情境中,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与现象,在回忆《草原赞歌》的同时,结合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来想象自己站在蒙古草原上尽情舞蹈。之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蒙古族特色舞蹈筷子舞,舞者双手握住筷子,然后根据音乐的节奏敲打肩部、手部、腿部等,筷子敲打的声音非常清脆,而且节奏清晰明快,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教师通过逐层递进的方式将筷子舞的基本音乐要领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学会筷子舞。除此之外,挤奶舞也是充分体现蒙古族劳动的舞蹈,该舞蹈不仅有着简单模仿蒙古族劳动人民挤马奶的动作,同时还具备蒙古族特色的笑肩动作,学生能够在学习挤奶舞的过程中,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教师在设计整堂音乐教学时,需要将体验、模仿、感知、表现等教学策略充分应用其中,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蒙古人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并能够感知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学生在掌握舞蹈动作后,能够将其应用到歌曲表演中加以实践。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地对民族音乐元素进行了解与模仿,从而能够有感情地将所学民族音乐表现出来。
  三、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感知鉴赏
  基于我国国家课程设置,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当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展开常规教育以及拓展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喜爱民族音乐以及民族音乐文化,并能够健康向上地表达民族音乐情感,培养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教师需要进一步对学生的民族音乐学习能力进行提升,从而帮助学生领悟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民族的音乐作品,掌握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继而拓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并熟悉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例如,在小学苏少版音乐教材《新疆之春》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通过听、动、演、赏等多种民族音乐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感知鉴赏能力,从而清楚地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基本音乐要素和音乐文化。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歌曲,并让学生领略新疆的美丽与富饶,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这种教学方法便是听觉领先、动觉切入,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感知音乐。教师再向学生介绍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使学生能够感知到维吾尔族音乐的鲜明节奏以及欢快活泼的情绪等特点,而且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维吾尔族非常有特色的乐器,包括冬不拉、热瓦普、手鼓等,这些新鲜的特色乐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带领学生初步了解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文化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对歌曲演唱内容进行仔细聆听,然后对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充分体验。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该歌曲中,第一段音乐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思考便能够回答:“该部分的节奏由疏到密,然后疏密交替,再加上钢琴、小提琴等多种演奏技法伴奏,能够充分表现出欢快、热烈、激情以及酣畅等音乐情绪。”之后再带领学生继续深入:“第二段音乐采用的是新疆的什么乐器?能够营造出什么样的音乐气氛?在听到该段音乐时,你最能够想象到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感知和鉴赏,能够使学生熟悉音乐的旋律以及节奏,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新疆手鼓的音乐特点,最后教师再与学生一同展開模仿练习。   四、实践民族音乐之美——学科整合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需要有效整合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内容,尤其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当不断整合各个学科,在挖掘其他学科课程中民族艺术教育元素的同时,将民族音乐教育渠道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在语文学科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分享部分少数民族的传说故事与人文风情,并在介绍民族历史、音乐发展等知识时,配以民族音乐;在美术课程中,带领学生对部分民族的造型特色、民族服饰进行了解,使学生能够结合视觉与听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进而感受民族音乐之美。例如,教师在传授小学苏少版音乐教材《新疆之春》时,可以根据歌曲中体现的新疆特点与特产来帮助学生了解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人文风情、服饰特点和民族特征等,使得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够与人文素养以及艺术相结合,全面地认识维吾尔族民族风情。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来实践民族音乐之美,比如指导学生学跳比较简单的维吾尔族“手鼓舞”。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维吾尔族不同的舞蹈种类向学生介绍,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维吾尔族舞蹈的不同风格与特点,教师通过介绍手鼓舞,然后带领学生欣赏手鼓舞并学跳手鼓舞,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维吾尔族音乐欢快与热烈的情绪特点,从而能够更好地体验维吾尔族庆祝节日时那种愉悦情绪。教师通过舞蹈示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舞蹈的欢乐氛围,从而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加深自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民族音乐校本课程进行积极开发,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之后教師再配合课程内容来对民族音乐进行实践。比如带领学生演唱民族音乐、学跳民族舞蹈,同时对其进行表扬等,确保民族音乐的学习能够实现系统化与全面化,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束语
  简而言之,为了不断发扬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加强对小学音乐课堂上民族音乐教育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法与形式将民族音乐引进小学音乐课堂,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通过音乐文化平台的科学构建来不断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对学生未来良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佳.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J].参花,2020(18):131-132.
  [2]姜肖男.解读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方式[J].考试周刊,2020(52):142-143.
其他文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身体健康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热爱体育运动,因此,人们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出现了“定向运动”这个全新的词语,并且定向运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往往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灵活性,而定向运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较为灵活,其不存在固定的教学方案。定向运动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还能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既是基础内容,也是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语音教学对其今后学习英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课后作业的有效设计,能够让小学生很好地巩固课堂学习,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以及设计课后作业时需进行创新,让小学生学好语音,并能够高效完成课后作业。鉴于此,文章分析了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课后作业的设计策略,意在为相关教师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更加重视初中道德教育组成部分中的道德与法治课。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也让其在日常的生活中按照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来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为了真正发挥出该课程对于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在课程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应用体验式教学,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在体验中加深感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用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本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口语交际可积累的素材;锻炼学生的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留心观察生活,融合运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口语交际;积累表达;融合运用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村学校,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语文素养层级各不相同,口语交际能力不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摘要】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英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国际上的交流沟通大部分都通过英语来完成的,因此,学习英语从孩子开始抓起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小学教育课堂对学生的英语教学也愈来愈重视,本文对小学英语中创编绘本辅助自然拼读法的实践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自然拼读  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是小学生为日后学好英语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让小学生在这个阶段将英语单词拼读能力牢牢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数学概念的学习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陈述性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本文基于初中数学陈述性概念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提出初中数学陈述性概念教学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陈述性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属性的反映,是
【摘要】足球属于一种对抗激烈型运动,对于小学生而言,足球意识对其运动水平有极大的影响。在小学体育足球训练中,教师应当重视小学生的足球意识,培养其足球理论知识并加强实践训练,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鉴于此,文章分析了小学体育足球训练中小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策略,意在为相关教师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小学体育;足球训练;队员;足球意识;培养  足球意识是每一位足球运动员必备的基本素养,足球意识指的
【摘要】语言是促进儿童社会行为和智力发展的重要媒介,但智障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问题,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是必要的。本文以一名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从语言评估、训练目标的制定和语言训练的相关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提高智障学生语言能力服务。  【关键词】智障学生;语言能力  我校绝大多数智障学生语言都存在问题:词汇量少,以词汇来代替句子表达,以及句子结构不完整等等,这些给他们与人沟通造成影响,为其融入社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小学美术教育被逐渐重视,传统的技术教学转化为色彩培养,使得课堂吸引力大大增强,从而有效提高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对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有着重要意义。美术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本文就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做出了相关研究,期望能够对小学美术教师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