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需求,并探寻如何应对这些需求。方法:问卷调查法,透过网络采取滚雪球方式抽取二十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论:①大学生已经使用和更多期待使用网络心理咨询;②提高网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是服务的重要保障;③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干预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11-04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survey online counseling deman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way to answer those demand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nd researchers select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more than 20 universities of China as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rough snowball sampling on Internet. Some conclusions were drawn in this research as follows: ①Some college students have already used online counseling. Meanwhile, mos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expected accepting web-counseling service. ②It is important to guarantee the service quality of online counseling by improving its expertise and effectiveness. ③It is necessary to do more researches on how to utilize online counseling to intervene 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Online counselingDemands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向大学生提供安全有效的心理服务在心理咨询专业领域也越来越被深入的探讨。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形式应运而生。大学生对网路心理咨询的需求如何,该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网络心理咨询的概念及实践服务于1995年由Murphy和Mitchell提出,[1]相对于面对面心理咨询它有着方便快捷、超越时空限制、信息量丰富、保密性强、易于记录和反复阅读等独特优势。[2]虽然对网络心理咨询有不同的界定,但它一定具备以下特征:①网络为媒介;②远距离互动;③专业人员提供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具体而言是指网络上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特定专业咨询关系为基础所持续进行的咨询过程。网络沟通方式主要有异步的电子邮件、同步的网上聊天与视频远距沟通等方式。[3]2002年有67位心理治疗专家预测,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未来的10年里将成为第二大快速增长的服务领域。[4]
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6月,年龄介于20岁至29岁的网络使用者所占的比重为28.1%,在所有使用群体里位居第二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对于网络使用的比例已达到11.3%。[5]上网正成为大学生从事学习、了解时事、交流感情、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成为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交往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不可替代的新型交往方式。
从现有研究情况看,有47.32%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网站,有22.24%高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网络心理咨询,但多用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6]除了高校之外,也有相当数量的个人或机构建立了心理咨询网站,有诸多心理咨询师从事网络心理咨询,但实际上国家并没有专业协会和相关部门认可这些服务,心理咨询师没有网络心理咨询专门技术训练、没有规范操作指导、没有可遵循的伦理规范,专业服务无从保障,大学生透过这些网络寻求心理帮助的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的方式及应用的效果。[7]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佳、社会适应困难、情绪障碍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来解决。[8]目前系统研究网络心理咨询理论的文献比较少,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继承了传统面谈心理咨询的理论,并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伦理问题成为了网络心理咨询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国外诸如NBCC等组织已经列出了一些伦理规范标准。[9]
综合现有的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文献,目前国内外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这种方法还属于刚刚开始探索与尝试阶段,虽然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但是他们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识和需求却不得而知。为此,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了解大学生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基本情况以及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需求的具体情况,进而探讨如何应对这些需求,改进和完善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网络心理咨询工作。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网络上通过滚雪球式的抽样方式发放问卷,即首先将问卷在网上发给认识的大学生,再由这些学生发给认识的同学,再发给认识的同学,以此滚动,并按问卷上的邮箱地址发回研究者。
2.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行编制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编制完成后,首先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进行修改,并与专家进行讨论,形成最终施测问卷。
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需求情况。
3.研究对象
问卷来自北京、陕西、四川、吉林、广东等全国22个省市64所高校,共188份,其中有效问卷151份,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有效问卷151份,有效率80.31%。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
4.统计分析
研究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包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
大学生日常网络使用情况主要由上网频率、每天上网时长、上网时段来呈现(见表2)。
大学生上网频率出现一边倒趋势(见表2),78.8%大学生每天都会上网,而一周上网4~5次的人数也占到了16.6%,一周仅上网2~3次甚至1次及以下者仅占3.3%及1.3%。上网时长每天5小时以上的百分比最高,占总调查数的36.4%,第二位是每天上网3~5小时占33.1%,每天上网3小时以下占第三29.8%。从上网时段来看,62.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全天均可上网;相比7.9%选择一般白天上网的同学,晚上上网的同学相对多一些,占25.8%;没有学生选择只能在周末上网。
2.大学生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基本情况
(1)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一般情况
在本研究中,有24.5% 的学生尝试过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使用过网络心理咨询的学生基本满意的占41.2%,感觉一般的占47.1%,有11.8%的同学对自己的咨询效果不满意。
(2)借助网络寻求心理帮助的途径
通过多项反应分析(见表3),在借助过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同学中使用最多的途径是通过网络做心理测试进行诊断(27.5%),其次是通过实时聊天工具与他人进行讨论(23.2%),排在第三位的是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类信息及浏览心理学网站、心理学家博客(均为17.4%),另外还有11.6%的大学生通过在论坛或留言板提问来解决心理困扰,而仅有2.9%的同学认为接受过专业网络心理咨询。
(3)获知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途径、使用频率、服务提供方
接受过网络心理咨询的大学生中,有41.2%的人是通过网络搜索获知该服务的,23.5%的人是通过论坛帖子,另外17.6%的人是通过学校的宣传获知的。
调查显示只有5.9%的人选择了一周一次有规律的咨询,而70.6%的同学选择了“其它”,主要填写的是“偶尔”和“很少”。
分别有29.4%的人和35.5%的人接受过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及非盈利性公益组织的帮助;5.9%的人寻求过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帮助;没有人接受过医疗机构的帮助;但是另有29.4%人次选择了“其它”,主要为接受个人提供的网络心理咨询。
3.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情况
(1)大学生寻求网络心理咨询的意愿
在进入研究的151名研究对象中,有87人表示无论之前是否接受过网络心理咨询,当再遇到心理困扰时愿意接受网络心理咨询,占总调查人数的57.6%(见表4)。
在愿意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被试中,吸引其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原因里,29.9%的学生认为网络心理咨询专业性强,而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方便快捷,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4.1%和23.0%。另有16.1%的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匿名性好,有6.9%的人认为价格合理(见表5)。
(2)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方式的需求
网络心理咨询方式的期望:62.1%的调查对象首选在线交谈或聊天室这种形式,23%的选择了电子邮件,另有8%和6.9%的人分别选择了实时视频和留言板或论坛。说明大学生最期望透过文字得到咨询帮助,这很好地体现了网络隐匿性的特点(见表6)。
(3)对网络心理咨询设置的需求
首先是希望服务的时段,在需求一般时,50.6%被试选择了晚上,有24.1%选择全天均可,另有20.7%的人选择愿意在周末接受网络心理咨询。但是当需求迫切时51.7%的调查对象认为全天任意时段均可,32.2%的人选择了晚上。
大学生期望的服务提供方与那些曾经接受过的服务提供方情况基本相似,选择非盈利性公益组织的最多,占40.2%;医疗卫生机构最少,占6.9%。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及社会盈利性心理咨询机构中,分别为25.3%和26.4%。
另外,41.4%大学生能够接受的网络心理咨询费用上限为20~50元,占比例最高,其次为20元以下占27.6%和50~100元占21.8%,100元以上所占的比例最低为9.1%。
(4)期望通过网络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类型
调查显示,期望通过网路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类型最多的是心理/情绪障碍占到22.2%,其次是人际交往问题占17.6%,再次是就业问题占到13.4%,异性交往问题占到10.9%,学业问题占到10.5%,生活问题占9.6%,适应问题占8.4%,最低的为亲子关系问题和失眠问题均为3.3%(见表7)。
(5)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顾虑及认为消除顾虑的方法
结果显示(见表8),42.2%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解决心理困扰,所以暂时没有求助动机,另外18.8%的被试对网络心理咨询师信任度不高,15.6%的被试对治疗效果存在质疑,10.9%的被试认为网络心理咨询不够专业,4.7%的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不够安全,1.6%的人存在客观条件不允许情况,另有6.2%的人选择了“其它”。
调查对象认为消除他们顾虑可用的方法,首先是咨询师/机构能够提供资质证明(占42.5%),其次是咨询师详细介绍网络咨询流程(占21.8%),再次是双方签订保密协议(占18.4%),以及先进行一次面询(占17.2%)。
四、讨论与建议
1.大学生已经使用和更多期待使用网络心理咨询
从调查的结果看,被试中有24.5%的大学生已经透过多种方式在网上寻求过心理帮助,也就是说大学生已经是网络心理咨询的实际使用者。如果将来有心理困扰,有57.5%被试愿意选择网络心理咨询获得帮助。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学生在现实中出现心理困扰求助,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大学生只有9%,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为40%。[10]这似乎表明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网络上的心理咨询。这一结果与张永红等所研究大学生更愿意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结果相一致。[4]
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接受的原因:一方面他们是网络的使用者,在本研究所调查人群中,78.8%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只有1.3%不上网或很少上网,网络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可以直接透过网络寻求帮助;其二网络本身的特点决定学生愿意选择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一个是网络的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另一个特点就是匿名性,有63%的学生将这些作为选择网络心理咨询的原因。而这些特点同时也是面对面心理咨询所不具有的优势;其三,大学生期待透过网络解决的心理问题范围涉及面很广,也使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功能性提高。
2.提高网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是服务的重要保障
在研究结果中,虽然大多数学生有意愿接受网络心理咨询,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顾虑,即担心网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首先是专业性,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与一般人际帮助活动不同。专业性透过提供服务人员的专业身份、专业服务设置、专业服务管理规范等多项内容来体现。专业身份包括咨询师的受训背景、资质证明、专业学会认可、所属机构的专业性等。[11]专业服务设置包括有专门网络服务平台、咨询服务范围介绍、咨询服务时间的安排、咨询服务的形式如电子邮件或在线聊天或视频、咨询费用、转介制度、伦理规则等;[12]专业服务管理规范涉及诸多文本文档管理、案例管理、督导管理、危机处理方案等。这些专业服务设置的确定是评估服务是否专业的重要指标。从研究结果看,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时间段、提供服务的机构、接受服务所承受的费用等需求,在设定咨询规范时应有所考虑。
其二是有效性。要使咨询服务有效,需要对专业人员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督导,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目前的研究还极为有限,理论上现多集中在叙事疗法、焦点解决疗法、认知疗法,认为这些疗法比较适宜网络心理咨询。[13]在咨询方式上,有电子邮件咨询的初步研究,也有少量即时聊天咨询的研究。[3,6,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有62.1%的调查对象首选是在线交谈或聊天室这种形式。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QQ、飞信、MSN等成为大学生上网交流时使用的主要工具。鉴于这样的使用习惯,在线交谈或聊天室作为网络心理咨询方式自然更受大学生群体青睐;另外,通过聊天软件进行即时文本交流相对于电子邮件交流来说,缩短了间隔时间,互动更加直接,信息反馈快。但是不管怎样,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等问题都还处在起步研究阶段,要保证对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对以上几个方面有大量的服务实践和理论探讨。
3.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干预的研究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15,16]在本研究中,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心理咨询解决的心理问题类型范围比较广,其中心理/情绪障碍最多,占到22.2%,这与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即22.4%有心理障碍相一致。[17]其他选项所占百分比较为平均,涉及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学业问题等发展性问题。针对大学生的这些需求,需要研究心理/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等如何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来解决,透过网络使用哪种理论方法更有效,咨询程序、技巧如何进行等。其他发展性问题如人际关系等问题,也涉及到如何通过QQ、电子邮件等方式来进行咨询干预,对这些问题是否有具体的技巧和方法。有了这些研究结果,才有助于咨询员的临床实践。
另外,如何透过网络心理咨询来进行自杀危机干预挑战就更大,因为危机干预需要即时的、以及与其他社会支持系统一起进行干预,但是网络上隐匿性、空间上的距离,给干预带来很大的困难,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如何操作也需要专门进行研究。这样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面对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实际需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尤其是要提高网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同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干预也将成为未来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 晶、余 林.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40~145
2 谢四元、林 桦.湖南省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现状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2):118~120
3 王 翔、邱 芬.网络心理咨询研究文献综述[J].科技广场,2009(2):249~250
4 张永红.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应用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2):114~116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网易科技,2010
6邱 芬.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教育学院,2008
7 李德鲜.网络心理咨询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可普及性概述[J].科教文汇,2008
8 陈国龙、蒋年韬.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其运作模式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158~160
9 沈玉培.网络咨商守则与道德顾虑[J].谘商与辅导,2007(253):2~7
10李华香、钟向阳、余 喜.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青年探索,2006(05)
11 王智弘、林清文、刘淑慧.台湾地区网络谘商服务发展之调查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2008(3):395~412
12 Marlene M. Maheu(2003).The online clinical practice management model[J].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Vol. 40, No. 1/2: 20~32
13 庄博凯.影响台南县市国中生使用网络谘商相关因素之研究[D].私立长荣大学人文社会学院,2008
14 张均铭、王智弘.以全球资讯网为界面之认知治疗网络即时谘商研究:以抑郁情绪当事人为例[J].教育心理学报,2009(1):45~68
15周舒冬、邹宇华、张东权等.大学贫困生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6):460~461
16 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2~97
17 程 科、王 洪.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1):17~20
18 刘陈陵、郭 兰、刘世勇.大学新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52~55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11-04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survey online counseling deman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way to answer those demand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nd researchers select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more than 20 universities of China as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rough snowball sampling on Internet. Some conclusions were drawn in this research as follows: ①Some college students have already used online counseling. Meanwhile, mos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expected accepting web-counseling service. ②It is important to guarantee the service quality of online counseling by improving its expertise and effectiveness. ③It is necessary to do more researches on how to utilize online counseling to intervene 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Online counselingDemands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向大学生提供安全有效的心理服务在心理咨询专业领域也越来越被深入的探讨。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形式应运而生。大学生对网路心理咨询的需求如何,该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网络心理咨询的概念及实践服务于1995年由Murphy和Mitchell提出,[1]相对于面对面心理咨询它有着方便快捷、超越时空限制、信息量丰富、保密性强、易于记录和反复阅读等独特优势。[2]虽然对网络心理咨询有不同的界定,但它一定具备以下特征:①网络为媒介;②远距离互动;③专业人员提供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具体而言是指网络上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特定专业咨询关系为基础所持续进行的咨询过程。网络沟通方式主要有异步的电子邮件、同步的网上聊天与视频远距沟通等方式。[3]2002年有67位心理治疗专家预测,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未来的10年里将成为第二大快速增长的服务领域。[4]
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6月,年龄介于20岁至29岁的网络使用者所占的比重为28.1%,在所有使用群体里位居第二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对于网络使用的比例已达到11.3%。[5]上网正成为大学生从事学习、了解时事、交流感情、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成为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交往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不可替代的新型交往方式。
从现有研究情况看,有47.32%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网站,有22.24%高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网络心理咨询,但多用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6]除了高校之外,也有相当数量的个人或机构建立了心理咨询网站,有诸多心理咨询师从事网络心理咨询,但实际上国家并没有专业协会和相关部门认可这些服务,心理咨询师没有网络心理咨询专门技术训练、没有规范操作指导、没有可遵循的伦理规范,专业服务无从保障,大学生透过这些网络寻求心理帮助的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的方式及应用的效果。[7]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佳、社会适应困难、情绪障碍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来解决。[8]目前系统研究网络心理咨询理论的文献比较少,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继承了传统面谈心理咨询的理论,并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伦理问题成为了网络心理咨询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国外诸如NBCC等组织已经列出了一些伦理规范标准。[9]
综合现有的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文献,目前国内外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这种方法还属于刚刚开始探索与尝试阶段,虽然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但是他们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识和需求却不得而知。为此,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了解大学生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基本情况以及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需求的具体情况,进而探讨如何应对这些需求,改进和完善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网络心理咨询工作。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网络上通过滚雪球式的抽样方式发放问卷,即首先将问卷在网上发给认识的大学生,再由这些学生发给认识的同学,再发给认识的同学,以此滚动,并按问卷上的邮箱地址发回研究者。
2.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行编制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编制完成后,首先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进行修改,并与专家进行讨论,形成最终施测问卷。
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需求情况。
3.研究对象
问卷来自北京、陕西、四川、吉林、广东等全国22个省市64所高校,共188份,其中有效问卷151份,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有效问卷151份,有效率80.31%。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
4.统计分析
研究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包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
大学生日常网络使用情况主要由上网频率、每天上网时长、上网时段来呈现(见表2)。
大学生上网频率出现一边倒趋势(见表2),78.8%大学生每天都会上网,而一周上网4~5次的人数也占到了16.6%,一周仅上网2~3次甚至1次及以下者仅占3.3%及1.3%。上网时长每天5小时以上的百分比最高,占总调查数的36.4%,第二位是每天上网3~5小时占33.1%,每天上网3小时以下占第三29.8%。从上网时段来看,62.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全天均可上网;相比7.9%选择一般白天上网的同学,晚上上网的同学相对多一些,占25.8%;没有学生选择只能在周末上网。
2.大学生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基本情况
(1)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一般情况
在本研究中,有24.5% 的学生尝试过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使用过网络心理咨询的学生基本满意的占41.2%,感觉一般的占47.1%,有11.8%的同学对自己的咨询效果不满意。
(2)借助网络寻求心理帮助的途径
通过多项反应分析(见表3),在借助过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同学中使用最多的途径是通过网络做心理测试进行诊断(27.5%),其次是通过实时聊天工具与他人进行讨论(23.2%),排在第三位的是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类信息及浏览心理学网站、心理学家博客(均为17.4%),另外还有11.6%的大学生通过在论坛或留言板提问来解决心理困扰,而仅有2.9%的同学认为接受过专业网络心理咨询。
(3)获知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途径、使用频率、服务提供方
接受过网络心理咨询的大学生中,有41.2%的人是通过网络搜索获知该服务的,23.5%的人是通过论坛帖子,另外17.6%的人是通过学校的宣传获知的。
调查显示只有5.9%的人选择了一周一次有规律的咨询,而70.6%的同学选择了“其它”,主要填写的是“偶尔”和“很少”。
分别有29.4%的人和35.5%的人接受过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及非盈利性公益组织的帮助;5.9%的人寻求过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帮助;没有人接受过医疗机构的帮助;但是另有29.4%人次选择了“其它”,主要为接受个人提供的网络心理咨询。
3.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情况
(1)大学生寻求网络心理咨询的意愿
在进入研究的151名研究对象中,有87人表示无论之前是否接受过网络心理咨询,当再遇到心理困扰时愿意接受网络心理咨询,占总调查人数的57.6%(见表4)。
在愿意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被试中,吸引其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原因里,29.9%的学生认为网络心理咨询专业性强,而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方便快捷,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4.1%和23.0%。另有16.1%的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匿名性好,有6.9%的人认为价格合理(见表5)。
(2)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方式的需求
网络心理咨询方式的期望:62.1%的调查对象首选在线交谈或聊天室这种形式,23%的选择了电子邮件,另有8%和6.9%的人分别选择了实时视频和留言板或论坛。说明大学生最期望透过文字得到咨询帮助,这很好地体现了网络隐匿性的特点(见表6)。
(3)对网络心理咨询设置的需求
首先是希望服务的时段,在需求一般时,50.6%被试选择了晚上,有24.1%选择全天均可,另有20.7%的人选择愿意在周末接受网络心理咨询。但是当需求迫切时51.7%的调查对象认为全天任意时段均可,32.2%的人选择了晚上。
大学生期望的服务提供方与那些曾经接受过的服务提供方情况基本相似,选择非盈利性公益组织的最多,占40.2%;医疗卫生机构最少,占6.9%。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及社会盈利性心理咨询机构中,分别为25.3%和26.4%。
另外,41.4%大学生能够接受的网络心理咨询费用上限为20~50元,占比例最高,其次为20元以下占27.6%和50~100元占21.8%,100元以上所占的比例最低为9.1%。
(4)期望通过网络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类型
调查显示,期望通过网路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类型最多的是心理/情绪障碍占到22.2%,其次是人际交往问题占17.6%,再次是就业问题占到13.4%,异性交往问题占到10.9%,学业问题占到10.5%,生活问题占9.6%,适应问题占8.4%,最低的为亲子关系问题和失眠问题均为3.3%(见表7)。
(5)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顾虑及认为消除顾虑的方法
结果显示(见表8),42.2%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解决心理困扰,所以暂时没有求助动机,另外18.8%的被试对网络心理咨询师信任度不高,15.6%的被试对治疗效果存在质疑,10.9%的被试认为网络心理咨询不够专业,4.7%的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不够安全,1.6%的人存在客观条件不允许情况,另有6.2%的人选择了“其它”。
调查对象认为消除他们顾虑可用的方法,首先是咨询师/机构能够提供资质证明(占42.5%),其次是咨询师详细介绍网络咨询流程(占21.8%),再次是双方签订保密协议(占18.4%),以及先进行一次面询(占17.2%)。
四、讨论与建议
1.大学生已经使用和更多期待使用网络心理咨询
从调查的结果看,被试中有24.5%的大学生已经透过多种方式在网上寻求过心理帮助,也就是说大学生已经是网络心理咨询的实际使用者。如果将来有心理困扰,有57.5%被试愿意选择网络心理咨询获得帮助。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学生在现实中出现心理困扰求助,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大学生只有9%,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为40%。[10]这似乎表明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网络上的心理咨询。这一结果与张永红等所研究大学生更愿意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结果相一致。[4]
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接受的原因:一方面他们是网络的使用者,在本研究所调查人群中,78.8%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只有1.3%不上网或很少上网,网络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可以直接透过网络寻求帮助;其二网络本身的特点决定学生愿意选择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一个是网络的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另一个特点就是匿名性,有63%的学生将这些作为选择网络心理咨询的原因。而这些特点同时也是面对面心理咨询所不具有的优势;其三,大学生期待透过网络解决的心理问题范围涉及面很广,也使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功能性提高。
2.提高网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是服务的重要保障
在研究结果中,虽然大多数学生有意愿接受网络心理咨询,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顾虑,即担心网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首先是专业性,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与一般人际帮助活动不同。专业性透过提供服务人员的专业身份、专业服务设置、专业服务管理规范等多项内容来体现。专业身份包括咨询师的受训背景、资质证明、专业学会认可、所属机构的专业性等。[11]专业服务设置包括有专门网络服务平台、咨询服务范围介绍、咨询服务时间的安排、咨询服务的形式如电子邮件或在线聊天或视频、咨询费用、转介制度、伦理规则等;[12]专业服务管理规范涉及诸多文本文档管理、案例管理、督导管理、危机处理方案等。这些专业服务设置的确定是评估服务是否专业的重要指标。从研究结果看,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时间段、提供服务的机构、接受服务所承受的费用等需求,在设定咨询规范时应有所考虑。
其二是有效性。要使咨询服务有效,需要对专业人员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督导,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目前的研究还极为有限,理论上现多集中在叙事疗法、焦点解决疗法、认知疗法,认为这些疗法比较适宜网络心理咨询。[13]在咨询方式上,有电子邮件咨询的初步研究,也有少量即时聊天咨询的研究。[3,6,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有62.1%的调查对象首选是在线交谈或聊天室这种形式。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QQ、飞信、MSN等成为大学生上网交流时使用的主要工具。鉴于这样的使用习惯,在线交谈或聊天室作为网络心理咨询方式自然更受大学生群体青睐;另外,通过聊天软件进行即时文本交流相对于电子邮件交流来说,缩短了间隔时间,互动更加直接,信息反馈快。但是不管怎样,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等问题都还处在起步研究阶段,要保证对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对以上几个方面有大量的服务实践和理论探讨。
3.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干预的研究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15,16]在本研究中,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心理咨询解决的心理问题类型范围比较广,其中心理/情绪障碍最多,占到22.2%,这与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即22.4%有心理障碍相一致。[17]其他选项所占百分比较为平均,涉及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学业问题等发展性问题。针对大学生的这些需求,需要研究心理/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等如何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来解决,透过网络使用哪种理论方法更有效,咨询程序、技巧如何进行等。其他发展性问题如人际关系等问题,也涉及到如何通过QQ、电子邮件等方式来进行咨询干预,对这些问题是否有具体的技巧和方法。有了这些研究结果,才有助于咨询员的临床实践。
另外,如何透过网络心理咨询来进行自杀危机干预挑战就更大,因为危机干预需要即时的、以及与其他社会支持系统一起进行干预,但是网络上隐匿性、空间上的距离,给干预带来很大的困难,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如何操作也需要专门进行研究。这样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面对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实际需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尤其是要提高网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同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干预也将成为未来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 晶、余 林.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40~145
2 谢四元、林 桦.湖南省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现状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2):118~120
3 王 翔、邱 芬.网络心理咨询研究文献综述[J].科技广场,2009(2):249~250
4 张永红.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应用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2):114~116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网易科技,2010
6邱 芬.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教育学院,2008
7 李德鲜.网络心理咨询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可普及性概述[J].科教文汇,2008
8 陈国龙、蒋年韬.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其运作模式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158~160
9 沈玉培.网络咨商守则与道德顾虑[J].谘商与辅导,2007(253):2~7
10李华香、钟向阳、余 喜.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青年探索,2006(05)
11 王智弘、林清文、刘淑慧.台湾地区网络谘商服务发展之调查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2008(3):395~412
12 Marlene M. Maheu(2003).The online clinical practice management model[J].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Vol. 40, No. 1/2: 20~32
13 庄博凯.影响台南县市国中生使用网络谘商相关因素之研究[D].私立长荣大学人文社会学院,2008
14 张均铭、王智弘.以全球资讯网为界面之认知治疗网络即时谘商研究:以抑郁情绪当事人为例[J].教育心理学报,2009(1):45~68
15周舒冬、邹宇华、张东权等.大学贫困生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6):460~461
16 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2~97
17 程 科、王 洪.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1):17~20
18 刘陈陵、郭 兰、刘世勇.大学新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