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机器人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x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器人时代不再是未来,现在机器人已经走进了住宅、生产加工厂、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甚至还有床上和战场上。一个战斗机器人在杀死一个人类时在想什么?机器人杀手应该具有哪些情感体验?性机器人有权拒绝性行为吗?我们应该赋予机器人意识吗?本刊特约记者与国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对这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澳大利亚警方曾报道一起离奇的机器人自杀事件,这很可能就是世界上第一起记录在案的机器人自杀事件。事件主角是iRobot公司生产的一台智能扫地机器人,据说这台扫地机器人在主人出门后,因感觉不断的清洁工作实在太劳累,便选择了跑到厨房的电炉上自焚。消防队员赶到现场,对整栋大楼进行疏散,机器人自杀的那层楼更是浓烟滚滚。
  据负责处理该事故的消防员赫尔穆特·纳塞尔说,这家的男主人当天让智能扫地机器人清理案板上的残留食物,机器人完成清理工作后,他就关闭了机器人的电源开关,并将机器人放到了厨房一侧的厨柜上。然后他就和妻儿一起出门了,机器人独自留在家里。
  该事件发生后,有人猜测很可能是因为男主人在指使机器人干活时的态度不太好,或是这家房子的清理工作太过繁重。在主人全家走后,机器人就自动启动,靠近电炉,并将放在电炉上的锅挪开,最后自己再蹲坐在电炉上。
  位于电炉上的机器人很快就开始融化,它没发出一点“痛苦的喊叫”声,融化了的“尸体”粘在电炉上,从而引起了火灾。消防员赶到时,已经只剩下一片灰烬。安全处理工作近花了消防员大搞一个钟头的时间,但是因为烟熏事故,这家人暂时也没法住进着过火的公寓了。
  这家男主人坚称,他在出门前肯定把这台机器人关闭了,所以机器人的自动启动和神秘自焚事件就成了一宗悬案。他说:“生产这种机器人的企业出售的是危险产品,我要起诉,向他们索要赔偿,是他们毁了我的家。我们在‘追悼’这台机器人的时候,也应该奉劝其他同类清洁机器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想开点。”
  美国纽约伦斯勒理工学院认知研究部主任塞尔默·布林斯特
  10年前,我们开始对机器人伦理道德问题进行研究。当时很多人认为我们是一群奇异的家伙,甚至有人以为我们疯了。但令人惊奇的是这10年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不再有人认为我们是在做疯狂的事。目前,我正在进行一项研究:从伦理角度出发,应该允许机器人自杀吗?我们对机器人进行的研究,是一种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对机器人伦理道德的深入研究,就是人类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剖析。
  在我的实验室里,有一系列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那样的类人动物,我用它们做试验。现在,我想弄清楚导致我的机器人可能会自杀的原因。我的疑问是:机器人是否会像人类一样,因感到生命无意义或患上抑郁症,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此外我们还面临一个问题:人类是否应该允许机器人自杀?
  或许你会问:机器人怎么会沮丧?的确,机器人本身没有内心世界,也无法体验情感,因为它们没有思维意识。但我们即将设计出的智能机器人,会表现出35种不同的情感状态。但计算程序也有出差错的时候,如果智能系统崩溃了,机器人也会患上“抑郁症”。
  
  机器人的情感体验没有办法像人类一样丰富、自由。例如,机器人可以抽一支烟,却无法自主得到像人类一样享受、满足的愉悦感。再例如滑雪。昨天我刚滑过雪,我感受到了多重情感:从难以描述的喜悅到些许恐惧。但这样的体会有时很难用计算程序描述,无法被准确编程。智能机器人有35种情感状态,但都只是程序结构上的,并非真正的自主情感。
  随着机器人的不断发展,它们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和自主。它们将拥有更多情感,但在某些时候系统可能会发生故障,导致机器人可能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让机器人拥有自主决定生命的权利,首先不利于人类——有谁会想要损失一个智能机器人呢?
  想象一下,假如你的机器人有自主决断的能力,它正在帮你搬重箱子,但突然就决定不想活了,自杀了。谁会在乎这件事呢?当然是机器人的主人。如果我们开发一个真正的自主机器人(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如何防止机器人自杀,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当然,你可以对机器人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做一些限制,但是很难,因为你已经将程序设定为自由和自主。当然,你也可以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机器人只能自由进行一两个步骤,就不会有任何后顾之忧。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谁还会需要这种机器人?我们想要创造更智能的技术,而智能则意味着让机器人独立。
  那么问题是:如何从计算的角度研究机器人自杀的愿望。我们如何利用程序设计使机器人的情感系统不出故障。这样做是否合乎道德。我认为,患有轻度抑郁症就选择自杀是不道德的,还有“我没有梦想”“我厌倦工作”这类原因。因为即便是人类,也不会轻易因为轻度抑郁选择结束生命。因此,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机器人自杀是不被接受的。但如果机器人机能出现障碍,比如大脑损伤,无法修复,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感,那么只留有驱壳也没有意义,这时候它就可以选择杀死自己。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果机器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死亡的概念,我们从未给它输入此类信息会怎样?我们还没有弄清这个问题,但目前仍在继续探索。这是非常具有挑战的——把伦理问题转变成计算程序问题。
  以前人们认为给予机器人道德伦理,是很奇怪的事,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这是必要的。
  我并不为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担心。我会担心我们的未来吗?不,相信我,如果现在不解决这些问题,置混乱状态于不顾,那么我们将酿成非常可怕的后果。如果我们只制造自主机器人,不事先对可能引起的问题进行预估防范,那么真正的大问题就会出现。到那时智能机器人会伤害甚至杀死人类。这就是今天机器人伦理问题的研究如此重要的原因。   英国广播电视台《战斗机器人》的主要评论员、控制战斗机器人国际委员会主任诺埃尔·夏基
  机器人杀手有可能成为好斗分子选择的武器。由于造价不断降低,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将成为极端组织现实可行的选择。问题是我们不可能真正把魔鬼放回到瓶子里。新型武器一旦问世,复制起来就会非常容易。
  政府组织控制战斗机器人国际委员会于2009年开始对战斗机器人进行讨论。我们暂且不讨论无人机,因为无人机是由人类操控的。不同于无人机,战斗机器人是完全自主的:自己选择目标,在没有任何人工参与下击杀敌方。现在人权观察组织和国际特赦组织也开始加入我们的讨论,我们在联合国联合发起了“停止使用战斗机器人”的活动。在未来几周,我们将在政府层面成立一个专家小组,将有121个国家的代表参加。
  我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新科技如何应对国际人道主义法规。我们没有十足的信心,能让自主的战斗机器人严格遵守战斗规章。
  让我们担心的问题之一是机器人如何遵守区别对待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军事力量只能针对敌人及其武器,而不允许对平民造成伤害。为了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有必要准确地识别允许攻击的人和物体。这都是《日内瓦公约》中阐明的:士兵要区分平民和士兵。战斗机器人的自主能力在现阶段还发展不到这种程度。它们可以区分坦克和卡车。在人类世界,士兵和平民较易混淆,尤其是一些混在平民中的反叛者——这些人在机器人眼中都是没有区别的。
  另一个原则是比例原则。我不喜欢这个原则,其实质在于,你杀死敌方平民的人数直接与其军事优势成正比。没有程序可以预先计算出平民伤亡数量——只有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才能做出相应的决断。
  还有些人认为,人类不应该允许机器人杀死人类。人类杀死一个人和机器人杀死一个人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会花一定时间去拿出武器,准备动手,在这个过程中他能意识到自己将要夺去一个人的生命,而后者直到杀死一个人以后也没有任何情感活动。因为机器人没有意识,人类的生命就这样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剥夺了。
  另一些人认为,如果让战斗机器人代替一部分军队上战场,会使死亡人数大大减少。但这种观点的反对者说,这是非常自私的方法:只想到我方的利益,我们应该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否则整个国际安全都将受到威胁。
  美国纽约新学院大学哲学教授彼得·阿斯特罗
  我最关心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让机器人实施蓄意暴力?我们是否应该赋予机器人保护人类的权利和军事实力?关于这些,我写了十几篇论文,现在准备出书。在开创了这些领域的机器人的先例后,全人类将发现自己的另一面。我们如何调控机器人,如何使它们明白哪些暴力行为可以对人类施加,哪些不可以?
  战争总归是错误的,无论是机器人间的还是人类间的。但在这里我们正在谈论的是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以优化战争的死伤过程,并且更有效地杀死敌方。区别就在于:是机器人杀死人还是人杀死人。传统上认为,只有当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时,才能使用暴力。机器人不会评估,它们的生命是否处于危险境地。我们也可以编程杀死机器人,因为机器人不是人,它们没有自卫权。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联合国能签署一项协议,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战斗机器人的行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联合国已经为该问题官方接见了专家。我认为,再过两三年,他们就能签定协议了。但问题是,在两年或三年内,国家会开发新型战斗机器人,投资很大一笔钱,没有人愿意放弃他们的机器人。到时候签署这项协议将可能会变得阻力重重。
  参与研究斯坦福大学 “无人驾驶汽车道德程序”项目的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教授杰森·米勒
  当今,机器人权利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如果机器人有了意识会发生什么?我们必须赋予它们什么权利?但现今,科幻迷似乎比哲学家对这些问题更感兴趣。智能机器人的编程人员完全不关心这些问题:他们认为答案是“永远不”或“还早着呢”。但这对于媒体来说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无论它切不切实际,都大有文章可做。
  挪威奥斯陆大学媒体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查尔斯·顿斯
  当我们谈到人类与性别机器人的问题时,曾提到过机器人权利的问题。许多人说,智能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变得自主,必须承认的是,它们有最基本的受尊重权。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当性爱机器人不想发生性行为时,能拒绝人类吗?如果性愛机器人拒绝人类,人类是否可以强迫它?机器人是否可以将施暴者告上法庭?
  [译自俄罗斯《精粹》]
其他文献
融化的冻土中,冰封的古迹渐现。重见天日的古老工具,讲述着尤皮克人祖先生活的痕迹。位于阿拉斯加西南沿海的考古遗址努纳勒克见证了一段悲剧性的历史。这里泥濘的土地中埋藏着爱斯基摩尤皮克人曾经用来生存或庆祝的工具。一切都还保持着4个世纪以前那场致命的袭击到来时的样子。在一座原本应是泥煤打造的住所遗迹周围,我们辨认出火的使用痕迹。点火是为了驱逐这里原本居住着的50多位居民,当他们不外出打猎、捕鱼或采集植物的
我们可能从来都没细想过,很多我们所熟悉的每天都在使用的东西来自哪里,是谁发明了它们,哪些人最先开始使用它们,它们的历史有多久,以及假如我们的生活没有了它们会怎样?  空调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这种家电还是一种豪华设备:有了当然更舒适,但如果没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不大。但对美国来说,空调关系着国家命运。空调通常被作为一种制冷设备,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温度表的范围。空调的
王西京,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一级美术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中国时代先锋人物”、“第四届中国改革十大最具影响力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展览暨中国书画名家艺术展开幕式。以下是行政长官梁振英5月24日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展览暨中国书画名家艺术展”开幕式的致辞全文:谭锦球荣誉会长(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荣誉会长)、柳斌杰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健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王西京先生、各位政府同事、
尊敬的梁振英特首、尊敬的柳斌杰主任、尊敬的杨健主任,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诚挚的感谢大家的盛情光临,在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中国名家作品展》带着全国美术家和全国人民对香港人民的亲切问候和美好的祝福,今天在这里和大家见面了,这是新时期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献礼。  今天在这里展出的中国名家的作品,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美术家感动生活,激情创作的一
丹尼·比索奈特头一次见到金鱼饼干、水果圈麦片和蓝色的“Jell-O”果冻时,把它们错当成了画画用的材料。那时他只有3岁,幼儿园的老师在给孩子们分发课间点心。丹尼把“Jell-O”果冻在一张纸上涂呀涂,仿佛是在画海洋,圆圈形状的麦片被用来当作泡泡。至于鲜橙色的金鱼饼干,毫无疑问就是鱼啦!只是,当老师递过来一把勺子时,丹尼着实摸不着头脑,他朝教室里四下望望,却发现别的孩子正在吃这些“画画用的材料”。“
我们总是惊讶于欧洲发达国家的规章制度,他们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全纳教育,还为男性带孩子提供了无障碍环境。例如,他们会贴心地在男卫生间安设专门用来安置孩子的小桌板。在这些国家,不是只有母亲有合法的产假,父亲也一样享有同等权利,你经常可以在大街上看到抱着婴儿的男人。Instagram上的“网红”奶爸我们似乎总觉得别人在社交软件上发的完美无瑕的生活照会让自己产生自卑感,但那根本不是现实!西蒙·霍伯,一
患有心理疾病的妇女在孕期需要得到良好的照顾,但很多医生都要求她们停止使用药物,而这其实是一种危险的建议。有那么一段日子,艾尔克·诺依曼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她没办法晾衣服,也不能煮土豆。她的孩子哭喊着,而诺依曼就只是坐在她汉堡的房子里,两眼放空。“其他人会觉得这很难理解,”诺依曼说,“但是,当你对一切都失去了动力的时候,那感觉简直就像在地狱。”这位服装设计师在她青年时期就一直饱受抑郁情绪的困扰。
“这笔钱你们可以领12年。”即使以肯尼亚乡村的标准来看,这个村子也够穷的。要去那里,你得循着一条输电线走,它是沿着一系列没有标记的路架设的。最终,电线接入村子中心的一所学校——这是村里唯一通了电的建筑物。房屋散布在小山坡的荆棘丛中,崎岖的小径将它们与外界相连。因为只有一处自来水龙头还能用,许多当地妇女不得不拿着汽油罐到一个水坑去装水。没有水管设施,也缺少挖掘公共厕所的资源,一些家庭仍采取公开排便的
古往今来,都有靠着自学成才的人。现代社会中网络的普及和发达更是让知识没有了界限,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在线的学习班和学习论坛学到各种感兴趣的课程,而且这种在线课程的专业程度丝毫不亚于正常的课程。所以,欢迎来到自主学习3.0时代!  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演员哈里森·福特在当时还只是个木匠,而且他的木工知识没有人教,全是靠自己看书学会的。除了哈里森·福特外,通过自学成才的名人还有达尔文、比尔·盖茨、林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