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非同一性哲学视域中的生存论存在论批判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w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思想的批评贯穿其学术生涯始终。事实上,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学术批评既源于复杂的社会历史语境,更是基于其非同一性哲学思想的展开。在阿多诺看来,海德格尔前期的生存论存在论特别是其死亡观隐秘地体现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症结,他在非同一性哲学视域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意在破除生存论存在论的概念拜物教式幻象,强调个体生存的历史性及其生命体验的异质性,由此使“在世之人”具有“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已经成为我国农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但“绿水青山”作为公共产品无法在市场中变现,而培育“绿水青山”必须投入的资本需要变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诠释了变现的基本原理,以财政支持农民组织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社体系,可以作为培育“绿水青山”经营主体,形成变现的具体路径。
拜物教将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关系误认为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形成了被误认为真实存在的物化关系或物神。这种假象通过原因与结果、目的与媒介、主体与客体三重颠倒关系得到完成,而这些关系的颠倒又是货币作为中介演化的客观结果:从作为全面中介的交换价值凝结为货币,到货币独立为目的和一般财富,再到资本作为中项的连续中介运动直至中介消失。基于物神的资本主义物化关系假象与宗教在神性、结构和颠倒关系、演化类型三个层面存在类似性。因为物神性质是虚假性质,物神观念是虚假观念,现实与意识的关系被颠倒,以物神观念和拜
马克思的理论形态的政治哲学发生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该书中,马克思用德文词"Material"和"Staat"组合出了"Staatsmaterial"和"[der]materielle Staat"两个新术语,可对称地译为"国家物质"和"物质国家"。马克思将"国家物质"与"国家理性"对举,反对黑格尔由君主代表国家理性而人民单纯充当国家物质的君主制,主张国家理性要从人民这种国家物质中生成。进而,他把人民的物质生活领域称为"物质国家",并与"政治国家"对举,反对各种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一个基础性重要论断,实质上是阐明了一种充分承认与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生存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的生态文明史观。基于此,党和政府逐步提出并实施了系统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政策体系与战略举措,找到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亦即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生态思潮的引进与评介,并在借鉴西方生态思潮的概念、方法和研究范式基础上,展开对生态问题的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资源展开挖掘和整理,形成了生态学科群,这些学科群的建立虽然从总体上推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但其理论建构依然没有摆脱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西方霸权话语。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术界受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示,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展开挖掘和整理,并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由西方向东方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列宁是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第一人,他特别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实际问题。:1905年革命时期在对待杜马的策略问题上,列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主张在俄国具体历史条件下谈杜马的作用,反对空谈一般议会制;主张从变化的客观形势中分析抵制杜马的条件,反对革命斗争中的经验主义;主张争取对人民最有利的革命道路,反对空谈历史的曲折性;主张在抵制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积极利用杜马,反对忽视合法的斗争形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和价值立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人民性确立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整合和超越了一切绿色思潮的价值取向。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利、发动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行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共享,是人民性价值取向的要求和体现。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当下,必须通过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为实现人民性生态价值取向提供制度保障。
如何赢得国际话语权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深入理解和阐发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生成逻辑,以及对其话语权的当代格局进行详细分析基础上,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赢得国际话语权提供现实策略:坚持中国立场,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话语;提升内在实力,努力探寻有效的对外传播策略;构建话语体系,持续加强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利用外部驱动,不断提高生态话语的国际认同,以期在全球化语境下,赢得生态话语主动权,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马丁·杰伊(Martin Jay)是西方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学者,围绕法兰克福学派本身及其成员阿多诺和洛文塔尔等人的思想和贡献,杰伊教授对批判理论的实践功能、介入策略、范式转换、当代发展、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十一条”的关系、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交往等进行了解读,并强调了批判理论作为工具箱的作用。此外,杰伊教授还对阿多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重要性、阿多诺的文风问题等作出了解释,以期有助于加强中国学界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再认识。
从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再到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国激进主义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土壤。但马克思自1843年起,即与包括以赫斯为代表的激进行动哲学以及激进民主主义做了界分,此后,经新唯物主义暨唯物史观的形成到《共产党宣言》,对左翼激进主义的批判一直是一条重要辅线。《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主义的走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流传统的演进,如马克思对欧洲革命的反思,马克思对欧洲工人运动以及第一国际的参与及主导,马克思艰苦卓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系统阐释,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