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我为什么活着》教学片断
教师让同学在文中找出罗素为什么活着,衍生出问题“你们为什么而活着”,师生围绕话题展开30多分钟的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了简单的评论,在一首励志歌曲中结束了课堂教学。
这曾是本世纪初红火一时的公开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形成了师生互动,似乎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可静下心来反思,语文在哪里?语文教学被简化成了一堂思想教育讨论课,和语文相关的内容仅占了课堂时间的1/4,语文的文化内涵不见了,语文的个性非但没有凸显,反而被大大地淹没了。它暴露了当时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良倾向,对“人文性”的认识不清和肆意夸大,导致了“人文性”的过度膨胀,对“工具性”的训练如杯弓蛇影一般心有余悸。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语文课究竟应该交给学生什么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曾对语文课程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作过贴切形象的比喻: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是“肉”,人文性是“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只有负载着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才能有效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又不是一般的人文性,它是负载在语文工具上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实现“三维目标”,工具性是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的体现,人文性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而过程和方法正是落实二者统一的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是对新课改三维目标的落实。
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用心品读,以情入文。
丁培忠先生曾说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语言本身不同于其他,它是情感的载体,这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可让读者读出不同的心灵体会,而这种情感的领会不可能如空中楼阁般脱离文本,必须立足于文本,文中同一个字、词,不同的人用在不同的文段中往往都会体现出不同的感情,所以,立足于文本的教学,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案例二:《纪念刘和珍君》教学片断
这是一篇传统的长篇课文,鲁迅的文章因时代差异而让学生有隔膜感,如果设计不当,则无法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也就不可能很好的理解课文,所以如何切入是关键,因为刘和珍正与眼前这群学生年龄相仿,由此可以入手搭起情感的桥梁,古人云“披文以入情”,再细读课文后发现文章的第五部分的细节描写尤其打动人心,于是设计让这些年轻的学子们跟随老师重回那个时代,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残酷,以激起其悲愤、共鸣。在这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两个关键,其一是共鸣的激发不可脱离文本分析,例如,“欣然前往”,可见刘和珍君多么单纯,她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更想不到执政府会那么凶残,所以去时“欣然”,“从背部入”,可见她是已转身,在撤退时遭了袭击。面对这些手无寸铁的女子、学生,荷枪实弹的执政府卫队,不是按常理鸣枪警告,而是对方撤退了也不放过,追着射击。……通过这些品读,学生仿佛听到那呼啸而过的子弹,仿佛闻到那血腥的气息。这样仅仅可能让学生部分地做到了“处地”,要想让他们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情感,还必须让他们有“设身”之感,这就是第二个关键点,老师曾去过刘和珍就读的学校,即北京师范大学,所以在上课之初就先把那些珍贵的照片拿出来给同学们传看,并动情地做了介绍,让他们体验老师的心情,进而和老师一样将感情溶入课文。果然,有了照片的搭桥牵线,刘和珍君和鲁迅先生立即走到了学生面前,走进了学生心里,时代的距离、心灵的隔膜倏然消失,同学们美好神圣的感情渐渐被唤醒了。在这个基础上才切入了刚才的那段细节描写,水到渠成的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油然而生一腔悲愤之情。
该课例中对文中情感的体会和理解离不开对文字的深入赏析,而对文字的赏析又离不开情感的铺垫,二者巧妙地结合,既进行了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又达到了情感熏陶的目的,从而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的统一在一起。
二、语言迁移,个性诠释。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
案例三:《雷雨》教学片断
话剧是通过台词和潜台词的分析来理解人物的一种文体,但是如果仅仅通过分析来讲解,不免单调,所以我设计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来讲解,这种表演并不是教学全篇之后,而是在我简单的点拨之后,就由学生去把握文中的人物和语言,那么这时他们就会有自己的理解也必须仔细的揣摩文本,在演绎的过程中自然暴露了他们一些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而这恰恰就是我要给他们补充讲解之处。在演完之后,我让演员和观众共同探讨刚才表演中的不足,不足的原因在哪里,可能是没有读懂台词背后的人物,可能是没有读懂潜台词。这样,我们在学生的自我创作和讨论中就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中重要的一环,它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研究和关注学生在什么样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该课例正是本着这样的一种思想,让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的理解,再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完善对文本的把握。这样对《雷雨》一课的学习已不仅局限于理解台词和人物,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又完成了语感的训练和情感的领悟,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
三、拓展延伸,依托文本。
拓展延伸,应该是直接指向文本的,是源于文本的“拓展”“延伸”,其目的是使文本更丰满,有锦上添花的意味,也使学生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得到能力的提升。
案例四:《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片断
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辩论:维纳斯是否一定要失去双臂。
正方:维纳斯正因为失去了双臂,才给欣赏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因此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引申:带领学生欣赏国画、唐诗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反方:一个完整的维纳斯同样可以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给人们留下无穷的艺术享受。
综述:正反双方都离不开一個观点,即艺术的再创作,也就是艺术创作的想象空间,只是反方的更需要想象,更需要欣赏者自己主动去发现罢了。也就是说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品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与创作者取得一种共鸣的基础上,而要争取获得审美欣赏的最高层次即再创造的喜悦。
该课例中的拓展延伸是它的亮点,它一方面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了虚实相生的艺术,另一方面也训练了他们大胆质疑的能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和诠释,它正是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体现。因而,拓展延伸既要扩展学生的视野,又要依托文本,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的理解课文而又不局限于课文,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教学统一的教学要求。
由此可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才能达到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目的,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才能体现语文课程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又离不开过程与方法的训练。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两者的统一就具体表现为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两者的统一,才能使语文教育呈现出其独有的魅力和丰富的色彩。
教师让同学在文中找出罗素为什么活着,衍生出问题“你们为什么而活着”,师生围绕话题展开30多分钟的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了简单的评论,在一首励志歌曲中结束了课堂教学。
这曾是本世纪初红火一时的公开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形成了师生互动,似乎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可静下心来反思,语文在哪里?语文教学被简化成了一堂思想教育讨论课,和语文相关的内容仅占了课堂时间的1/4,语文的文化内涵不见了,语文的个性非但没有凸显,反而被大大地淹没了。它暴露了当时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良倾向,对“人文性”的认识不清和肆意夸大,导致了“人文性”的过度膨胀,对“工具性”的训练如杯弓蛇影一般心有余悸。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语文课究竟应该交给学生什么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曾对语文课程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作过贴切形象的比喻: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是“肉”,人文性是“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只有负载着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才能有效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又不是一般的人文性,它是负载在语文工具上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实现“三维目标”,工具性是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的体现,人文性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而过程和方法正是落实二者统一的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是对新课改三维目标的落实。
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用心品读,以情入文。
丁培忠先生曾说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语言本身不同于其他,它是情感的载体,这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可让读者读出不同的心灵体会,而这种情感的领会不可能如空中楼阁般脱离文本,必须立足于文本,文中同一个字、词,不同的人用在不同的文段中往往都会体现出不同的感情,所以,立足于文本的教学,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案例二:《纪念刘和珍君》教学片断
这是一篇传统的长篇课文,鲁迅的文章因时代差异而让学生有隔膜感,如果设计不当,则无法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也就不可能很好的理解课文,所以如何切入是关键,因为刘和珍正与眼前这群学生年龄相仿,由此可以入手搭起情感的桥梁,古人云“披文以入情”,再细读课文后发现文章的第五部分的细节描写尤其打动人心,于是设计让这些年轻的学子们跟随老师重回那个时代,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残酷,以激起其悲愤、共鸣。在这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两个关键,其一是共鸣的激发不可脱离文本分析,例如,“欣然前往”,可见刘和珍君多么单纯,她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更想不到执政府会那么凶残,所以去时“欣然”,“从背部入”,可见她是已转身,在撤退时遭了袭击。面对这些手无寸铁的女子、学生,荷枪实弹的执政府卫队,不是按常理鸣枪警告,而是对方撤退了也不放过,追着射击。……通过这些品读,学生仿佛听到那呼啸而过的子弹,仿佛闻到那血腥的气息。这样仅仅可能让学生部分地做到了“处地”,要想让他们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情感,还必须让他们有“设身”之感,这就是第二个关键点,老师曾去过刘和珍就读的学校,即北京师范大学,所以在上课之初就先把那些珍贵的照片拿出来给同学们传看,并动情地做了介绍,让他们体验老师的心情,进而和老师一样将感情溶入课文。果然,有了照片的搭桥牵线,刘和珍君和鲁迅先生立即走到了学生面前,走进了学生心里,时代的距离、心灵的隔膜倏然消失,同学们美好神圣的感情渐渐被唤醒了。在这个基础上才切入了刚才的那段细节描写,水到渠成的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油然而生一腔悲愤之情。
该课例中对文中情感的体会和理解离不开对文字的深入赏析,而对文字的赏析又离不开情感的铺垫,二者巧妙地结合,既进行了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又达到了情感熏陶的目的,从而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的统一在一起。
二、语言迁移,个性诠释。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
案例三:《雷雨》教学片断
话剧是通过台词和潜台词的分析来理解人物的一种文体,但是如果仅仅通过分析来讲解,不免单调,所以我设计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来讲解,这种表演并不是教学全篇之后,而是在我简单的点拨之后,就由学生去把握文中的人物和语言,那么这时他们就会有自己的理解也必须仔细的揣摩文本,在演绎的过程中自然暴露了他们一些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而这恰恰就是我要给他们补充讲解之处。在演完之后,我让演员和观众共同探讨刚才表演中的不足,不足的原因在哪里,可能是没有读懂台词背后的人物,可能是没有读懂潜台词。这样,我们在学生的自我创作和讨论中就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中重要的一环,它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研究和关注学生在什么样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该课例正是本着这样的一种思想,让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的理解,再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完善对文本的把握。这样对《雷雨》一课的学习已不仅局限于理解台词和人物,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又完成了语感的训练和情感的领悟,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
三、拓展延伸,依托文本。
拓展延伸,应该是直接指向文本的,是源于文本的“拓展”“延伸”,其目的是使文本更丰满,有锦上添花的意味,也使学生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得到能力的提升。
案例四:《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片断
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辩论:维纳斯是否一定要失去双臂。
正方:维纳斯正因为失去了双臂,才给欣赏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因此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引申:带领学生欣赏国画、唐诗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反方:一个完整的维纳斯同样可以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给人们留下无穷的艺术享受。
综述:正反双方都离不开一個观点,即艺术的再创作,也就是艺术创作的想象空间,只是反方的更需要想象,更需要欣赏者自己主动去发现罢了。也就是说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品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与创作者取得一种共鸣的基础上,而要争取获得审美欣赏的最高层次即再创造的喜悦。
该课例中的拓展延伸是它的亮点,它一方面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了虚实相生的艺术,另一方面也训练了他们大胆质疑的能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和诠释,它正是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体现。因而,拓展延伸既要扩展学生的视野,又要依托文本,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的理解课文而又不局限于课文,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教学统一的教学要求。
由此可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才能达到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目的,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才能体现语文课程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又离不开过程与方法的训练。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两者的统一就具体表现为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两者的统一,才能使语文教育呈现出其独有的魅力和丰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