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标志着西安事变的初步和平解决。但西安事变的遗留问题,即东北军、17路军如何处理,无疑成为解决西安事变善后的关键。现依据所掌握的资料对此加以研究,以利于对西安事变全貌的理解。
一
张学良送蒋回南京,临行前匆匆留下一手谕,指示西安诸事悉听杨虎城、于学忠指挥。但杨、于二人在西安方面实权并不多,倒是送蒋而被囚禁的张学良多次书信、电报影响着西安的一切。
12月25日,张学良在洛阳致电西安,要求释放被扣的蒋方十几个军政大员。电报在西安引起强烈的反响。少壮派孙铭九、应德田等人本拟扣留蒋介石的军政大员,作为争取少帅回陕最有利的讨价还价的本钱;而元老派王以哲、何柱国等以张学良的电报为依据,主张“人情送到家”。结果,经多次研究还是执行了张学良的命令,于12月27日释放了陈诚、卫立煌等军政要员。12月26日,张学良为了表明自己拥护领袖的诚意,上书蒋介石请罪。
12月28日,阎宝航受命去西安调解前到南京见张学良,张学良说:“我这里有封信你带给杨虎城先生,把飞机给他们放回来。”①12月29日,阎宝航飞陕,传达蒋意,并带张学良书信,告之不日张即回陕的消息。西安方面喜出望外,很快就在12月31日将50架飞机及500余名工作人员放回。但张学良并未能返回西安,反而被蒋介石扣留。
二
张学良被扣南京后,国民政府调集5路大军近40个师向西安进逼。面对蒋介石的背信弃义,西安军民义愤填膺,1937年1月1日,东北军、17路军在西郊机场举行大规模的阅兵式,向南京政府示威。1月5日,杨虎城领衔西北将领发出“歌电”,表明自己希望和平但坚决自卫的决心。
西安方面为了防备南京军队的进攻,重新部署了军队,东北军、17路军在渭南、渭北、华阴、华县一带驻防,对潼关加强防备。此外从潼关到西安构筑了七道防线。同时红军协助17路军防务。由于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各地军阀亦各有打算,故蒋介石未贸然开战。
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国民政府不得不改变对陕策略,制定了“陕甘军事善后方案”:设西安行营以顾祝同为行营主任,综理陕甘青宁军事及西北国防准备事宜;杨虎城、于学忠撤职留任,“带罪图功”;同时对17路军、东北军划定区域驻扎。1月7日,蒋介石又密电顾祝同:“如能用政治方法,使我军能有一部和平进驻西安城,然后相机再用根本解决是为上策。其次,使东北军能离陕入陇,赤匪旁观中立,俾杨逆孤立心寒,然后攻之,亦不失为中策,望照此意应用进行。”②1月8日,再次致电指示:“以战事应充分准备,但不轻易发动。又望以军事威胁为手段,而达到政治解决为目的。”③表明南京政府希望和平分化瓦解西安方面的策略。
西安方面在接到善后方案后,杨虎城于1月7日致电何应钦,强烈反对国民政府对陕甘军事善后的解决方案。
张学良获知西安方面态度强硬,并知中央已派大军西进时,十分焦急。1月7日,上书蒋介石:“陕甘问题,良十分忧心,非只虑于陕甘,所虑者大局形势以内乱延长对外问题耳。”④同时,提出了自己关于陕甘军事善后,东北军、17路军处理问题的甲、乙两案。后来,蒋介石参照张学良的两案,制定了解决陕事的甲、乙两案⑤。同时,蒋介石也意识到张学良在东北军及三位一体(17路军、中共、东北军)中的重要性及其渴望和平的态度,又想出了挟张学良以号令西安的办法,要张学良写信劝告西安方面接受南京方面的退兵条件。张学良看到南京政府的甲、乙两案后,十分惊讶,但他仍没有看清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故当天致信西安方面:“委座对中央之处置,似亦不满意,但为中央威信计谅亦有为难处,弟亦在此设法运动,使勿生战事。”⑥以此观之,张学良还是希望勿发生战事,以免损失国力。
杨虎城在接到张学良的指示后,于1月8日、11日两次复电蒋介石,强烈反对中央军西进,要求张学良回陕主持一切。1月8日,王化一、吴瀚涛去西安前见到了张学良,张分析了双方的形势指出:“中央扣留我,西安将领发出‘歌电’,何应钦调兵遣将,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如果发生冲突,不可收拾,使抗日力量因内战而消失,敌人便可不费兵力,消灭我们,和我们初衷完全相反,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⑦表明自己希望和平的诚意。
1月9日,王化一、吴瀚涛奉蒋令赴西安并带来张学良要求和平的书信。西安方面同意与中央军驻洛阳的顾祝同、刘峙就停战问题互派代表进行谈判,并派米春霖同王化一等赴南京面陈一切。但又要求张学良回陕主持西安事变善后,反对顾祝同来西安。1月12日,杨虎城致电蒋介石指出西安方面:“虽积极作战,但彼方决不肯为戎首。”⑧也表明了希望和平解决的态度。
西安方面的严正立场及力主和平的态度,使蒋介石不得不收敛其军事威胁的程度。1月10日,指示中央军“严令各路前方部队,未下总攻击令以前,应力避冲突,勿使接触。且总攻击令必须中央核定为要”⑨。另外,他还要张学良写信给西北军将领要求他们服从中央命令。张学良听说西安方面以自己回陕作为撤兵条件,十分着急。1月13日,再次致函西安方面,要他们接受南京政府的甲、乙两案。
1月14日,杨虎城致电蒋介石提出四个问题:1.东北军民、西北人士之意向及红军之安置问题。2.张学良复权返陕事宜。3.大军西进问题。4.希蒋介石入京主政问题。要求中央予以解决。
西安方面为了表明自己希望和平及拥护中央的诚意,1月16日,杨虎诚、于学忠通电表示接受中央对他们革职留任的处分,并取消1936年12月12日以后之一切临时组织,再次请求张学良返陕处理善后。同时派鲍文.木越、李志刚再去南京带去西安方面关于解决陕事问题的方案,并提出了西安方面撤兵的四个条件。又先后派谢珂、米春霖赴洛阳、潼关,表示愿以和平方式解决陕事。由于双方意见相去甚远,谈判陷入僵局。顾祝同一面谈判,一面进行军事威胁。顾警告说,如果到1月24日,西安方面再不接受南京政府的条件“即认为有意反抗中央,意谓和平即告结束”。双方战争气氛又趋紧张。
蒋介石看到西安的条件后十分愤怒,1月19日,致电杨虎城斥责其危害国家、分裂国家,同时令其迅速接受命令,服从中央之处理。
张学良听说西安方面仍没有从前线撤兵,立即复信西安方面,表明自己以陕局为重的态度。西安方面接信后,立即召开会议,基本上接受张学良的意见。1月21日,杨虎城致电张学良:“前示甲案,应当接受,惟西北情形已趋复杂,执行甲案事,各方实际上困难仍属不少。”⑩继续向南京政府讨价还价。
西安方面由于和战不定,且内部斗争十分激烈,故1月23日,于学忠致电张学良提出执行甲案,有六点困难,希中央予以解决。这一方面希望以张学良的指示来平息少壮派的反对意见,另一方面也可请张学良向中央讲情,给西安方面宽大政策,同时借机试探南京政府对张学良的态度。 1月24日,刚从国外回来的汪精卫见到了蒋,鉴于西安方面有和平行动,同时感到此时不便采取军事行动,遂决定中央军暂时按兵不动,顾祝同应设法进入西安,接管东北军和西北军。一俟时机成熟,顾便把东北军和西北军调出陕西和甘肃两省。
1月25日,鲍文.木越、李志刚回到西安,西安方面对张学良不能回来,深感失望,但又对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感到欣慰。会上仍决定派李志刚、谢珂二人前往潼关与顾祝同谈判。但双方1月26日的谈判仍没达成任何协议。
1月27日,张学良再次致电西安方面:“知前方仍未接受移防命令,万分焦急……今因迁延,引起误会,委座实属为难万分,若今日再不接受,而仍以良之出处问题为先决条件,则爱我即以害我,不但害我,且害我团体,害我国家矣,时机迫切,务望诸兄立命部队于今日正午以前开始移撤。”
此时蒋介石也看到,张学良回陕复权已成为解决西安事变善后的关键,他致电西北将领:“关于汉卿出处问题,一俟移防完毕后,中可保证必为其请求,使汉卿出而效力国家,至于复权更不成问题,但此时万勿提出事实上不可能之问题以延误大局也。”向西安方面许下诺言。
西安方面接到蒋、张的电报后,经研究决定接受中央命令,仍希中央宽大张学良,并办理复权及给名义等事,最后商定三项折衷办法:1.渭河南岸连同在西安的部队五日内撤至渭河北岸三原一带。2.希望部队移防时中央发给伙饷。3.部队撤至北岸后希中央办理张之复权授职等问题,并使出席全会。1月28日,西安方面派李志刚、王宗山赴潼关继续谈判,经过协商,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方式解决。关于具体问题,由双方参谋人员进行商定。同时何柱国已通过电话与顾祝同的参谋长赵启.马录商定接受甲案。自31日起西安方面撤退渭北部队。这样西安事变善后问题的解决向和平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随着撤兵日期的来临,少壮派主战的呼声也愈来愈高,甚至要求如张学良不回来,就与南京政府拼到底,故西安方面撤兵阻力也越来越大。张学良听到这个消息后,于1月29日致书西安方面:“顷闻大家皆能接受中央命令,甚为欣快,但又闻各师团长中多有以良之问题尚未能一致者,目下大局及国家问题重于良个人问题千百倍……但良有求于诸兄者,请恳切转告各师旅长暨团营长及各级官兵……本良救国勿祸国之初衷,万勿斤斤于良个人问题。”
面对西安方面少壮派与元老派间的矛盾,1月29日,东北军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四十余人在渭南召开会议,最后决定,在张学良未回来以前,坚决不撤兵,中央军如进逼,不惜决一死战。这样本已渐趋缓和的局势又恶化了。
面对严峻的形势,东北军何柱国、王以哲等元老派害怕战端一开,对国家不利,故于1月31日下午派专机接于学忠到西安商议对策。1月31日晚,17路军杨虎城,东北军于学忠、何柱国、王以哲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王以哲家中召开会议,东北军少壮派军官代表在外旁听。会议决定议和撤兵,并决定派李志刚于2月1日赴潼关与顾祝同鉴字接受甲案。
王宅会议决议使东北军少壮派失去了张学良这个靠山,故少壮派与元老派在和战问题上的矛盾已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2月2日,少壮派军官枪杀了主和派将领王以哲,拥护于学忠坚持渭南会议决议,张学良不回来决不撤兵。
王以哲被杀的消息传到前线,缪贗流、刘多荃立即率兵从渭南前线撤军,并请中央军接防,同时派兵进驻临潼、威胁西安,内战一触即发,此时的形势对西安方面十分不利。
“二二事件”严重地削弱了西安方面的力量,故杨虎城、于学忠等于2月4日联合发布关于“二二事件”的通电,并提出了四项要求,宣布他们接受南京政府的撤军计划。
由于东北军的分裂,蒋介石趁机对西安方面采取强硬的态度。2月5日,南京政府以行政院会议决议的形式,给杨虎城撤职留任处分。又以军委会名义发出“歌电”提出“陕甘军事善后办法”,对杨虎城等提出的四项要求不予理睬。
三
2月8日,顾祝同率军进驻西安,东北军调往江苏、安徽。但由于东北军中下级军官都希望留在西北,故何柱国于2月中旬到奉化请示处于囚禁中的张学良,并希张学良写一手书指示要点,使东北军步调一致,以便办理善后。东北军在得到张学良的意见后,再加上许多高级将领热衷于离开西北,因此没有经过什么波折便决定遵令东撤。
1937年3月2日,东北军发布了《移防致陕甘同胞别词》开始撤离西北。4月中旬,东北军全部调防进入安徽、河南、江苏。4月27日,于学忠任江苏绥靖主任,王树常为豫皖绥靖公署副主任,刘尚清为安徽省主席,何柱国为军委会委员西安行营副主任。第51军驻苏北宿迁、睢宁一带,第67军由吴克仁继王以哲为军长驻阜阳附近,刘多荃的105师改编为49军驻南阳附近,57军开到河南淮阳附近。这样东北军各部开往不同地区,驻地分散,相互之间没有统属关系,经过多次换防整编,失去了其固有的传统个性,逐步被分化瓦解。
17路军在撤军后,被改编为38军,下辖两个师,军长孙蔚如,被调到三原一带驻防。杨虎城于1937年6月29日被逼出国考察。
红军开到西安的部队又回到了陕北。抗战爆发后,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陆续开赴前线对日作战。
西安事变军事善后问题的最终和平解决,避免了再次发生内战的可能,其意义并不亚于西安事变本身,但它是以拆散东北军,削弱一支抗日力量为代价的。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室编:《西安事变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页。
②③④⑩B11B12B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合编:《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93、193、96、137、150~151、151、153页。
⑤蒋介石修订的甲案:1.东北军全部调往甘肃。2.第17路军各部仍驻陕西原防,归绥靖主任杨虎城指挥。该路可酌留若干部队在西安,以便利行使绥靖主任之职权。3.自潼关至宝鸡沿铁路各县,归中央军驻扎。
乙案:1.东北军全部调驻豫皖两省。2.以王树常(或由张学良另保一人)任安徽省主席。3.调于学忠任绥靖主任,统率驻在豫鄂皖之东北军。4.调杨虎城为甘肃省政府主席,仍兼17路军总指挥,第17路军全部调往甘肃。
⑥毕万闻:《张学良文集》,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9页。
⑦.王化一:《我所记忆的西安事变前后》,全国政协存稿。
⑧⑨《革命文献》(台湾)第95辑,第172、133页。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林屹
一
张学良送蒋回南京,临行前匆匆留下一手谕,指示西安诸事悉听杨虎城、于学忠指挥。但杨、于二人在西安方面实权并不多,倒是送蒋而被囚禁的张学良多次书信、电报影响着西安的一切。
12月25日,张学良在洛阳致电西安,要求释放被扣的蒋方十几个军政大员。电报在西安引起强烈的反响。少壮派孙铭九、应德田等人本拟扣留蒋介石的军政大员,作为争取少帅回陕最有利的讨价还价的本钱;而元老派王以哲、何柱国等以张学良的电报为依据,主张“人情送到家”。结果,经多次研究还是执行了张学良的命令,于12月27日释放了陈诚、卫立煌等军政要员。12月26日,张学良为了表明自己拥护领袖的诚意,上书蒋介石请罪。
12月28日,阎宝航受命去西安调解前到南京见张学良,张学良说:“我这里有封信你带给杨虎城先生,把飞机给他们放回来。”①12月29日,阎宝航飞陕,传达蒋意,并带张学良书信,告之不日张即回陕的消息。西安方面喜出望外,很快就在12月31日将50架飞机及500余名工作人员放回。但张学良并未能返回西安,反而被蒋介石扣留。
二
张学良被扣南京后,国民政府调集5路大军近40个师向西安进逼。面对蒋介石的背信弃义,西安军民义愤填膺,1937年1月1日,东北军、17路军在西郊机场举行大规模的阅兵式,向南京政府示威。1月5日,杨虎城领衔西北将领发出“歌电”,表明自己希望和平但坚决自卫的决心。
西安方面为了防备南京军队的进攻,重新部署了军队,东北军、17路军在渭南、渭北、华阴、华县一带驻防,对潼关加强防备。此外从潼关到西安构筑了七道防线。同时红军协助17路军防务。由于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各地军阀亦各有打算,故蒋介石未贸然开战。
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国民政府不得不改变对陕策略,制定了“陕甘军事善后方案”:设西安行营以顾祝同为行营主任,综理陕甘青宁军事及西北国防准备事宜;杨虎城、于学忠撤职留任,“带罪图功”;同时对17路军、东北军划定区域驻扎。1月7日,蒋介石又密电顾祝同:“如能用政治方法,使我军能有一部和平进驻西安城,然后相机再用根本解决是为上策。其次,使东北军能离陕入陇,赤匪旁观中立,俾杨逆孤立心寒,然后攻之,亦不失为中策,望照此意应用进行。”②1月8日,再次致电指示:“以战事应充分准备,但不轻易发动。又望以军事威胁为手段,而达到政治解决为目的。”③表明南京政府希望和平分化瓦解西安方面的策略。
西安方面在接到善后方案后,杨虎城于1月7日致电何应钦,强烈反对国民政府对陕甘军事善后的解决方案。
张学良获知西安方面态度强硬,并知中央已派大军西进时,十分焦急。1月7日,上书蒋介石:“陕甘问题,良十分忧心,非只虑于陕甘,所虑者大局形势以内乱延长对外问题耳。”④同时,提出了自己关于陕甘军事善后,东北军、17路军处理问题的甲、乙两案。后来,蒋介石参照张学良的两案,制定了解决陕事的甲、乙两案⑤。同时,蒋介石也意识到张学良在东北军及三位一体(17路军、中共、东北军)中的重要性及其渴望和平的态度,又想出了挟张学良以号令西安的办法,要张学良写信劝告西安方面接受南京方面的退兵条件。张学良看到南京政府的甲、乙两案后,十分惊讶,但他仍没有看清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故当天致信西安方面:“委座对中央之处置,似亦不满意,但为中央威信计谅亦有为难处,弟亦在此设法运动,使勿生战事。”⑥以此观之,张学良还是希望勿发生战事,以免损失国力。
杨虎城在接到张学良的指示后,于1月8日、11日两次复电蒋介石,强烈反对中央军西进,要求张学良回陕主持一切。1月8日,王化一、吴瀚涛去西安前见到了张学良,张分析了双方的形势指出:“中央扣留我,西安将领发出‘歌电’,何应钦调兵遣将,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如果发生冲突,不可收拾,使抗日力量因内战而消失,敌人便可不费兵力,消灭我们,和我们初衷完全相反,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⑦表明自己希望和平的诚意。
1月9日,王化一、吴瀚涛奉蒋令赴西安并带来张学良要求和平的书信。西安方面同意与中央军驻洛阳的顾祝同、刘峙就停战问题互派代表进行谈判,并派米春霖同王化一等赴南京面陈一切。但又要求张学良回陕主持西安事变善后,反对顾祝同来西安。1月12日,杨虎城致电蒋介石指出西安方面:“虽积极作战,但彼方决不肯为戎首。”⑧也表明了希望和平解决的态度。
西安方面的严正立场及力主和平的态度,使蒋介石不得不收敛其军事威胁的程度。1月10日,指示中央军“严令各路前方部队,未下总攻击令以前,应力避冲突,勿使接触。且总攻击令必须中央核定为要”⑨。另外,他还要张学良写信给西北军将领要求他们服从中央命令。张学良听说西安方面以自己回陕作为撤兵条件,十分着急。1月13日,再次致函西安方面,要他们接受南京政府的甲、乙两案。
1月14日,杨虎城致电蒋介石提出四个问题:1.东北军民、西北人士之意向及红军之安置问题。2.张学良复权返陕事宜。3.大军西进问题。4.希蒋介石入京主政问题。要求中央予以解决。
西安方面为了表明自己希望和平及拥护中央的诚意,1月16日,杨虎诚、于学忠通电表示接受中央对他们革职留任的处分,并取消1936年12月12日以后之一切临时组织,再次请求张学良返陕处理善后。同时派鲍文.木越、李志刚再去南京带去西安方面关于解决陕事问题的方案,并提出了西安方面撤兵的四个条件。又先后派谢珂、米春霖赴洛阳、潼关,表示愿以和平方式解决陕事。由于双方意见相去甚远,谈判陷入僵局。顾祝同一面谈判,一面进行军事威胁。顾警告说,如果到1月24日,西安方面再不接受南京政府的条件“即认为有意反抗中央,意谓和平即告结束”。双方战争气氛又趋紧张。
蒋介石看到西安的条件后十分愤怒,1月19日,致电杨虎城斥责其危害国家、分裂国家,同时令其迅速接受命令,服从中央之处理。
张学良听说西安方面仍没有从前线撤兵,立即复信西安方面,表明自己以陕局为重的态度。西安方面接信后,立即召开会议,基本上接受张学良的意见。1月21日,杨虎城致电张学良:“前示甲案,应当接受,惟西北情形已趋复杂,执行甲案事,各方实际上困难仍属不少。”⑩继续向南京政府讨价还价。
西安方面由于和战不定,且内部斗争十分激烈,故1月23日,于学忠致电张学良提出执行甲案,有六点困难,希中央予以解决。这一方面希望以张学良的指示来平息少壮派的反对意见,另一方面也可请张学良向中央讲情,给西安方面宽大政策,同时借机试探南京政府对张学良的态度。 1月24日,刚从国外回来的汪精卫见到了蒋,鉴于西安方面有和平行动,同时感到此时不便采取军事行动,遂决定中央军暂时按兵不动,顾祝同应设法进入西安,接管东北军和西北军。一俟时机成熟,顾便把东北军和西北军调出陕西和甘肃两省。
1月25日,鲍文.木越、李志刚回到西安,西安方面对张学良不能回来,深感失望,但又对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感到欣慰。会上仍决定派李志刚、谢珂二人前往潼关与顾祝同谈判。但双方1月26日的谈判仍没达成任何协议。
1月27日,张学良再次致电西安方面:“知前方仍未接受移防命令,万分焦急……今因迁延,引起误会,委座实属为难万分,若今日再不接受,而仍以良之出处问题为先决条件,则爱我即以害我,不但害我,且害我团体,害我国家矣,时机迫切,务望诸兄立命部队于今日正午以前开始移撤。”
此时蒋介石也看到,张学良回陕复权已成为解决西安事变善后的关键,他致电西北将领:“关于汉卿出处问题,一俟移防完毕后,中可保证必为其请求,使汉卿出而效力国家,至于复权更不成问题,但此时万勿提出事实上不可能之问题以延误大局也。”向西安方面许下诺言。
西安方面接到蒋、张的电报后,经研究决定接受中央命令,仍希中央宽大张学良,并办理复权及给名义等事,最后商定三项折衷办法:1.渭河南岸连同在西安的部队五日内撤至渭河北岸三原一带。2.希望部队移防时中央发给伙饷。3.部队撤至北岸后希中央办理张之复权授职等问题,并使出席全会。1月28日,西安方面派李志刚、王宗山赴潼关继续谈判,经过协商,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方式解决。关于具体问题,由双方参谋人员进行商定。同时何柱国已通过电话与顾祝同的参谋长赵启.马录商定接受甲案。自31日起西安方面撤退渭北部队。这样西安事变善后问题的解决向和平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随着撤兵日期的来临,少壮派主战的呼声也愈来愈高,甚至要求如张学良不回来,就与南京政府拼到底,故西安方面撤兵阻力也越来越大。张学良听到这个消息后,于1月29日致书西安方面:“顷闻大家皆能接受中央命令,甚为欣快,但又闻各师团长中多有以良之问题尚未能一致者,目下大局及国家问题重于良个人问题千百倍……但良有求于诸兄者,请恳切转告各师旅长暨团营长及各级官兵……本良救国勿祸国之初衷,万勿斤斤于良个人问题。”
面对西安方面少壮派与元老派间的矛盾,1月29日,东北军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四十余人在渭南召开会议,最后决定,在张学良未回来以前,坚决不撤兵,中央军如进逼,不惜决一死战。这样本已渐趋缓和的局势又恶化了。
面对严峻的形势,东北军何柱国、王以哲等元老派害怕战端一开,对国家不利,故于1月31日下午派专机接于学忠到西安商议对策。1月31日晚,17路军杨虎城,东北军于学忠、何柱国、王以哲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王以哲家中召开会议,东北军少壮派军官代表在外旁听。会议决定议和撤兵,并决定派李志刚于2月1日赴潼关与顾祝同鉴字接受甲案。
王宅会议决议使东北军少壮派失去了张学良这个靠山,故少壮派与元老派在和战问题上的矛盾已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2月2日,少壮派军官枪杀了主和派将领王以哲,拥护于学忠坚持渭南会议决议,张学良不回来决不撤兵。
王以哲被杀的消息传到前线,缪贗流、刘多荃立即率兵从渭南前线撤军,并请中央军接防,同时派兵进驻临潼、威胁西安,内战一触即发,此时的形势对西安方面十分不利。
“二二事件”严重地削弱了西安方面的力量,故杨虎城、于学忠等于2月4日联合发布关于“二二事件”的通电,并提出了四项要求,宣布他们接受南京政府的撤军计划。
由于东北军的分裂,蒋介石趁机对西安方面采取强硬的态度。2月5日,南京政府以行政院会议决议的形式,给杨虎城撤职留任处分。又以军委会名义发出“歌电”提出“陕甘军事善后办法”,对杨虎城等提出的四项要求不予理睬。
三
2月8日,顾祝同率军进驻西安,东北军调往江苏、安徽。但由于东北军中下级军官都希望留在西北,故何柱国于2月中旬到奉化请示处于囚禁中的张学良,并希张学良写一手书指示要点,使东北军步调一致,以便办理善后。东北军在得到张学良的意见后,再加上许多高级将领热衷于离开西北,因此没有经过什么波折便决定遵令东撤。
1937年3月2日,东北军发布了《移防致陕甘同胞别词》开始撤离西北。4月中旬,东北军全部调防进入安徽、河南、江苏。4月27日,于学忠任江苏绥靖主任,王树常为豫皖绥靖公署副主任,刘尚清为安徽省主席,何柱国为军委会委员西安行营副主任。第51军驻苏北宿迁、睢宁一带,第67军由吴克仁继王以哲为军长驻阜阳附近,刘多荃的105师改编为49军驻南阳附近,57军开到河南淮阳附近。这样东北军各部开往不同地区,驻地分散,相互之间没有统属关系,经过多次换防整编,失去了其固有的传统个性,逐步被分化瓦解。
17路军在撤军后,被改编为38军,下辖两个师,军长孙蔚如,被调到三原一带驻防。杨虎城于1937年6月29日被逼出国考察。
红军开到西安的部队又回到了陕北。抗战爆发后,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陆续开赴前线对日作战。
西安事变军事善后问题的最终和平解决,避免了再次发生内战的可能,其意义并不亚于西安事变本身,但它是以拆散东北军,削弱一支抗日力量为代价的。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室编:《西安事变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页。
②③④⑩B11B12B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合编:《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93、193、96、137、150~151、151、153页。
⑤蒋介石修订的甲案:1.东北军全部调往甘肃。2.第17路军各部仍驻陕西原防,归绥靖主任杨虎城指挥。该路可酌留若干部队在西安,以便利行使绥靖主任之职权。3.自潼关至宝鸡沿铁路各县,归中央军驻扎。
乙案:1.东北军全部调驻豫皖两省。2.以王树常(或由张学良另保一人)任安徽省主席。3.调于学忠任绥靖主任,统率驻在豫鄂皖之东北军。4.调杨虎城为甘肃省政府主席,仍兼17路军总指挥,第17路军全部调往甘肃。
⑥毕万闻:《张学良文集》,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9页。
⑦.王化一:《我所记忆的西安事变前后》,全国政协存稿。
⑧⑨《革命文献》(台湾)第95辑,第172、133页。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林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