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购绩效是由两个因素—采购效果与采购效率决定的。一般情况下,采购绩效由以下四个尺度构成:价格/成本尺度;产品/质量尺度;采购物流尺度;采购组织尺度,分别针对效果和效率进行区分。在进行采购绩效评估前,确定好评估的对象、评估的内容及评估指标,同时保证实施的可进行性是很重要的。
采购绩效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要求性高、影响范围大,同时与政策也有一定的联系。如何针对建立规范统一的采购绩效评价体系和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国内采购绩效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采购绩效评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采购绩效评估规范化程度不够。这种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采购绩效评价行为;二是缺乏相关法律基础上的操作细则和实现路径;(2)采购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国内采购绩效评价的主体主要集中在买方市场,直接结果就是绩效评价的信息失真,评价结果缺失公信力;(3)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当前采购管理部门主要统计指标是:采购金额、采购方式、采购资金构成、节约资金额、直接支付金额等。但是,仅依据这些指标难以对采购绩效实施正确有效的评价。其忽视了采购项目的事前评价和事后的社会效益评价;(4)采购绩效评价结果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采购绩效评估是为了合理配置采购资源,优化采购支出结果,提高采购管理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当前我国对采购绩效评价的应用结果应用范围很窄,不利于企业成长。
二、解决对策
在采购绩效评估的规范化问题上,主要针对问题的表现形式给与解决。首先是观念的更新,采购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将采购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支出管理的重要部分。但是,在研究领域,对采购绩效评价还大部分停留在表层,无论是基本概念、作用机理,还是操作原则、实施步骤、评价指标都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权威的理论。因此,立法同步,制定一套系统的权威的采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依靠法律来保证其实施,使得公众均可信服,是使采购绩效考核得到广泛认可的硬性指标。
在采购评价主体单一性问题上,主要针对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进行适当的拓宽。买方市场有着自身的特殊利益,缺乏自我约束的动机,倾向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后忽视了整体利益的最佳效果。作为采购绩效评估的主导者,买方市场采购管理部门也不例外,其倾向于将绩效评价的相关信息限制在本系统可控范围内,将不利于自身的信息在内部消化掉。因此,评估主体多元化是保证采购绩效评估有效性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采购主管部门往往会排斥外界独立的评价机构进入,以避免出现对自身不利的评价结果。因此,适当拓宽采购绩效评估主体,将供应商也纳入采购绩效管理主体的行列,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评价体系不完善这一问题上,主要针对配套的制度完善来给予解决。部门预算是源头,采购执行是实施环节,集中支付是保障性环节。企业的财政体制框架是否健全、采购支付力度的大小、部分部门单位的利益分配是否均衡,这些是在配套制度缺乏的情况下,影响采购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完善的财政体制框架是保证采购支付力度的前提条件,而协调好部分部门单位的利益分配是辅助财政体制框架顺利完善的内部问题,因此,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完善采购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采购绩效评价结果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事后控制环节。西方发达国家的采购绩效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对支出的计划或项目进行评价,而且还要对其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等指标进行考评,部门预算也与绩效评价挂钩。这既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指导,也包括事后度量。采购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支出项目的目标考核;(2)对计划、项目资金的来源、支出和管理的规范性进行考核;(3)结果影响考评,对计划完成后的结果及其影响力进行考评;(4)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考评,也就是对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效率进行考核。国内企业对于采购绩效考核的后续工作安排没有很好的认识,采购绩效评估结果公布之后,如何进一步提升采购绩效,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建议需要学习。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企业采购行为的有效评估,能够合理的配置公共资源,对采购行为进行很好的监督控制,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之间健康可持续发展。借鉴国外采购绩效管理的实践研究,取长补短,针对国内企业采购绩效管理的实践现状进行调整,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采购绩效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要求性高、影响范围大,同时与政策也有一定的联系。如何针对建立规范统一的采购绩效评价体系和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国内采购绩效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采购绩效评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采购绩效评估规范化程度不够。这种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采购绩效评价行为;二是缺乏相关法律基础上的操作细则和实现路径;(2)采购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国内采购绩效评价的主体主要集中在买方市场,直接结果就是绩效评价的信息失真,评价结果缺失公信力;(3)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当前采购管理部门主要统计指标是:采购金额、采购方式、采购资金构成、节约资金额、直接支付金额等。但是,仅依据这些指标难以对采购绩效实施正确有效的评价。其忽视了采购项目的事前评价和事后的社会效益评价;(4)采购绩效评价结果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采购绩效评估是为了合理配置采购资源,优化采购支出结果,提高采购管理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当前我国对采购绩效评价的应用结果应用范围很窄,不利于企业成长。
二、解决对策
在采购绩效评估的规范化问题上,主要针对问题的表现形式给与解决。首先是观念的更新,采购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将采购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支出管理的重要部分。但是,在研究领域,对采购绩效评价还大部分停留在表层,无论是基本概念、作用机理,还是操作原则、实施步骤、评价指标都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权威的理论。因此,立法同步,制定一套系统的权威的采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依靠法律来保证其实施,使得公众均可信服,是使采购绩效考核得到广泛认可的硬性指标。
在采购评价主体单一性问题上,主要针对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进行适当的拓宽。买方市场有着自身的特殊利益,缺乏自我约束的动机,倾向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后忽视了整体利益的最佳效果。作为采购绩效评估的主导者,买方市场采购管理部门也不例外,其倾向于将绩效评价的相关信息限制在本系统可控范围内,将不利于自身的信息在内部消化掉。因此,评估主体多元化是保证采购绩效评估有效性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采购主管部门往往会排斥外界独立的评价机构进入,以避免出现对自身不利的评价结果。因此,适当拓宽采购绩效评估主体,将供应商也纳入采购绩效管理主体的行列,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评价体系不完善这一问题上,主要针对配套的制度完善来给予解决。部门预算是源头,采购执行是实施环节,集中支付是保障性环节。企业的财政体制框架是否健全、采购支付力度的大小、部分部门单位的利益分配是否均衡,这些是在配套制度缺乏的情况下,影响采购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完善的财政体制框架是保证采购支付力度的前提条件,而协调好部分部门单位的利益分配是辅助财政体制框架顺利完善的内部问题,因此,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完善采购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采购绩效评价结果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事后控制环节。西方发达国家的采购绩效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对支出的计划或项目进行评价,而且还要对其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等指标进行考评,部门预算也与绩效评价挂钩。这既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指导,也包括事后度量。采购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支出项目的目标考核;(2)对计划、项目资金的来源、支出和管理的规范性进行考核;(3)结果影响考评,对计划完成后的结果及其影响力进行考评;(4)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考评,也就是对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效率进行考核。国内企业对于采购绩效考核的后续工作安排没有很好的认识,采购绩效评估结果公布之后,如何进一步提升采购绩效,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建议需要学习。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企业采购行为的有效评估,能够合理的配置公共资源,对采购行为进行很好的监督控制,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之间健康可持续发展。借鉴国外采购绩效管理的实践研究,取长补短,针对国内企业采购绩效管理的实践现状进行调整,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