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震撼·吸引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x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报创作的根本诉求其实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同时,将海报的主题信息以表象化的形式传递给受众,合格的海报必须既具备眼球吸引力,亦应具备强烈的冲击力与震撼力,海报的传播形式虽古老,却可以常用常新,无论是新推出的产品、服务,还是商业化的店铺、馆所等都需要这种吸引眼球的形式,海报的形式甚至还可以从线下发展到线上,为宣传推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海报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第一印象必须具备足够的视觉冲击力意象,然后依次是震撼力与吸引力意象,在传递意象化方面,影视艺术之中有太多可资海报艺术设计借鉴的方法与手段,影视艺术在塑造冲击、震撼、吸引等意象化方面尤为擅长。
  一、 海报艺术设计中影视化意象的冲击设定
  (一)图文冲击力意象化设定
  传统的海报艺术设计中较为缺乏创新与创意,已经带给观众一定程度上的审美疲劳与精神疲倦,在这种情况下,从影视中引入意象化,以对比、衬托、夸张、移情等意象化设定方式助力于海报艺术设计,能够极大地帮助海报提升其意象性。图文甚至文本都可以在巧妙的影视化构图下形成意象化的冲击视效,诸如国外的一则公益广告——一双小朋友的腿的真实照片,海报左侧即小朋友右边的那一条是完整的,而海报右侧小朋友左边的那一条从膝盖以上就是残缺的,旨在呼吁全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帮助与关爱,具冲击力的并不是那条残缺的腿的简单轮廓,而是那条本就对比强烈的残缺的腿以许多英文重组形成完整的腿,英文的内容很多,叙述了肢体残缺人童生活、学习、工作上的诸多不便,在创造视觉上的冲击而外又在精神上给受众以强烈的感染。
  (二)色彩冲击力意象化设定
  图文的冲击力可以借助影视艺术中的对比、衬托、夸张、移情等意象得以完成,在图文冲击力中还必须透过色彩冲击力的意象化设定来达到情调渲染等视觉效果,一幅海报最先给人的冲击无疑是色彩,这也是为什么所有优秀的海报都倾向于使用大色块的原因之一,大色块的视觉冲击力会给人一种无法消解的侵入意象,这也是影视艺术中最常运用的手法,我们在观看大片时,几乎每部大片都有一种主要的色彩基调,这种色彩基调所营造的情调渲染意象本身就是一种视觉冲击力。例如某品牌饮品的海报就是在色彩冲击力意象化方面独树一帜,该品牌饮品的主色调为红色,因而以红色塑造饮品容器,并在瓶口上方以其他五颜六色渲染饮料喷薄而出的壮观景象,喷薄而出的,还有快乐的小丑、运动明星、好莱坞明星,每人手中都握着饮品,为受众带来了强烈的形诸于色彩冲击力下的色彩意象。
  (三)构图冲击力意象化设定
  图文的影视化意象技巧以及色彩的意象化运用都可以为海报实现强烈的冲击力,同时,构图亦是产生冲击力的关键,影视艺术中的构图与传统的海报构图不同,影视艺术中的构图设计不仅可以按照碎片化以蒙太奇的形式不断制造悬念,而且还可以透过蒙太奇式的意象传递冲击。[1]诸如某品牌刀具的广告在构图上就采用了非直立式的构图,而采取了由右上向左下倾斜45度的构图法,刀尖向下,形成强烈的锋锐感的蒙太奇意象,在以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冲击力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某公益广告,其主题是旨在保护热带雨林,构图分为前景与背景,背景为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前景则为被砍伐的大树的根部,构图蒙太奇的妙处在于,在几株突出画面的大树的根部竟然血迹斑斑,仔细观察,原来紧抱树干的动物头部也被残忍地齐齐斩断,这种蒙太奇式的影视化悬念构图冲击感十分强烈。
  二、 海报艺术设计中影视化意象的震撼设定
  (一)突破传统形式的破坏型意象震撼设定
  海报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技法等的突破极有必要,这种突破就是要将传统认识中的事物加以大胆地改变,并在其中赋予影视化意象,诸如国外的某男性化妆品广告,就透过对脸部传统形象的突破以影视艺术中的意象化表达震撼力,将一张男人特写的脸上爬满章鱼的零乱的触须,用以意象化地隐喻不化妆的男性的丑恶形象,这则广告所产生的震撼力已经大大超越了化妆品广告本身,与《加勒比海盗》中的戴维·琼斯的意象化形象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国外的一组公益海报也极具震撼力,将司空见惯的汽车钥匙、人脸、啤酒瓶盖等进行了形式上的突破以传递强烈的震撼力,钥匙的齿部变成开了刃口的锋利无比的匕首型,并配以酒驾等于杀人这样的文本,人脸则以酒驾后撞毁的脸部的残缺的特写表现强烈的震撼力,啤酒瓶盖则以其凹凸不平的表面上绘制的汽车与原来平坦表面精美汽车进行对比,将酒驾的危害上升到了意象化的高度以实现强烈的震撼力。
  (二)突破传统认知的重叠复合型意象震撼设定
  海报艺术设计中的震撼力不仅可以来源于对传统形式的突破,而且还可以来源于对传统认知的重叠与复合,这种基于影视化的重叠与复合虽然看似对传统没有突破,也没有改变什么,但是重叠与复合起来的类似影视化的意象却发人深省。[2]例如某减肥中心的广告利用的就是司空见惯的门,左右各一扇,左边的门宽大上写“入口”,右边的门极度狭窄,上书“出口”,这种重叠复合的意象将减肥的效果刻划得可谓淋漓尽致。另一个较好的重叠复合式意象的例子,就是白加黑咖啡的海报设计,这则海报给人以强烈震撼的是,咖啡的广告完全摆脱了传统的飘缈着氤氲香气的咖啡的设计风格,整幅广只由一个全裸的白人女孩和黑人男孩的身体意象组成,两个躯体重叠成咖啡杯子的形状,复合成一只飘着香气的装满“白加黑”咖啡的多模态的“诱人”意象,充满质感、充满意象,更充满了震撼。
  (三)突破心理惯性的出人意表的震撼设定
  所谓不破不立,“破”在海报中的运用至关重要,从传统意义上而言,内容与形式应该保持绝对的严谨与统一,这是人类的一种堪称顽固、偏执的心理定式与心理惯性,而影视艺术就经常从意象上对这种心理惯性与心理定式进行突破。[3]这种突破的大前提就是立意必须出人意表,比如完整是普遍的心理预期,但是海报的震撼恰在于创造残缺,这种残缺空间最易震撼人心,同时,还能够引发无穷的联想,可谓一石二鸟。影视艺术中的这些对心理惯性与心理定式的突破其实就是对人类正常心理状态的一种挑战,透过影视化意象的图形化语言,在海报的平面艺术设计中对力场进行空间布局,以改变力场空间、力场关系、力场视觉能量等方法达到对心理惯性与心理定式的突破式挑战。例如正三角稳定,却偏偏用倒三角创造震撼,以向下的锐化的张力塑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   三、 海报艺术设计中影视化意象的吸引设定
  (一)视觉传递的关注吸引
  海报的艺术设计有时需要与艺术风格、时代性、民族性加以游离,从而产生突破传统的形式、传统的认知,乃至传统的心理惯性,以获得对于视觉的强烈的震撼与冲击,与此同时,在冲击与震撼之后,还要对受众产生深深的吸引,才能达成海报艺术设计的完美之境。事实上,冲击、震撼、吸引不仅已经对海报艺术设计的艺术风格、时代性、民族性产生了较大程度的消解,而且,三者已经在影视化意象的高度上形成了融合的趋向,失去冲击、震撼、吸引三条艺术魅力法则中的任何一条的海报,都被归为平庸之作,无法登上大雅之堂。例如,国外一则鼓励献血的公益广告就以闭着眼睛的人脸的头部特写为主体,背景是暗淡的血红色,脸的左半部分是惨白色,右半部分是鲜红的血色,强烈的影视化意象的视觉传递了人命的无常,缺血的另一边脸显然需要注入鲜活的血液,这生命的迫切以影视化意象视觉显性地传递给了受众。
  (二)穿透表象的意会吸引
  海报艺术设计中的基于影视化意象的冲击与震撼,带来了清晰化的艺术化发展脉络,这一脉络的延伸就是冲击与震撼背后的对于受众的吸引。吸引是一种多元化的海报艺术设计解读,海报的图形图式语言的内涵是构成海报吸引力的主因,吸引力是一种由浅表视觉关注到深部视觉触动的综合式的心理反应。在海报艺术设计中引入影视艺术中的意象化,可以赋予平面视觉设计以更多的灵性火花,同时,亦可为海报设计赋予更具吸引力的图形语言表达,图形语言表达是透过视觉传递掳获关注吸引的最佳意象化形式,影视艺术中的图形语言表达的“意会”式的意象更胜传统海报中的表象化的“言传”形式。因为,影视艺术中的意象化往往是直指人心的,而表象化则仅触及观感,无法穿透感官层面而进入意识化层面,也就无法带给受众更大的触动,亦无法引发受众更多的思考。[4]
  (三)触及心灵的绝对吸引
  关注吸引与意会吸引都不是绝对式的吸引,绝对式的吸引是视觉效果中的基于吸引力 的最高的心灵法则,是基于吸引力的心灵幻影。例如,国外的某皮卡汽车品牌的广告,由于主要针对的是农牧场业主,因此,前半部分展示了沙子堆起来的汽车,孩子在里面嬉戏玩耍,妻子在副驾尽情享受日光,后半部分则是皮卡车的开放式货厢,货厢里充斥了一张农牧场未来前景的宏大的立体式画卷,在阳光普照的画卷近景的土地上人畜兴旺,万物生长;中景的土地上炊烟袅袅;远景则是晨曦中的山林环抱。好一幅无比惬意的农牧场生活的舒适安闲的画卷,从画卷中收回目光,你会猛然醒悟到你的现实生活中的强烈需要,这正是一辆承载着你一生终极梦想的皮卡,这种基于影视化意象的对于心灵的吸引可以说是立意十分高明的海报。触及心灵的表现不一定非得要和受众的需求以及意识产生共鸣,有时反而恰恰相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获得更加出人意表的心灵吸引力。
  结语
  海报图形图式语言吸纳了诸多影视化意象的手段,后现代影视化的碎片化的情调渲染 意象,为海报的艺术设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创意能量。从本质上而言,影视化意象也是现代设计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包豪斯效应的一种平面展现。海报艺术设计所孜孜以求的万众瞩目的视觉效应,其实距离设计师并不遥远,师法影视艺术中的意象化设定可能会令设计过程充满乐趣且事半功倍。海报具有超越民族性、时代性的特质,无论是何种民族、哪个时代,其海报都无法脱离冲击、震撼、吸引这三条艺术魅力法则,现代海报中的影视化意象设定与广泛应用,足以将传统的海报,从平淡无奇的表象化世界,摄引到一个更具意象化的艺术升华的层次中来。
  参考文献:
  [1]符根宁,包妍.朱光潜、宗白华“意境”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22-23.
  [2]蔡蓉.公益性招贴广告中的传统元素与形式探究[J].美术大观,2009(12):19-20.
  [3]姜春媛.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关于中国艺术意境形成的探讨[J].美术大观,2010(3):23-25.
  [4]李艳玲.解读意境[D].苏州:苏州大学,2003:67-68.
其他文献
日前,校纪委组织观看了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参与摄制的反腐题材影片《人间正道》,展现了1942年我党在外抵日寇内拒顽敌的艰难环境下,毅然选择了法治兴党拒腐防变的道路,不论功劳多大、感情多深,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人间正道是沧桑,骄奢淫逸勿贪求。作为战功卓著的红军将领——削不忠,一身数不清的伤疤见证了其忠贞英勇的革命历程;而当其丧失革命警惕性,为敌所惑终至身败名列欲借此换得宽恕时,一枚枚勋章变成了一支支利
电影《春樱》(1983)中,一名酷爱樱花的花匠,将整株樱花树移植进一辆“五十铃”大篷卡车里,载着它寻找最适合樱花生长的地方。夜晚,满树樱花在天蓝色车篷衬托下熠熠生辉,一名同样喜爱樱花的女子看到眼前这一奇景,贪婪地欣赏着它的艳丽。这一人工幻化美学,正是日本导演铃木清顺的电影风格标志,导演借“樱花”来比喻电影,借花匠之口表述自己对电影美学的独特观点:“虽然樱花有很多种类,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突然开
自2015年开始,由电影作品改编而成的短片通过互联网迅速蹿红。成为“流量大户”的同时,也在两年内逐渐发酵成一种现象级的创作模式。它们在各大型视频网站上的转发量、播放量及具有交互性质的“弹幕数”都频创纪录,成为不容小觑的影视创作现象。其中,以解读的方式改编电影的“X分钟带你看完电影”最受欢迎。制作者之一的谷阿莫,在创作的当年便进入了《互联网周刊》影响力较广的“2015年网红排名榜”前30名。截至20
《别告诉她》(The Farewell)是美籍华人导演王子逸的作品,于2019年8月9号在美国上映后,以300万美元成本在美国市场斩获了17,00多万美元票房,2019年11月22日在中国大陆进行了点映,2020年1月10号正式上映。故事围绕一个中国家庭展开,住在长春的奶奶被确诊癌症晚期,一家人不愿告诉她真相,便以长孙浩浩婚礼为由,分别从日本、美国回来齐聚一堂并见老人最后一面。生活在美国的孙女Bi
罗伯-格里耶是著名的法国新小说运动创始人,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转向电影创作,成为法国新电影的代表人物,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电影,他都坚持认为作品并不反映社会现实,而是反射叙述自身,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罗伯-格里耶认为读者或观众并不仅仅是接受一个已完成的作品,而是要求他的读者或观众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这种观众参与式的创作,是理解他的电影的一个关键所在。  罗伯-格里耶转向电影创作后,进行
时间:2019年4月16日  地点:北京国际饭店  采访者:贾学妮(女,山西吕梁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  受访者:西尔扎提·牙合甫(男,维吾尔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美术设计专业,国家一级导演,现任天山电影制片厂导演。2006年开始执导影片,曾先后执导《吐鲁番的情歌》(联合执导)《买买提的2008》《鲜花》《乌鲁木齐的天空》《平壤之约》《真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
《水形物语》是一部由20世纪福克斯旗下探照灯子公司出品的,获奖无数的欧美爱情奇幻影片。同时该片亦成为奥斯卡大奖历史上,第10部获得多达13项提名的影片,仅次于《泰坦尼克》《慧星美人》《爱乐之城》等佳片的14项提名;同时,该片更在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荣获了最佳艺术设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乐等四项荣誉大奖,成为2018奥斯卡之夜中的最大赢家。  一、 设计细节的具象化与表象化  (一)叙事
犯罪片/犯罪电影(Crime Film)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电影类型。麦基从实践的角度界定出15个通用的类型和次类型系统,其中犯罪片/犯罪电影(Crime Film)便是一个大类。在他看来,黑色电影(Film Noir)、惊悚片(Thriller Film)和黑帮片(Gangster Film)等类型都隶属于犯罪片的大类之下,区别上述类型的标准是“从谁的视点来看待这一犯罪”[1]。犯罪片具备较高的类
这部由第五代知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红色”电影,改编自我国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的经典影片——《红高粱》,将导演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全片充斥顽强的反抗的历史内蕴。  该片通过在关键处穿插“我”的旁白,生动地讲述了“我爷爷”和“我奶奶”为自由和爱情而与封建社会、侵略者英勇的斗争,抨击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批判了侵略者的邪恶,讴歌了青年男女生死不渝的爱情。  影片开始时出现的不
泰伦斯·马利克,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与制作人,代表作品有《生命之树》《红色警戒》《天堂之日》等。在对影片进行创作和拍摄活动的过程中,泰伦斯·马利克擅长于利用光线和角度在影片中构成具有唯美艺术特征的电影画面,同时将剪辑后的具有跳跃性的画面与影片中的背景音乐、旁白或人物对白等艺术因素相结合,在对影片中的场景、人物进行塑造的同时,对电影作品中的内容和情感、思想主题等方面进行表述、表达。电影《通往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