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阅读部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怎样“导”才能与上述要求相适应呢?我认为教师的“导”,应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法指导、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是自始至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应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亲自感知教材,联系旧知识,初步获得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自学成功的关键。以下是笔者自己的几点体会及做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因此,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好导入新课的方法,在开课之初就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氛围中去,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教学《凡卡》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凡卡》这篇揭露旧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这一内容与当今的小学生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阻碍着学生体验教材中所表达的情感。开课时,以介绍时代背景、渲染气氛为桥梁来沟通情感,引入新课。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旧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憎恨黑暗的剥削制度,同情穷苦劳动人民的情感。接着,学生通过在看插图、听录音和想问题中进入一种特定的氛围,从而让学生引发出一种相应的情感:①边看图边想:凡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什么和干什么?②边听录音边想(教师事先用感情朗读“信”的内容)并录制好:从凡卡在信里向爷爷的诉说中,你知道他的学徒生活是怎样的吗?他的悲惨遭遇中,最使你难过和同情的是哪些地方?这样。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激发其想像,沟通了感情的桥梁,拉近了学生与凡卡之间的时空距离。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
二、引导实践,培养能力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地探索、获取、创造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应是在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后的引导。引导的过程有如导游带领旅游者浏览,其着眼点是指导别人“游”。因此。教师的“导”应是引导学生从一个教学环节走向另一个教学环节,使教学流程得以顺利进行。而每个教学环节的进行,则应尽可能激励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表达。待学生思维碰撞出火花之后,教师再启发点拨、总结归纳、引导过渡,使学生思维渐趋深入,将教学推向纵深。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课文的前一部分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后一部分则写了群鸟嬉戏的动态美。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导的:先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析有关词句,品味语言文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然后我出示了下列思考题让学生寻找分析:①找出表示动作的词画上“·”;②找出描写群鸟的有关词句画上“——”;③找出描写画眉鸟的句子画上“~”。学生通过寻找词句,教师帮助分析鸟叫和鸟飞。加之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一幅完整的群鸟嬉戏图便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这时,学生如见鸟影,如闻鸟声,充分感受到群鸟嬉戏的动态美。
三、因势利导。及时反馈
在阅读教学各个具体环节中的启发指导。应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要因势利导,注意及时反馈,调整教学。
如在教《凡卡》一课的第三段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信的内容”部分,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后,便让学生默读课文的这一部分内容,找出凡卡怎样挨打、挨饿、睡不好的词语、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认真仔细地去体会凡卡痛苦的学徒生活。然后,教师及时总结“学徒生活”这件事的写作特点,并把这段话改成:老板他们动不动就打我,我饿极了,晚上没法睡。亲爱的爷爷带我回家吧!让学生通过与课文比较。就能认识到:写作时注意文章的细节,能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为了让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我还让学生写片断作文。如:从人物的动作语言角度,写《扫地》、《炒菜》;从环境描写角度,写《宁静的校园》、《贺州的夜景》;或想像本文的故事结局,续写《凡卡》,通过习作引起他们对细节描写的兴趣,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四、激发求异,培养创新
创新能力主要靠创造思维。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作文的多角度立意就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例如《旅行家树》这篇文章。课文一开头就抓住了该树的外形来写,接着写其生长地、得名的原因,再写其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最后写作者的感受。我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写法之后,带领他们观察春季的大榕树,并注意引导他们观察,学生回来后把自己观察到的大榕树像一把绿绒大伞的外形写下来,并抓住大榕树的“大”、“绿”、“茂盛”的特点来写。后来我提出:在这篇课文里,木菠萝树的得名,生长地有没有必要写?学生讨论后很快得出了答案,都认为没有必要写。学生懂得了选材、剪裁及抓住特点来写,并未仿照课文的写法,这不能说不是学生作文的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开放式的自主学习模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因此,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好导入新课的方法,在开课之初就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氛围中去,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教学《凡卡》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凡卡》这篇揭露旧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这一内容与当今的小学生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阻碍着学生体验教材中所表达的情感。开课时,以介绍时代背景、渲染气氛为桥梁来沟通情感,引入新课。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旧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憎恨黑暗的剥削制度,同情穷苦劳动人民的情感。接着,学生通过在看插图、听录音和想问题中进入一种特定的氛围,从而让学生引发出一种相应的情感:①边看图边想:凡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什么和干什么?②边听录音边想(教师事先用感情朗读“信”的内容)并录制好:从凡卡在信里向爷爷的诉说中,你知道他的学徒生活是怎样的吗?他的悲惨遭遇中,最使你难过和同情的是哪些地方?这样。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激发其想像,沟通了感情的桥梁,拉近了学生与凡卡之间的时空距离。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
二、引导实践,培养能力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地探索、获取、创造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应是在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后的引导。引导的过程有如导游带领旅游者浏览,其着眼点是指导别人“游”。因此。教师的“导”应是引导学生从一个教学环节走向另一个教学环节,使教学流程得以顺利进行。而每个教学环节的进行,则应尽可能激励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表达。待学生思维碰撞出火花之后,教师再启发点拨、总结归纳、引导过渡,使学生思维渐趋深入,将教学推向纵深。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课文的前一部分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后一部分则写了群鸟嬉戏的动态美。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导的:先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析有关词句,品味语言文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然后我出示了下列思考题让学生寻找分析:①找出表示动作的词画上“·”;②找出描写群鸟的有关词句画上“——”;③找出描写画眉鸟的句子画上“~”。学生通过寻找词句,教师帮助分析鸟叫和鸟飞。加之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一幅完整的群鸟嬉戏图便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这时,学生如见鸟影,如闻鸟声,充分感受到群鸟嬉戏的动态美。
三、因势利导。及时反馈
在阅读教学各个具体环节中的启发指导。应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要因势利导,注意及时反馈,调整教学。
如在教《凡卡》一课的第三段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信的内容”部分,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后,便让学生默读课文的这一部分内容,找出凡卡怎样挨打、挨饿、睡不好的词语、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认真仔细地去体会凡卡痛苦的学徒生活。然后,教师及时总结“学徒生活”这件事的写作特点,并把这段话改成:老板他们动不动就打我,我饿极了,晚上没法睡。亲爱的爷爷带我回家吧!让学生通过与课文比较。就能认识到:写作时注意文章的细节,能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为了让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我还让学生写片断作文。如:从人物的动作语言角度,写《扫地》、《炒菜》;从环境描写角度,写《宁静的校园》、《贺州的夜景》;或想像本文的故事结局,续写《凡卡》,通过习作引起他们对细节描写的兴趣,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四、激发求异,培养创新
创新能力主要靠创造思维。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作文的多角度立意就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例如《旅行家树》这篇文章。课文一开头就抓住了该树的外形来写,接着写其生长地、得名的原因,再写其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最后写作者的感受。我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写法之后,带领他们观察春季的大榕树,并注意引导他们观察,学生回来后把自己观察到的大榕树像一把绿绒大伞的外形写下来,并抓住大榕树的“大”、“绿”、“茂盛”的特点来写。后来我提出:在这篇课文里,木菠萝树的得名,生长地有没有必要写?学生讨论后很快得出了答案,都认为没有必要写。学生懂得了选材、剪裁及抓住特点来写,并未仿照课文的写法,这不能说不是学生作文的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开放式的自主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