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庭免疫计划
我和先生:因为身体素质都很好,像乙肝这样的疾病,我们体内已通过自然隐性感染产生了抗体,所以成人用的疫苗我们基本没有打过。
我们的父母:身体都不好,我格外关注,为他们作好疾病的预防。他们每年都打流感疫苗,每5年接种一次肺炎疫苗。
预防接种证:孩子的成长档案
目前,国家的免疫接种管理已经非常成熟,什么时候打疫苗这类的事情,现在的父母几乎无需费心。你只需要仔细阅读预防接种证上的内容,就会对疫苗接种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这个小本本上详细记录着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疫苗接种的情况:国家相关法规,父母必须知道的事情,自费疫苗种类及其免疫程序,各种疫苗可以预防的疾病,预防接种的正常与异常反应……千万别小看这个小本,它是孩子的一份重要成长档案。负责接种的机构也会通过卡片留存孩子接种的记录。
因此,要像对待你的身份证一样保存好孩子的预防接种证。搬家、孩子入幼儿园、入学、出国,都需要查验接种证,所以一定要长久保管好。建议你专为孩子做一个健康文件袋,把所有相关资料归类放好。
同时,要用好预防接种证。如果很难记住都给孩子打过哪些自费疫苗了,不妨在接种本里做记号。
从今年开始,我们国家的免疫接种会逐步实现个人资料信息化管理,原来只保存到7岁的疫苗接种记录会一直保存到22岁。
几大原则帮你选择疫苗
“现在疫苗的种类这么多,真不知道哪些该打,哪些不必打。”常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具体到哪种疫苗,需要综合考虑家庭情况、孩子的体质。但掌握下面这些大的原则,对你的选择是有帮助的:
1.1岁以内:自身的免疫功能还不完善,疫苗接种是最佳的抵御疾病办法。这时,所有计划内的疫苗一定要按程序为孩子接种。在自费疫苗中,针对小年龄孩子预防小儿脑膜炎、肺炎的Hib疫苗也可考虑。
2.入园之前:从家庭生活一下子过渡到集体生活,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一个密集的空间中共同生活,病菌传播的机会增加很多;初到一个新的环境,生活不适应带来的身心压力,会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这时,要首选预防呼吸道感染的疫苗,比如水痘疫苗。
3.针对孩子的体质。如果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可以考虑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适合2岁以上)。
4.各地自费疫苗的管理不同,对于你认为孩子需要打的自费疫苗,医生不作推荐时,你要向他询问;而对医生推荐的疫苗,你则要保留自己的选择权,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孩子是否需要。
在反差中找寻平衡
与我们小的时候相比,今天,孩子生活的小环境——我们的家、幼儿园要清洁干净讲究得多,人们的疾病预防意识也越来越强。单就疫苗来说,早已不止我们概念中的4苗6病,而是有30多种疫苗了。
但是从整个大环境来说,我们的生存环境更糟糕了:空气污染,流动人口增加,生存压力,工作负荷等等。与此同时,我们越来越依赖所谓很多的现代化手段:空调、汽车,还有抗生素、营养品……
甚至,那些标榜着“绿色”的食物也已经脱离了自然,完全被人工化了。当我参观了一所绿色蔬菜基地后,我感到了不小的震惊:那些所谓的“绿色蔬菜”,也仅仅在播种时、采摘前的几个星期没有用农药!
我想说:
一分预防胜于十二分治疗。带孩子锻炼会占用时间,接种疫苗会花钱,但当孩子生病了,我们付出的除了更多的钱、更多的时间,还有精力以及焦急的心情。
追求简单生活,建立对身体的自信。尽管聪明的人类发明研制出了抵御疾病的利器——疫苗,但它们也远不能建立起抵御所有疾病的长城。而我们和孩子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最终,孩子们真正可以依赖的还是自身的免疫力,我们需要让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身体的自信。在享受各种现代化带来的种种益处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稍稍简单一些,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大自然的真正和谐。
未来的疫苗什么样?
新疫苗的出现
对人类危害致深的疾病是未来疫苗研发的重点目标。
*艾滋病、SARS疫苗已研制成功。
*宫颈癌疫苗已在美国问世,它将使87.4%女性免于宫颈癌的威胁。
*抗尼古丁疫苗将会让男性同胞轻松戒烟。
人性化的接种方式
*流感疫苗的接种不再采用皮下注射而改为喷鼻接种;
*接种疫苗不再使用注射器,而使用专用的高压枪,使液态的疫苗成分在强压的作用下变为雾状,并通过皮肤的渗透作用成功地将疫苗接种于人体内;
*疫苗种植于人类可食用的食物当中,人们无需经历疼痛,通过饮食即可获得对相关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2006年9月1日:北京地区启用新的免疫接种程序,部分疫苗有调整。
* 麻风腮三联疫苗列入免费的计划免疫规划之内。一种疫苗可以预防三种疾病,对宝宝来说,少打好几针呢。
* 百白破疫苗:由副反应更小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原来的全细胞百白破疫苗。
* 流脑疫苗:由针对范围更广的流脑A+C群疫苗替代原来的流脑A群疫苗。
看到这里,也许你的孩子又咳嗽了,感冒了……是的,眼前的问题太多,我们不得不忙于应付。
一个小小的疫苗,牵动了我们对人类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理解和基本价值观:在保护人类生命的同时,也要保护动物的生命;当我们在宠物身上寄托关爱的同时,如何避免它对别人、对社会的伤害;如果我们没能防患于未然,是否会尽快亡羊补牢;是主动了解,还是被动应对……
不妨,用一种更积极主动的方式对待我们和孩子的身体,一起来升级我们的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