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真正落实好高中新课程的生物教学,就要做到四个“及时”和一个“同行”,即及时对新老教材内容进行比较,领悟新教材的精髓;及时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科学开发新课程;及时关注教学的注意点,要求到位而不越位;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促使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主动发展,达到自我完善的崇高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新课程 四个“及时” 一个“同行”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从2004年秋季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试点,而后2006年秋季,浙江等五省份也加入实验试点,其宗旨是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
为此,教学工作者应及时走进并有效实施新课改。经过一年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体会颇深,感受颇多,觉得要真正落实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注意四个“及时”和一个“同行”。
一、及时对新老教材进行比较,领悟新教材的精髓
为了尽快掌握新教材体系,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并与老教材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清晰地感知新教材的变化特点,从中领悟这些变化的内涵。
1.关注课程理念的变化
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较以前同类教材在编写上有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科学性、选择性;在课堂实施上注重自主学,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课程的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整套教材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教育目标,并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成为体现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载体。真正用好这套新教材,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关注知识内容方面的变化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的知识内容,如“生命系统”、“细胞骨架”、“遗传因子”,以及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共同进化”等新概念和新知识。再如,生物教师以往对“系统”的理解大多局限于生物形态解剖学的范畴,而新教材提出了新的系统概念,即:生命结构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对生命结构和生命活动的认识应从系统化思想出发,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命系统的概念。
3.关注新教材中各栏目的功能和应用
教材中部分栏目的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如: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调整、处理好教材,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二、及时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科学开发新课程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在对新教材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应该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实际。
1.适当增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网络选取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从而使“静态教材”转化为紧跟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教材”,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学兴趣和热情。
2.适当调序
旧教材中实验和文字性内容的教学安排上,大都采用先讲授再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很少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新教材在编写体系中,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强调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重视规律的揭示过程,将启发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入其中。此外,教新材强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之中,让他们对具体实例先有感性认识,然后进行研究、讨论,找出具体实例的共同特征,再进行归纳、表述,形成概念。例如,“新陈代谢”这个概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概念表述,只是要求学生知道很多感性的生命现象都属于新陈代谢。又如:原教材安排学生先学“水和无机盐”,后学“蛋白质和核酸”,这是由易到难的认知顺序;新教材安排学生先学“蛋白质和核酸”,后学“水和无机盐”,这是先抓主要矛盾的认知顺序。在进行新教材的教学时,如果教师觉得先易后难的顺序比较好,有利于学生学习,让学生先学“水和无机盐”的内容也未尝不可。
三、及时关注教学的注意点,要求到位而不越位
新教材力图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探究与交流,以使学生经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对“过程能力”的培养。因此,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了重大变化,从问题探讨入手,分析讨论、本节聚焦、相关链接等小栏目形式涉及各个角落,教学内容丰富且富有弹性。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好教材,针对《浙江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及时关注教学中的注意点。例如:教材选用了大量插图,图文并茂,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许多图已不是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代替文字说明,上升为主导地位(如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其内在的图与文、图与实物的相互迁移能力。又如,在组织问题探讨的教学时,我们应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展开教学:①直接组织开展讨论。②收集资料展开讨论。③讲课过程中展开讨论。我们往往发现书本中相当多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学习新课中利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答,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教师讲授到该内容时,再将这问题引出来讨论,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④“直接破题”引入新课,这类讨论题较难,教师可以直接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不浪费时间。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把握教学尺度,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到位”是指根据《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及深刻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而“不越位”做无用功。
四、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协调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大力倡导的。
我认为,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记忆,新课程教学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与方法,两者应该是互融共生的。新课程提倡探究、体验等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否认传统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富于变化的,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用一种形式去否定代替另一种形式,而是在批判中继承,将多种方法有机融合、灵活运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进行取舍和整合。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将已有的成功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进行对比,寻求结合点,逐步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五、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学学会顾明远会长曾说:“教育发展在于改革,教育改革在于创新,教育创新在于学习。”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教学行为,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作用,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我们应大力倡导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两者不仅相长,而且互补。从课改的需要看,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者的素质等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科技、经济的高速發展和终身教育的要求,特别是传统教育思想的许多弊端,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处于教育改革的攻坚阶段,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轨时期,高中生物教师更应自主学习,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等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不容置疑,在新课程到来之际,教师肯定有许多不明白之处。教师可以不懂,但不可不学,假如教师可以不学,那还能称之为教师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困”。应让我们教师通过“教学”与“学教”的同行,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
综上所述,面对课程改革,与时俱进、迅速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对教师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要达到改革的目标,任重道远,我们应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和新课程共同成长,将新课改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张洁.为了让“教什么”和“怎么教”更明确.中学生物教学,第7期.
[2]办学特色在校园.上海教育出版社.
[3]高中新课程教学启示录.山东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新课程 四个“及时” 一个“同行”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从2004年秋季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试点,而后2006年秋季,浙江等五省份也加入实验试点,其宗旨是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
为此,教学工作者应及时走进并有效实施新课改。经过一年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体会颇深,感受颇多,觉得要真正落实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注意四个“及时”和一个“同行”。
一、及时对新老教材进行比较,领悟新教材的精髓
为了尽快掌握新教材体系,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并与老教材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清晰地感知新教材的变化特点,从中领悟这些变化的内涵。
1.关注课程理念的变化
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较以前同类教材在编写上有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科学性、选择性;在课堂实施上注重自主学,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课程的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整套教材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教育目标,并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成为体现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载体。真正用好这套新教材,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关注知识内容方面的变化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的知识内容,如“生命系统”、“细胞骨架”、“遗传因子”,以及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共同进化”等新概念和新知识。再如,生物教师以往对“系统”的理解大多局限于生物形态解剖学的范畴,而新教材提出了新的系统概念,即:生命结构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对生命结构和生命活动的认识应从系统化思想出发,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命系统的概念。
3.关注新教材中各栏目的功能和应用
教材中部分栏目的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如: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调整、处理好教材,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二、及时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科学开发新课程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在对新教材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应该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实际。
1.适当增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网络选取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从而使“静态教材”转化为紧跟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教材”,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学兴趣和热情。
2.适当调序
旧教材中实验和文字性内容的教学安排上,大都采用先讲授再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很少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新教材在编写体系中,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强调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重视规律的揭示过程,将启发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入其中。此外,教新材强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之中,让他们对具体实例先有感性认识,然后进行研究、讨论,找出具体实例的共同特征,再进行归纳、表述,形成概念。例如,“新陈代谢”这个概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概念表述,只是要求学生知道很多感性的生命现象都属于新陈代谢。又如:原教材安排学生先学“水和无机盐”,后学“蛋白质和核酸”,这是由易到难的认知顺序;新教材安排学生先学“蛋白质和核酸”,后学“水和无机盐”,这是先抓主要矛盾的认知顺序。在进行新教材的教学时,如果教师觉得先易后难的顺序比较好,有利于学生学习,让学生先学“水和无机盐”的内容也未尝不可。
三、及时关注教学的注意点,要求到位而不越位
新教材力图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探究与交流,以使学生经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对“过程能力”的培养。因此,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了重大变化,从问题探讨入手,分析讨论、本节聚焦、相关链接等小栏目形式涉及各个角落,教学内容丰富且富有弹性。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好教材,针对《浙江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及时关注教学中的注意点。例如:教材选用了大量插图,图文并茂,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许多图已不是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代替文字说明,上升为主导地位(如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其内在的图与文、图与实物的相互迁移能力。又如,在组织问题探讨的教学时,我们应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展开教学:①直接组织开展讨论。②收集资料展开讨论。③讲课过程中展开讨论。我们往往发现书本中相当多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学习新课中利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答,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教师讲授到该内容时,再将这问题引出来讨论,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④“直接破题”引入新课,这类讨论题较难,教师可以直接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不浪费时间。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把握教学尺度,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到位”是指根据《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及深刻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而“不越位”做无用功。
四、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协调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大力倡导的。
我认为,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记忆,新课程教学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与方法,两者应该是互融共生的。新课程提倡探究、体验等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否认传统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富于变化的,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用一种形式去否定代替另一种形式,而是在批判中继承,将多种方法有机融合、灵活运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进行取舍和整合。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将已有的成功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进行对比,寻求结合点,逐步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五、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学学会顾明远会长曾说:“教育发展在于改革,教育改革在于创新,教育创新在于学习。”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教学行为,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作用,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我们应大力倡导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两者不仅相长,而且互补。从课改的需要看,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者的素质等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科技、经济的高速發展和终身教育的要求,特别是传统教育思想的许多弊端,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处于教育改革的攻坚阶段,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轨时期,高中生物教师更应自主学习,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等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不容置疑,在新课程到来之际,教师肯定有许多不明白之处。教师可以不懂,但不可不学,假如教师可以不学,那还能称之为教师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困”。应让我们教师通过“教学”与“学教”的同行,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
综上所述,面对课程改革,与时俱进、迅速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对教师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要达到改革的目标,任重道远,我们应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和新课程共同成长,将新课改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张洁.为了让“教什么”和“怎么教”更明确.中学生物教学,第7期.
[2]办学特色在校园.上海教育出版社.
[3]高中新课程教学启示录.山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