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 自 品 尝, 方 知 “梨 子” 的 滋 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uu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农村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外资源。本文对如何运用生活材料来优化课堂教学谈了一些看法:一要关注理论知识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二要关注地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 农村中学 地理课堂教学 生活材料
  毛泽东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吃一吃。我校坐落在拥有“一山一湖一古镇”的钟吾大地,依山傍水,有各种各样的风景名胜和地貌景观,学校的周围更有广阔的田野和形形色色的农业园……只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源就可以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该如何恰当地援引生活材料,优化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呢?
  一、关注理论知识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
  农村课外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与地理学习中的很多章节是一致的,地理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同时,农村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在课余亲自参加劳动,有的干农活,有的帮忙饲养牲畜,所以学生对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活动不仅了然于胸,而且有亲身的实践经验,只不过不能把自己的体验上升到理论而已。地理学来自生产生活,并把这种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最后把这种理论用来指导生产活动。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地理课堂教学和农村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恰当选取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课外资源和一些有意义的乡土材料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体会地理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他们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学习知识来建设家乡的情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恰当选取身边的多种多样的生产材料进行教学。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中的“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前,我组织学生走访了我校所在的村庄。村庄中,因为很多农民外出务工,所以有很多农田荒弃,另外还有很多农田安排利用不合理,或者广种薄收。针对这些问题,我指导学生对这个村子进行走访调查,找出土地荒弃退化的原因,引导他们思考:如果要对这片荒弃的土地进行开发的话,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该怎样制订开发方案?如果要对已经退化的耕地进行修复整治的话,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找出这个村庄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如果这块地让你来开发的话,你会怎么利用?走访结束后,让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或者调查报告,有条件的直接把调查报告发到我的博客里面,没有条件的写好直接交给我。从学生撰写的论文或者调查报告里,我看到大部分的学生不仅思维敏捷,而且思路开阔,不仅写出了我们要学习的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而且后面在城市化和人口迁移部分将要学习的知识也都探讨到了,有的思考更为深远,甚至能针对这一村庄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合理,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且可行。在地理课堂上,我就把他们的走访成果展示出来,从中提取一部分,结合教材,上升到理论层次,整个教学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在接下来的《工业区位因素》教学中我也采用了相似的方法。在课前,我指导学生走访了临近我校的一个小型造纸厂。这个工厂虽然不大,却使我校南侧的一条河受到严重污染,而且一年四季臭气熏天,于是,我让学生调查该厂进行生产所用的原料数量与产品数量及其所在的位置与污染情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先介绍调查结果,接着就以学生调查的结果作为材料,设计了一组分层次的讨论题,让学生探究讨论。首先,从造纸厂的原料数量投入与产品数量对比上看,造纸厂属于哪一类型的工业?同学们从数字统计里分析很容易得出造纸厂应该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从环保角度分析,造纸厂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并进行分组探究讨论,然后让小组代表发言。学生都对这个造纸厂怨声载道,所以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很快得出结论。第一小组的代表回答:这个造纸厂的布局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造纸厂位于我们居住地的西北,河流的上游,不仅排放的废气造成了我们居住区的大气污染,而且排放的废水也造成了河水的污染。第二小组的同学在第一小组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适当补充:我们学校所在地处于东亚季风环流控制下,冬季多吹西北季风,夏季多吹东南季风,造纸厂不能布局在西北向或者东南向,应该布局到东北向或者西南向,即布局到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或者布局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且应该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我因势利导:既然造纸厂的布局不合理,为什么它能一直保留到现在而没有被拆迁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学生很快就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属于工业惯性,造成的原因可能是搬迁费用太高,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如果取缔的话,造纸厂的很多工人不好安置。最后我让学生讨论:既然搬迁不成,也不能取缔,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它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呢?同学们踊跃发言,每人都提出了多条建议,其中有很多建议是课本上没有而事实上又很合理,也可行的建议。看到同学们那么积极为家乡的环境保护献计献策,我体会到从未有过的高兴和欣慰。课后我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以《我为家乡环保献计策》为题撰写小论文,其中有几篇当周就被发表在学校的“地理园地”宣传栏内。
  地理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许多地理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恰当地援引生产材料,如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表现,等等,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走访、调查、思考获得科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思索中挖掘潜力,培养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关注地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知识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教学或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才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知识更是如此。地理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有很大影响,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日常生活的习惯或常识都可以成为地理教学的素材,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理论知识的工具和教师教学的载体。只要选取素材得当,应用灵活,就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能学到地理,生活中也处处能用到地理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新沂有著名的马陵山风景名胜区,许多同学都利用假期去浏览,因此在教学“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旅游活动”这两节内容时,我就事先布置学生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而且对旅游局进行了参观、调查、访问。在这过程中,我首先引导他们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每到一个景点就试着让他们模拟担任导游,尝试写出描述这一景点的导游词进行讲解。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旅游经历,并模拟专家评审团对马陵山的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最后学生结合旅游活动中的亲身体验,畅谈、交流观赏旅游景观的感受和心得。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来的结论让我校地理老师赞不绝口,我也感到很欣慰。课后我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撰写题为《我为家乡旅游资源开发献计策》的小论文,虽然有点难,但同学们兴致勃勃,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此外,很多生活常识都可以应用于教学,诸如“十雾九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南米北面”,“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枣发芽,种棉花”,“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等等。可以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在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喜欢野外考察的这一特点,把学生带到郊外、果园、河边、农田去体验生活中的地理。这样,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就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细心捕捉生活中与地理课堂教学相关的每一个要素、每一个细节,从中挖掘它们与地理课本知识的融通之处,让地理课堂重返生活世界,实现地理理论知识与当地生活风俗习惯的和谐统一。
  总之,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尤其是农村中学,缺乏足够的形象的教具,更要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把生活、生产材料和地理教学联系起来,并恰当地选取生活材料来优化教学,做到在援引生活材料时注意引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材料,有价值的文明的生活材料,并且灵活运用这些材料。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吴刚平主编.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陈安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其他文献
我校是一所普通初中,近日,结合多年作文教学经历,我对全校中、高年级200名学生的作文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经统计、分析发现,多数学生对待写作持任务观念,处于“要我写,只得写”的状态,在这种心态下完成的习作往往是闭门造车的虚假之物,许多习作存在主题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言之无物、情感苍白等问题,作文情况不容乐观。之所以出现这一现状,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体验到作文的成功与快乐,从而导致写作情绪低落
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29题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为引子,分别从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等书中选取材料,让考生通过阅读材料思考:(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3)据材料三,谈谈你
【背景描述】  今天是我值班,晚自习时间到了,我放轻脚步声,静静地来到自己班教室的外面,从教室的窗户往里看。或许是职业病,很多班主任喜欢在教室外“偷偷”地查看自己班学生的状况。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自习,已经是高三学生了,明显感到高考的压力,可是在教室的角落位置上,一位熟悉的女生——小丽(化名)又拿出了几件宝贝儿开始她自己的“工作”了,只见她抹了一把凝脂状雪花膏似的东西,对着一个化妆盒上的小镜子,不停地
我最近执教《船长》一文,课堂上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波澜不惊,令我很不满意。  不满之一:导入课题,漫不经心。  师:同学们,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  生:船长。(既听不出语调的高低,又体会不到情感的成分。)  师:这可是一位很了不起的
教育即生活  ——约翰·杜威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形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新学期,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词串识字更是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几组词语,但排列整齐、意义上有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自己的学习所得,课外阅读占百分之七十。多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的知识是得益于课外。这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赵丽宏说:“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即使智商再高,那也是‘高智商的野蛮人’。”由此可知,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能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和文明程度。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祖国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人类优
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那种模式亟待改变。打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沐春风的课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我听过很多公开课,师生合作十分融洽,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自主合作都十分到位。与作课老师交谈时,他们却说:在第一遍试教时往往感觉效果不好,是经过不断修改教案,反复试教,最后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过后我仔细想:原因是因为第一遍备的教案不够全
摘 要: 本文结合2011常州小学英语同题异构教研活动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等问题。  关键词: 同题异构 教学资源 小学英语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
摘 要: 目前,医疗行业中出现的医德滑坡和医德迷茫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生对医德的认知,以及医德教育的看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作者以温州医学院为例调查了医学生医德方面的相关问题,并结合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学校医德教育的建议,希望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医德水平。  关键词: 医学生 医德 调查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教者常说“颇不宁静”为职教教材《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这应该不会有太大分歧,但“文眼”的内涵是什么,可就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了。  关于《荷塘月色》的主题,80年代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参作了如是描述: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蒋介石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第1版)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