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大力推广。老师们力求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合作学习虽好,在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将对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展开论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调控合作
问题一:流于形式、不求实效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在课前学生已备好了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剪刀和三角形纸板数张。老师首先是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很多学生已经猜到了为180度。然后老师要求学生
用你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 于是: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一个明白不可……大概3分钟左右,教师示意学生停止了验证、探索,接着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上的拼剪方法验证……
这节课是一节非常好的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操作、亲身体验的实验课,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的初衷也是希望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小组合作探究等过程来验证自己最初的猜想。但我们看到在教师实际的教学中她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我记了一下时间,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最多3分钟,显然这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这样的所谓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刚刚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时间熄灭了。
问题二:以点代面,参与面窄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的环境促成了学生狭隘、自私、不善于与人合作,不愿意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在课堂上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的交流更多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很多时候都是只有一些表现欲望强的学生能积极参与。于是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组中一个人的意见代表了整组人,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所以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成为优生个体发展的平台,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问题三:不分学情,滥用合作
老师们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多数是依葫芦画瓢,别人的拿来就用,没有分析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况,随意地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没有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随意性较大。
上述种种,让我们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
针对如今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我们应该如何改进?
一、宁少毋滥,抓住契机
我们所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让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毕竟我们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精心安排,可要可不要的合作不安排,不合适的不安排。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并结合本班孩子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要把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尽可能让学生的合作更高效。
二、教给技巧,变换形式
老师有效的指导能大大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合理分组,可以怎样组织、倾听、发言、质疑等。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但学生的职务应该能够变换使用,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不同的锻炼机会。
三、调控过程,及时评价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是提出合作任务,其他时间就忙于书写板书、准备汇报时用的资料等,任凭学生们自由发挥,把自己摆在“监工”的角色,这种做法是很不妥的。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差,与人交往的技能弱,在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及时纠正。
总之,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我们的教师有必要好好地反思:怎样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不要让我们的课堂和“乱”字相提并论!
参考文献:
[1]姚桂玲.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课外阅读:中下,2012.
[2]任春阳.真实教学——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品质[J].学园:教育科研,2011.
[3]胡俊然.浅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
作者简介:黄丽君,南昌市育新学校,邮编:330000
【关键词】合作学习调控合作
问题一:流于形式、不求实效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在课前学生已备好了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剪刀和三角形纸板数张。老师首先是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很多学生已经猜到了为180度。然后老师要求学生
用你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 于是: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一个明白不可……大概3分钟左右,教师示意学生停止了验证、探索,接着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上的拼剪方法验证……
这节课是一节非常好的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操作、亲身体验的实验课,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的初衷也是希望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小组合作探究等过程来验证自己最初的猜想。但我们看到在教师实际的教学中她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我记了一下时间,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最多3分钟,显然这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这样的所谓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刚刚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时间熄灭了。
问题二:以点代面,参与面窄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的环境促成了学生狭隘、自私、不善于与人合作,不愿意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在课堂上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的交流更多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很多时候都是只有一些表现欲望强的学生能积极参与。于是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组中一个人的意见代表了整组人,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所以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成为优生个体发展的平台,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问题三:不分学情,滥用合作
老师们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多数是依葫芦画瓢,别人的拿来就用,没有分析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况,随意地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没有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随意性较大。
上述种种,让我们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
针对如今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我们应该如何改进?
一、宁少毋滥,抓住契机
我们所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让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毕竟我们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精心安排,可要可不要的合作不安排,不合适的不安排。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并结合本班孩子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要把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尽可能让学生的合作更高效。
二、教给技巧,变换形式
老师有效的指导能大大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合理分组,可以怎样组织、倾听、发言、质疑等。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但学生的职务应该能够变换使用,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不同的锻炼机会。
三、调控过程,及时评价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是提出合作任务,其他时间就忙于书写板书、准备汇报时用的资料等,任凭学生们自由发挥,把自己摆在“监工”的角色,这种做法是很不妥的。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差,与人交往的技能弱,在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及时纠正。
总之,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我们的教师有必要好好地反思:怎样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不要让我们的课堂和“乱”字相提并论!
参考文献:
[1]姚桂玲.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课外阅读:中下,2012.
[2]任春阳.真实教学——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品质[J].学园:教育科研,2011.
[3]胡俊然.浅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
作者简介:黄丽君,南昌市育新学校,邮编: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