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模式的优势与践行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3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所以老师要提高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生理和心理还未发育成熟,所以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语文教学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分抑制学生的天性,让他们在课堂上规规矩矩听老师讲解,不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學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即微课教学。微课教学可以将老师讲解的知识进行归纳,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老师上课的重点内容。同时微课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形式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上课质量。
  一、微课的优势
  微课主要是借助多媒体,以短小视频的形式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教学形式。其主要特点就是时间短,内容清晰,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小段时间内掌握必要知识。微课的优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微课时间较短,通常在十分钟之内。一般而言小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很差,不可能整节课都保持着高度的集中力,如果老师整堂课内都在讲解知识,学生就会产生疲劳感,降低听课效率。根据教学经验,一般学生在上课前十分钟时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也相对集中,可以更容易接受知识。微课教学就是利用了学生的这个特点,将知识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讲解,从而提高上课效率。其二,微课内容具有针对性。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微课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以前老师讲课是“满堂灌”的形式,学生一节课都要保持注意力,这样根本吃不消,从而降低教学质量。微课教学将一个知识点制作成视频,帮助学生对这一个知识点进行消化,从而更容易掌握语文知识。其三,微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性。微课教学主要依托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的内容转化为视频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小学语文微课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上课质量,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再认为语文学习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用微课教学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而且将书本中的人物形象以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传统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自顾自地讲,学生自顾自地听,使得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相距甚远。所以微课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与学生多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对于文中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抒发自己的见解,老师和学生之间多互动多交流,加深对文章的体会。在发挥自己见解的时候学生要打开自己想象的翅膀,积极思考,寻求不一样的思路观点,拓宽自己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老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一下西沙群岛的样子,然后利用微课将西沙群岛的美景直接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去这个岛屿旅游,将会想看哪些景色,想吃哪些东西,想了解哪些文化,随后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微课教学形式之下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为了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老师要发挥教的作用,设置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其次,学生要做好学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器官,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并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引入微课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塔冢小学(050021)
其他文献
低年段语文教学,识字是奠基。要识字,必了解汉字的造字之法。造字之法有象形、指示、会意和形声。对于汉字进行指追本溯源,是遵循汉字规律的客观必然,也是学习汉字的有效方法。然而在低年段的汉字教学中,某些汉字如果按照造字之法进行解析,会增加学生理解上的冲突和识记上的困难。如此,建议可以结合实际教学,采用另类“象形”的方法,将汉字的整体或某一部分想象成有趣的形象,促进识字。  一、整体趣味象形  昆(会意字
所谓“随文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当下的课例中,随文练笔成了阅读教学的重头戏。一堂课结束之际,为了体现读写结合,教师通常会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一个主题,供学生练笔。但大多随意化,零散,缺乏系统性,效果不佳。教师要细读文本,独具慧眼,精心设计,进行训练。  一、想象练笔  文本中,作者留下许多“空白”点,或含蓄,或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种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就体现在学生言语的智慧上。这就需要教师要紧扣教材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基础上,体悟文本情韵、洞察言语形式,开掘适切学生发展的语言运用训练点,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一、准确定位,聚焦言语形式进行语用训练  教材中的文本要想发挥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范例”作用,就必须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