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校的重要课题,对于民族高校更是重中之重。民族高校大学生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储备力量和人才梯队,其思想素质和政治立场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稳定团结和发展。本文论述了新时代“互联网+”形势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路径选择,为促进民族高校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67
1 新时代“互联网+”形势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民族高校积极明确自身办学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切实加强,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时代交替更新、海量信息传递和科技进步,民族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变得不合时宜,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当前我国民族地区高校思政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1 民族高校自身差距与不足
民族高校大多地处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疆地区或政策扶植地区,本身地缘优势就不够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时代下民族高校思政教育与“互联网+”大潮深度融合。
经济发展水平与思政网络平台搭建不对等。多数民族高校所处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更新滞后,因而薄弱的教育根基和狭隘的地域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完善,缺乏创新性和时效性。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资源配备完全,甚至资源配置过高造成了资源闲置或浪费。相比之下,民族高校的投入资金还不够与其达到平衡性,自身对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民族边疆地区的民族高校中表现的愈发明显。
民族高校思政教育队伍不容乐观。一方面,民族高校所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文化差异、饮食习惯、制度保障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差异,多数高校教师到民族高校工作的意愿不强,直接导致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与庞大的学生群体规模不匹配。另一方面,体现在思政工作者自身。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领会传达党新时代精神的觉悟不同、使用网络新媒体的实际操作专业化程度不一。
民族高校思政工作顶层设计不够优化。近些年来,多数民族院校抓住国家政策红利纷纷结交了对口支援院校,多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各个方面学习这些院校的一流经验,并在课堂上引进其教育方法,但在引进过程中,往往容易直接套用却忽略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使自身思政教育缺乏本土特色和民族特点,导致教學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脱离了本校实际情况。
1.2 民族高校大学生面临多样考验
民族高校当地民族文化背景浓厚,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其道德情操、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也和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存在差别。民族高校大学生自幼在这里生活成长,接受教育,从小就形成了独具民族色彩的宗教信仰,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感情持续影响着其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直接导致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不足和对指导思想的认识模糊,加之部分学生对民族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较为消极。
“互联网+”时代,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都主动或被动的获取着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研究表明,“与网络对汉族大学生的影响相比,网络对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和冲击更大。因为他们无论在文化基础方面,还是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网络信息时代给民族高校各族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更应该被关注,其自身面临的考验更为严峻。
1.3 新时代“互联网+”冲击传统模式下的思政教育模式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多为施教者机械灌输、硬性填鸭式传授,受教者多数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随着网络科技进入校园,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实用性和贴合度大打折扣。
网络科技发展在高校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时空概念,大大缩减了双方之间的直接交流。以往,民族高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时间地点的约束,指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决定了思政教育成了一种一对多、面对面的教育方式。网络应用在思政教育之后,打破了固有的时空概念,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有了更多的选择。
2 新时代“互联网+”形势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民族高校应切实激发自身工作活力,从内向外,自下而上的把握新时代特性、领会思政工作精神和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在把握共性规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自身民族高校特殊性,以达到对互联网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2.1 打造具有民族高校特色的教师队伍
民族高校创新思政教育的突破口,就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地打造一支新时代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队伍建设,思想先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最高思想统领,加强教师队伍政治性建设,全心全意为民族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为民族高校大学生服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民族高校,所在民族地区以及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开展工作,创造性的宣传讲授党的民族路线、民族政策和民族方针。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脚跟稳健,信念坚定,严守马克思主义阵地,及时纠正错误倾向和意识形态领域杂念,使自身思想素质过硬、理论水平扎实、教学水平相当。
培养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民族高校不仅要考察思政教师的政治立场,注重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任教经验,还要针对思政教师的各项素质进行考核加以任用。民族高校要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新媒体操作技能培训和网络课程培训,提高实际操作专业化程度,以提高思政教育队伍的整体教学素质,强化教师素质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借助新媒体在课堂中应用的独特优势,改善教学实际效果,进而提升在网络信息时代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化水平,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要提高思政教育队伍待遇,建立健全选拔方式、任用方法、培养方案、管理制度环环相扣的保障机制。民族高校必须整体规划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积极引进符合民族高校要求的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扩大队伍规模,改善队伍年龄结构。对思政教师队伍安排专项经费提高工资薪金待遇和改善食宿条件,提供可靠编制,实行奖励机制,使其能在民族高校积极工作,奉献力量,实现价值,更能在民族地区安心的工作生活,生根发芽。
2.2 紧跟新时代思潮指引学生思政方向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学生本身入手,秉承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一切从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切实需求出发,不管是细心发现问题,还是分析思考问题,还是到最后用心解决问题,都不能脱离民族大学生这个规模庞大、思想波动的实际受教对象。
充分借助新媒体增强与大学生的黏性。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新媒体以及网络科技作用的实际中,应有效利用新媒体和网络科技跨越时空束缚、信息的交互性和沟通的便捷性优点,满足民族高校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多方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做好单独个别辅导,消除个别学生的激进思想,再积极引导其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在实践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选择大学生当前普遍使用的如QQ、微信等社交軟件,使师生之间沟通与探讨更加深入,在平等的氛围中相互学习,提高教师的任课热情,激发学生学习自主积极性,使思政内容和课堂更加吸引学生,增加兴趣。
充分做好对于一些时政热点和社会舆论在民族高校学生思政中的导向作用,同时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典型,引领良好风尚。加强思想指引,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远离负面信息,自觉辨认虚假信息,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多元化的信息,必要时采取多种技术方法手段对危害民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加以过滤剔除,利用便利的网络平台打下基础,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使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更加顺畅。
2.3 构建兼具民族地域特色的思政模式
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状及特点为依据,正确定位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分布广泛,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其内心深处建立中华民族归属感和共产党执政认同感。所以,在民族高校进行思政教育,首先要遵循“民族团结”的原则,深化受教者对民族政策的认识,尊重、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培养中华民族自豪感优越感。在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再教育,注重少数民族政策理论、民族文化知识的渗透,针对民族风俗文化、民族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进行特定跟进,紧紧抓牢政治方向。通过“民族高校思政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特色”的融合,打造文化认同模式。
我国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都是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凝聚本民族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优秀文化中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能为学生带来有益指导的思想都会受到民族学生的欢迎,都应在新时代发挥出更大更强的作用。这些文化在传统的形势下,要借助与新媒体的结合,发挥出更好的效果,使民族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本民族文化。与此同时,开发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APP、手机报、手机短信等多种新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全方位多层次构建起新媒体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模式。
3 结论
总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应积极革新,将“互联网+”概念和民族地域特色融入实际教育中,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铮.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2]黄寂然.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室建设挑战与应对[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06):83-87.
[3]张青红.“互联网+”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J].贵州民族研究,2017,(8).
[4]刘瑞.内地高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8,(7).
[5]孙国权.民族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2).
[6]刘永生.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路径探析[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2).
[7]曾兴华,金玉洁.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探析[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4):37-43.
关键词:新时代;“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67
1 新时代“互联网+”形势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民族高校积极明确自身办学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切实加强,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时代交替更新、海量信息传递和科技进步,民族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变得不合时宜,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当前我国民族地区高校思政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1 民族高校自身差距与不足
民族高校大多地处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疆地区或政策扶植地区,本身地缘优势就不够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时代下民族高校思政教育与“互联网+”大潮深度融合。
经济发展水平与思政网络平台搭建不对等。多数民族高校所处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更新滞后,因而薄弱的教育根基和狭隘的地域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完善,缺乏创新性和时效性。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资源配备完全,甚至资源配置过高造成了资源闲置或浪费。相比之下,民族高校的投入资金还不够与其达到平衡性,自身对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民族边疆地区的民族高校中表现的愈发明显。
民族高校思政教育队伍不容乐观。一方面,民族高校所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文化差异、饮食习惯、制度保障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差异,多数高校教师到民族高校工作的意愿不强,直接导致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与庞大的学生群体规模不匹配。另一方面,体现在思政工作者自身。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领会传达党新时代精神的觉悟不同、使用网络新媒体的实际操作专业化程度不一。
民族高校思政工作顶层设计不够优化。近些年来,多数民族院校抓住国家政策红利纷纷结交了对口支援院校,多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各个方面学习这些院校的一流经验,并在课堂上引进其教育方法,但在引进过程中,往往容易直接套用却忽略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使自身思政教育缺乏本土特色和民族特点,导致教學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脱离了本校实际情况。
1.2 民族高校大学生面临多样考验
民族高校当地民族文化背景浓厚,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其道德情操、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也和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存在差别。民族高校大学生自幼在这里生活成长,接受教育,从小就形成了独具民族色彩的宗教信仰,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感情持续影响着其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直接导致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不足和对指导思想的认识模糊,加之部分学生对民族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较为消极。
“互联网+”时代,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都主动或被动的获取着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研究表明,“与网络对汉族大学生的影响相比,网络对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和冲击更大。因为他们无论在文化基础方面,还是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网络信息时代给民族高校各族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更应该被关注,其自身面临的考验更为严峻。
1.3 新时代“互联网+”冲击传统模式下的思政教育模式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多为施教者机械灌输、硬性填鸭式传授,受教者多数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随着网络科技进入校园,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实用性和贴合度大打折扣。
网络科技发展在高校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时空概念,大大缩减了双方之间的直接交流。以往,民族高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时间地点的约束,指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决定了思政教育成了一种一对多、面对面的教育方式。网络应用在思政教育之后,打破了固有的时空概念,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有了更多的选择。
2 新时代“互联网+”形势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民族高校应切实激发自身工作活力,从内向外,自下而上的把握新时代特性、领会思政工作精神和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在把握共性规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自身民族高校特殊性,以达到对互联网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2.1 打造具有民族高校特色的教师队伍
民族高校创新思政教育的突破口,就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地打造一支新时代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队伍建设,思想先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最高思想统领,加强教师队伍政治性建设,全心全意为民族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为民族高校大学生服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民族高校,所在民族地区以及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开展工作,创造性的宣传讲授党的民族路线、民族政策和民族方针。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脚跟稳健,信念坚定,严守马克思主义阵地,及时纠正错误倾向和意识形态领域杂念,使自身思想素质过硬、理论水平扎实、教学水平相当。
培养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民族高校不仅要考察思政教师的政治立场,注重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任教经验,还要针对思政教师的各项素质进行考核加以任用。民族高校要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新媒体操作技能培训和网络课程培训,提高实际操作专业化程度,以提高思政教育队伍的整体教学素质,强化教师素质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借助新媒体在课堂中应用的独特优势,改善教学实际效果,进而提升在网络信息时代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化水平,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要提高思政教育队伍待遇,建立健全选拔方式、任用方法、培养方案、管理制度环环相扣的保障机制。民族高校必须整体规划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积极引进符合民族高校要求的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扩大队伍规模,改善队伍年龄结构。对思政教师队伍安排专项经费提高工资薪金待遇和改善食宿条件,提供可靠编制,实行奖励机制,使其能在民族高校积极工作,奉献力量,实现价值,更能在民族地区安心的工作生活,生根发芽。
2.2 紧跟新时代思潮指引学生思政方向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学生本身入手,秉承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一切从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切实需求出发,不管是细心发现问题,还是分析思考问题,还是到最后用心解决问题,都不能脱离民族大学生这个规模庞大、思想波动的实际受教对象。
充分借助新媒体增强与大学生的黏性。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新媒体以及网络科技作用的实际中,应有效利用新媒体和网络科技跨越时空束缚、信息的交互性和沟通的便捷性优点,满足民族高校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多方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做好单独个别辅导,消除个别学生的激进思想,再积极引导其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在实践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选择大学生当前普遍使用的如QQ、微信等社交軟件,使师生之间沟通与探讨更加深入,在平等的氛围中相互学习,提高教师的任课热情,激发学生学习自主积极性,使思政内容和课堂更加吸引学生,增加兴趣。
充分做好对于一些时政热点和社会舆论在民族高校学生思政中的导向作用,同时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典型,引领良好风尚。加强思想指引,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远离负面信息,自觉辨认虚假信息,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多元化的信息,必要时采取多种技术方法手段对危害民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加以过滤剔除,利用便利的网络平台打下基础,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使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更加顺畅。
2.3 构建兼具民族地域特色的思政模式
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状及特点为依据,正确定位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分布广泛,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其内心深处建立中华民族归属感和共产党执政认同感。所以,在民族高校进行思政教育,首先要遵循“民族团结”的原则,深化受教者对民族政策的认识,尊重、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培养中华民族自豪感优越感。在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再教育,注重少数民族政策理论、民族文化知识的渗透,针对民族风俗文化、民族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进行特定跟进,紧紧抓牢政治方向。通过“民族高校思政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特色”的融合,打造文化认同模式。
我国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都是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凝聚本民族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优秀文化中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能为学生带来有益指导的思想都会受到民族学生的欢迎,都应在新时代发挥出更大更强的作用。这些文化在传统的形势下,要借助与新媒体的结合,发挥出更好的效果,使民族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本民族文化。与此同时,开发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APP、手机报、手机短信等多种新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全方位多层次构建起新媒体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模式。
3 结论
总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应积极革新,将“互联网+”概念和民族地域特色融入实际教育中,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铮.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2]黄寂然.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室建设挑战与应对[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06):83-87.
[3]张青红.“互联网+”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J].贵州民族研究,2017,(8).
[4]刘瑞.内地高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8,(7).
[5]孙国权.民族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2).
[6]刘永生.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路径探析[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2).
[7]曾兴华,金玉洁.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探析[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4):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