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介入现实的“新意见群体”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新意见群体本身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向行动这个方面去靠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把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称为“新意见阶层”。周瑞金老先生也发表了一篇文章:《喜看新意见阶层崛起》。
  现在,从老百姓到中国的一些政府机构、党政领导,对于互联网言论的评价之高、希望之高都超过最初的想象。
  
  全民性喜好
  
  笔者认为,“新意见阶层”这个提法,虽然影响大,但可能不是太严谨,因为“新意见阶层”它不构成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社会学意义上独立的阶层,而是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当中,各个阶层都有,它不像一个企业家阶层或者知识分子阶层这样,后者有严格的属性,有相对的独立性。更准确地讲是“新意见群体”。
  所谓的新意见,主要是一种基于个人立场。尤其是公民立场,为了公共利益,在公共领域独立发表的意见。所谓新意见群体,当然主要就是发表这样一种意见的群体。
  这样一个新意见群体,它是怎么来的?有很多背景。首先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在中国的进程跟新意见群体在中国崛起的进程,这二者几乎是完全同步。在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前,中国无所谓新意见群体。那个时候我们的意见都发表到传统媒体上,而传统媒体基本上都是官办媒体,官办媒体基本上都是起喉舌的作用,也就没有什么意见市场可言,更谈不上新意见群体。新意见群体,在笔者个人印象当中,应该是从21世纪开始,也就是从互联网进入中国开始。
  互联网一进入中国,它的主要的社会意义就是言论的意义。这也是笔者的一种个人体验,因为笔者大概是1999年就开始上网,当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言,没有任何别的目的。但当时的网民还比较精英化,人数极少,对这个社会基本上没什么影响。那么相应的,当时互联网的言论跟今天相比,自由空间当然也大得多,给笔者的印象,那个时代的互联网就跟1910年到1920年中国的言论状况差不多,随时可以办杂志。随时可以办出版社,基本上不会有政府的力量干预。互联网刚进入中国时大致也是这样,一个小时之内,两个小时之内,都可以重新开一家BBS,然后吆喝一帮人上去谈天说地,这就是刚开始的一个情况。
  现在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是今非昔比了,据说已经多达3.3亿。更重要的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就是说互联网言论已经成了中国最主要的、最主流的言论场之一。在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互联网言论都不可能这么繁荣,这么强大!这是一种言论上的中国特色,这样一种中国特色实际上是怎么形成的?打个比喻,就是说传统媒体的言论就像地面战场,在这个地面上,各种险关要碍都已经被体制的力量分兵把守,已经切割完毕,比较自由的那种言论已经是插翅难飞。那么互联网就像空军。目前来看,政府虽然下了很大功夫,但是这个制空权基本上仍然还是在民间言论里边,它的自由本性仍然没有被消除,这是为什么互联网那么繁榮的一个原因。
  就像上访一样,到法院,法院不受理,到政府上访,政府信访上访部门不处理,结果很多人就往北京跑,然后北京就只好截访。那么互联网也是,传统媒体找不到发表空间,就都往互联网挤,在互联网中,想截访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且以后在技术上可能会难度越来越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发明了一种什么样的新技术,然后就可能有一种新的软件来对抗。如果对付不了的话,中国的网络言论对现实可能发生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就很难预测了。
  到互联网上去发言这个喜好,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全民性的喜好。笔者认为它就好像是一个众议院,每个人都可以是其中的一个议员。网络言论的最根本的正面作用就在这儿,它是以整个社会集体的力量,来为我们的公共生活提供素材,设置议程。在这种情况下,设置议程的力量就是一种多元的力量,这种多元之多,它的变数之多,它的变量之多,完全到了人工根本无法操纵的地步,不是任何单方面的力量所能够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单去讲控制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唯一的办法就是分流,因势利导。
  
  两个对接
  
  新意见群体的本质属性在于,它是属于公民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力量之一。在中国,公民社会已经开始发育和成长了。那么是什么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主要的还是一种言论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具有现实力量意义的公民社会,在中国还是比较初级的,在中国发展最快的、最强大的公民社会的力量主要是表现在言论上,尤其是互联网言论上。在互联网上早就形成一个公共舆论场,也就是公民社会的一个雏形,可以说过去十多年中,中国的公民社会主要还局限于互联网,局限于虚拟阶段。但是这个情况现在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进程正在发生一个根本的改变,它越来越从空中,从天上挪到地面,越来越与现实的力量对接,越来越变成一种现实的实际的社会力量。
  这主要是通过两个管道来起作用,就是它有两个对接。
  第一个对接就是互联网的言论,也就是新意见群体的意见越来越影响现实。通过影响高层来影响公共政策,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力量,这是第一个对接。每个高层部门现在都有舆情部门。舆情主要就是搜集互联网言论,互联网言论主要就是新意见。那么搜集以后,会导致一些公共政策的变化,这是第一种对接。
  第二个对接就是新意见,包括互联网言论,包括一些市场化媒体的言论,与公民行动的对接。原来很多公民、很多新意见群体是只说不做,我到网上去发泄一通,只是为了发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既要说,更要做,说和做对接,虚拟世界的言论跟现实中的行动对接。这样,中国就会慢慢开始产生一个新的阶层,不同于原本的新意见群体,就是一个中产阶层。这个中产阶层原来还是虚拟想象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实体化。
  这个中产阶层已经解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还有闲,更重要的是他有教养、有见识、有公共关怀。如果没有公共关怀,有钱有闲之后可能就只是单纯的“户外”;如果有一点公共关怀,这个“户外”变成了公民行动,也可以说是以公益为目的的一种“户外”。
  这种“户外”会导致一个巨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公民社会的进程,就是中国的公民行动开始了。有着同样目的,有着同样关怀的那么一群人自由聚合起来,联合起来,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来了。一个事件发生就产生一种聚合,这种聚合就产生一个临时性的群体,然后就定点起作用,“精确打击”。这个事件完了,聚合就完成了,这个临时性的群体就消失了口这些人可能从哪儿来?这些人可能向哪儿去?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谁都想不到,谁都不知道,谁都无法预测,管理部门也无法预测。因为连当事人自己都无法预测。 这么一群有钱有闲,有公共关怀的人,隐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阶层都有,甚至包括公务员阶层。
  于是新意见群体就变成一个新行动群体,它就不限于意见了,出现了“新意见领袖”。他们又具备较高的、较深的政治和法律素养,了解现实体制运行的规律,所以他们的行动是现在的管制力量很难应付的。
  新意见群体这个群体本身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向行动这个方面靠拢。这标志着,中国成长中的公民社会,它的素质有了提高。应对之道
  互联网其实主要就是一个言论广场,它的效应主要是一个广场效应,广场效应有它的正面性,但是也有它的负面性。它的可管理性、可控性不是太大,因此要将互联网的言论变做一种负责任的、完全像传统媒体的言论是困难的,尽管管理部门一再强调要实行所谓实名制,但是也只有威慑作用,没什么实际作用。
  一方面是要善待公民,成为公民之友。这是现代政府必须具备的素质,首先是善待意见领袖,成为意见领袖之友。用传统的政治术语来讲就叫做搞统战,要学会跟他们搞统战,但这个统战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统战,跟意见领袖打交道,过去传统的统战思路是没有效果的。意见领袖只有坚持自己的价值和立场,他才有存在的价值和空间,才成其为意见领袖。如果抹杀了他的个性,抹杀了他的价值和立场,他就一钱不值了。对于意见领袖最大的期待,应该是期待他们理性地发言,而不是硬要他们站到我这一边来,为我说话,把他变成一个网评员。要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存异求同。
  另一方面是要允许平面媒体跟互联网言论竞争。传统媒体的言论,是一种负责任的、可管理的言论。如果是到互联网上去,匿名发言,纯粹就是为了发泄,什么话不能说?虽然可以追踪IP,但是法不责众,真的要惩治也只是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可能,这种可能一般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是网民普遍持有的心态。为什么网络的言论会比较偏激?原因就在这儿,要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别的办法,网络长城筑得再高都没有用。
  互联网的言论需要分流,怎么来分流呢?就是用传统媒体来分流。要允许传统媒体跟互联网在言论空间上展开竞争,传统媒体跟互联网在言论空间上的落差要尽可能缩小,传统媒体才有竞争力可言,才可能在意见市场上有地位,也才可能起到分流作用;否则,互联网言论那种畸形的繁荣也就無从遏制,在有正面作用的同时,它的负面作用可能很难消减。对互联网管制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互联网言论失控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广场效应的负面效应也就越来越大。
  第三点,就是国家的基础性的制度设施要起作用。比如说,怎么解决上访问题,应该是让国家的基础制度设施正常运转,该起作用的部门要起作用,该起作用的渠道要起作用,然后把上访的那些人都分流到应该去的部门,应该走的渠道。
  国家基础性的制度设施,不是价值意义上的,而是功能意义上的,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必须具备这些制度。比方说税收,比方说海关,比方说法院,比方说警署,诸如此类的,它都不属于价值层面,都属于基本功能层面,一个国家如果基础性的制度设施没有了,失效了,那么这个国家制度的基础功能也就失效了。就像搞经济建设,需要一些基础性的设施,没有这些东西,就没有办法发展制造业。同样,一个国家在政治层面和社会层面上,也需要有基础性的制度设施。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国家与社会关系不正常,国家与社会关系要正常化,第一个政府要容忍,要扶持公民社会成长;另外一个是基础性的制度设施要正常运转,要能够把那些上访的人,那些上街的人。那些上网发泄的人吸引过去,把他们拉回法制的轨道上去解决问题。
其他文献
近年来,尽管国家大局保持稳定,但仍可以说暗流涌动,时局“殊不平静”。我一直关注的社会泄愤事件和网络事件也都呈现出新的特点。石首事件中,不相识的民众因为和他们没有直接关系的厨师死亡事件,愤怒地走上街头,用砖石袭击武警;邓玉娇案、杭州飙车案等吸引了全国的眼球,以网民为代表的民众群情激愤,民意难平。  不难看出,这些事件背后,都有民众无名的怒火。这不是一种“具体”的气、愤、怨、怒,不是特定之人对特定之事
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在人口控制的问题上,“以人为本”的政府决策至少不会比过往的30年更加激进。    “中国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用不了多少年,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太少了,而不是太多。”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看看拥挤的城市、有限的资源,这样的担忧听起来多半像是危言耸听,但如今这却是中国人口学界的主流论调。  60年就像一个轮回,当年马寅初振臂高呼,中国人口太多了,应该立即严格限制生育。
8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国资委组织的16家央企宣布成立“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8月24日,主事国资委达7年之久的李荣融卸任国资委主任一职,外界有言将这一产业联盟称为李荣融退休前办的“最后一件大事”。  一方面是电动汽车将成为下一个汽车工业时代的主旋律,各种国家政策、产业规划正在加紧制订之中;一方面又是社会各界质疑央企垄断,吁请其退出竞争性行业。这一产业联盟的成立,会否导致在下一个汽车工业时代
对中国而言,2010年将是能否实现重大转折的一年。春节前夕,中央高层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将贯穿今后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发展理念的深化、发展道路的拓展、发展环境认识的提升,这些都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意味着发起一场全面的变革,势必深刻影响我国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今天,站在“准小康”的门槛上回顾和前瞻,我们发现中国正处于一个历
亚运会是亚洲青年和体育的最盛大的节日,其他大陆没有类似规模和质量的运动会。并非所有的奥委会成员国都有机会参加奥运会,因此亚运会给这些国家的奥委会提供了参加运动会并表现他们国家的机会。  4年一届的亚运会在两届奥运会中间举行,前有北京后有伦敦,广州能吸引到的国际关注终究是有限的,而11月12日的开幕式,正好夹在首尔G20峰会闭幕和横滨APEC峰会召开之间,这一精心打造的视觉盛宴也有被东亚兄弟城市抢去
在塞尔维亚人眼中,图季曼才是真正的战犯,海牙法庭也曾下令调查他的谈话记录,不过为了“以克制塞”,始终没有对他动手。这对作为普世价值话语权重镇的海牙,无疑是一大讽刺,反映普世的定义,依然明显受制于民族主义。  今年3月24日是科索沃战争十周年。当年的当事人,今天都已淡出政坛,塞尔维亚政客和将军纷纷成为战犯,主战的克林顿和布莱尔早已卸任,那位广受争议的前南斯拉夫联邦总统米洛舍维奇(MilanMilos
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有一些“关键字”,它是时代病态的浓缩,也是人们朦胧渴望的显露。足以显露当代气氛的关键字有三:一是“过分”(ExceSS),二是“精疲力竭”(Exhaustion),三是“转型”(Transformation)。从这期开始,我会每次谈一个字,先谈“过分”。  “过分”指的是一件事被搞得超过正常的程度。由于人们对超过一点都很会容忍,因此当“过分”这个字出现时,它通常都已搞到了“很过分
汇率政策属于一国内政,是不允许被别国肆意干涉的。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对中国施加了空前的压力。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转移人们视线、缓解美国国内矛盾和遏制中国发展。实际上,目前人民币汇率升值并不能增加美国就业和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笔者认为,美国应该对此做出深刻反思,正视和妥善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美国施压“政治味浓”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失业率
“条”与“块”,作为垂直管理两端的“利益攸关者”,应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和换位体验,以法治化为取向,以公开化为保障,将二元管理体制统一于公共服务。    1999年1月1日,省以下垂直管理——一个新的词组、更是一种全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正式登台亮相。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作为首批“试水者”之一,省以下机关的人财物管理,实现了从地方政府的“块块管”到上级主管机关“条条管”的转换。  这一天,或许对于中国行政
为什么要入世?  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之初国内资源不足,市场狭小,倘若仅仅面向国内市场生产,必然遭遇规模不经济问题,这一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开展大规模出口,依靠更广大的国外市场实现生产的规模效益和高速增长。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苦于国内市场狭窄和资本积累不足,由此常常对一个能以平等身份进入的国际市场及其象征机构—关贸总协定(即现在的世贸组织)表现出比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更为浓厚的热情。早在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