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词“在”语义丰富,可以表达处所、时间、范围、条件、对象等概念。本文运用Talmy提出的空间图式理论对介词“在”的丰富语义进行穷尽性图式分析,进一步佐证了语言具有普遍性的观点以及Talmy空间图式理论在分析介词语义的普适性。
【关键词】介词;在;空间图式
【作者简介】王烨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
英语介词在英语日常使用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汉语中的介词数量略少,在语义上,英语介词和汉语介词的涵义往往不具备完全对应性。虽然汉语介词数量较少,其表义却更丰富,可以和方位词、名词进行灵活搭配。搭配使用后的汉语介词,往往可以和英语介词的涵义对等,因此,汉语和英语在介词的使用原则上是具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使得运用空间图式理论对于中文介词分析的必要性得以显现。
Talmy 认为图式化在语言对空间的描述中起着主要作用。图式化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选出事物在当前空间图式中重要的特征,即“理想化”的过程;第二,选择性的忽略事物和当前空间图式不相关的特征,即“抽象化”的过程。(任龙波,2014)这些图式组成成分的种类区分包括:维度、数量、状态、有界性、几何类型、枢密状态和物质状态。(李福印,2008)
二、汉语介词“在”的语义分析
1.语义使用统计。本文主要应用CCL在线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子语料库对于介词“在”以及“在” 方位词组合而成的介词框架的现实语料进行搜集。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语料库中抽取一万条语料,再按照语义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从而试图得出一个关于介词“在”的语义分布比例以及使用方法的系统性穷尽性的结果。(王超,2009)
2.汉语介词“在”的语义使用情况表。汉语介词“在”表示范围意义最为常用,对象意义最为少见。汉语介词通常是由动词发展演变而来的,介词“在”也不例外。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介词“在”在表范围时,后面所搭配的名词通常表示抽象概念,例如“劳动”“实践”等。
三、汉语介词“在”空间图式分析
根据搜集到的语料,暂且将介词“在”的意义分为三大类:空间意义(处所和范围)、时间意义和表示条件、对象等引申抽象意义。(王琴,2008)按照Talmy 对空间图式组成部分描述参数的划分,本文主要从四个维度对介词“在”表示空间意义时的空间图式进行衡量归纳:维度、数量、状态、和有界性。
1.介词“在”表示空间意义分析。
介词“在”表示空间意义分析。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介词“在”在表达维度意义时的差异不影响空间图式的形成过程,因为各种維度的语义在图式化为空间图式时都会变成平面二维图像。介词框架语义的有界性无界性的区分则是由其后面搭配使用的名词的性质所决定,因此为了抽象出可以表现介词“在”的大多数语义的核心空间图式,必须有意识的忽略掉作为搭配词语的方位词、动词和名词的影响。
2.介词“在”空间意义图式。
四、研究结论及意义
Talmy所提出的空间图式理论具有普适性,汉语语料的使用进一步佐证了语言的普遍性。但是其空间图式理论对于封闭语类介词并不具有语义方面的全面覆盖性,当表达脱离源义的语义时,空间图式无法进行表征。介词“在”表示处所的意义实际上是时间意义以及其他引申义的出发点,时空具有同源性,时间意义和空间意义在表达时具有相似性,而使用最为频繁的范围意义,实际上是处所意义的高级抽象化的结构,由实体的处所变成了虚拟抽象的处所。本文可以作为Talmy 提出的空间图式理论的普适性的有力语料支撑,进一步印证了语言具有普遍性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7-246.
[2]任龙波.论空间图式系统[J].西安大学外国语学报,2014,22(3):31-35.
[3]王超.关于CCL和COCA在线语料库的使用方法[J].人资社科, 2009.
[4]王琴.认知语言学与汉语介词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
[5]Leonard Talmy.认知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6-179.
【关键词】介词;在;空间图式
【作者简介】王烨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
英语介词在英语日常使用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汉语中的介词数量略少,在语义上,英语介词和汉语介词的涵义往往不具备完全对应性。虽然汉语介词数量较少,其表义却更丰富,可以和方位词、名词进行灵活搭配。搭配使用后的汉语介词,往往可以和英语介词的涵义对等,因此,汉语和英语在介词的使用原则上是具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使得运用空间图式理论对于中文介词分析的必要性得以显现。
Talmy 认为图式化在语言对空间的描述中起着主要作用。图式化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选出事物在当前空间图式中重要的特征,即“理想化”的过程;第二,选择性的忽略事物和当前空间图式不相关的特征,即“抽象化”的过程。(任龙波,2014)这些图式组成成分的种类区分包括:维度、数量、状态、有界性、几何类型、枢密状态和物质状态。(李福印,2008)
二、汉语介词“在”的语义分析
1.语义使用统计。本文主要应用CCL在线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子语料库对于介词“在”以及“在” 方位词组合而成的介词框架的现实语料进行搜集。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语料库中抽取一万条语料,再按照语义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从而试图得出一个关于介词“在”的语义分布比例以及使用方法的系统性穷尽性的结果。(王超,2009)
2.汉语介词“在”的语义使用情况表。汉语介词“在”表示范围意义最为常用,对象意义最为少见。汉语介词通常是由动词发展演变而来的,介词“在”也不例外。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介词“在”在表范围时,后面所搭配的名词通常表示抽象概念,例如“劳动”“实践”等。
三、汉语介词“在”空间图式分析
根据搜集到的语料,暂且将介词“在”的意义分为三大类:空间意义(处所和范围)、时间意义和表示条件、对象等引申抽象意义。(王琴,2008)按照Talmy 对空间图式组成部分描述参数的划分,本文主要从四个维度对介词“在”表示空间意义时的空间图式进行衡量归纳:维度、数量、状态、和有界性。
1.介词“在”表示空间意义分析。
介词“在”表示空间意义分析。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介词“在”在表达维度意义时的差异不影响空间图式的形成过程,因为各种維度的语义在图式化为空间图式时都会变成平面二维图像。介词框架语义的有界性无界性的区分则是由其后面搭配使用的名词的性质所决定,因此为了抽象出可以表现介词“在”的大多数语义的核心空间图式,必须有意识的忽略掉作为搭配词语的方位词、动词和名词的影响。
2.介词“在”空间意义图式。
四、研究结论及意义
Talmy所提出的空间图式理论具有普适性,汉语语料的使用进一步佐证了语言的普遍性。但是其空间图式理论对于封闭语类介词并不具有语义方面的全面覆盖性,当表达脱离源义的语义时,空间图式无法进行表征。介词“在”表示处所的意义实际上是时间意义以及其他引申义的出发点,时空具有同源性,时间意义和空间意义在表达时具有相似性,而使用最为频繁的范围意义,实际上是处所意义的高级抽象化的结构,由实体的处所变成了虚拟抽象的处所。本文可以作为Talmy 提出的空间图式理论的普适性的有力语料支撑,进一步印证了语言具有普遍性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7-246.
[2]任龙波.论空间图式系统[J].西安大学外国语学报,2014,22(3):31-35.
[3]王超.关于CCL和COCA在线语料库的使用方法[J].人资社科, 2009.
[4]王琴.认知语言学与汉语介词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
[5]Leonard Talmy.认知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