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使是在几乎已经被游人踏遍的江浙沪,也有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沧海遗珠。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就有一处隐秘的绝美胜景——大漈。大漈位于海拔1030米的中高山盆地内,年平均气温13℃,春日可赏漫山杜鹃,夏日凉风习习,秋日茭白鲜嫩,冬天银装素裹。不仅如此,大漈人杰地灵,明清时期中举者众多,如今村内仍保存着完整的桅杆林,印证着当地读书人『金榜题名』的传奇。群山环抱的大漈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唯有亲身至此,才能拨开山间萦绕的轻岚,一窥这山间古乡镇的全貌。
景宁通往大漈的22公里山路,大半时间都被轻薄透白的云雾笼罩着,随着窄小而蜿蜒的山路转为下坡,那座白云深处的古老村庄便如同水墨画卷,徐徐在面前展开。这个隐在山中的古乡——大漈,名字很少见诸于媒体,旅行社的广告里也向来都没有它的身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静谧之地,境内山峦起伏,云海环绕,古寺、古廊桥、古杉木韵味悠长。
走在石块铺设的石阶上,随处可见风格各异的古民居,这里最老的古建筑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路上,能看见挑着农具去田里劳作的男人,蹲在山泉边用山上的水洗衣的女人,在小道上奔跑嬉闹的孩童。日子就是这样有条不紊,平淡幸福。
这是一个浮尘不染的村庄,古朴原始,土木不兴、外人罕见、村民安逸,很难想象如此封闭的小山村在历史上却是名人辈出的卧虎藏龙之地。相传小村中的严氏子孙实为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后裔,北宋时期迁居于此。小村里甚至还有多座明清时的节孝牌坊,其中一座八柱三间三楼式,雕饰着精美的垂柱和牛腿的木制牌坊上书有“为儒童严起尚之妻梅氏孺人立”,是请道光皇帝下旨为一位守节六十二年的梅氏妇人敕建。
一本美国小说《廊桥遗梦》,惹得多少人感怀,而大漈也有一座廊桥,且更有中国风情。大漈廊桥已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座桥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有四间进深,木墙木窗配上古朴的青灰色泥瓦,与寻常民宅一般无二。若不是因为下面那流淌的沐鹤溪,几乎要以为就是一座独立小屋。至于胡桥的后半部分,倒的确不能称之为桥,整体都在土地之上,里面真的还住了好几户人家,胡桥内部有厢房,甚至还有一个配有雕花栏杆、彩绘藻井的小小戏台。这戏台至今仍忠实地执行着自己的使命,每年总有那么几场大戏锣鼓暄响,丝竹悠扬。
与胡桥齐名的护关桥,位于村口龙溪和沐鹤溪交汇之处,地势重要,所以更多地肩负起了守卫之职,到底不负“护关”之名。
大漈的这个“漈”字,在电脑的一二级字库里都找不到,为何会用如此冷僻的字作为地名,当然不是因为大漈先人饱读圣贤书之后存心掉书袋。《元史·瑠求传》有云:“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辞源》亦有同样释义。
在村中水流宛转的沐鹤溪,一马平川奔流至大漈村尾,两岸青峰相夹而立,溪水汇合来自东北的两条河水猛冲出峡,百米危崖水若泻玉而出,水花又如飞雪飘零,清人李璜在观赏过雪花漈之后,题诗一首《大漈观瀑》,其中一句“万山随地耸,一水拍天浮”形象地表现了雪花漈周围山峦叠嶂与飞瀑寒水拍天共一色的奇异景色。据说在冬天,雪花漈会结冰,冰瀑被阳光映衬,更有仙境的感觉。
如果五月份来,也不必为看不见冰瀑而遗憾,大漈的上山头那万亩杜鹃花都会在此时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人。其中猴头杜鹃花开如盘,一束少则数朵,多则数十朵,一朵朵依偎着,一束束簇拥着,红的似火,白的如雪,一花数色更添奇景,甚至还有紫花杜鹃、银花杜鹃和云锦杜鹃这样的珍稀品种,构成了一幅连绵不绝的高山杜鹃美景。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景宁则是中国唯一一个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畲族拥有自己的语言,与客家话相近,畲族虽有语言但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畲民喜爱山歌,形成了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每年秋收之后,热闹的“抢猪节”开始了,节日没有固定日期,由乡民择日举行。整个节庆活动由“迎神”和“抢猪”两部分组成,节日当天,旌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聚集在时思寺内接神、看戏,狂欢活动持续七日之久。第七天晚上看完戏后,众人回家将猪杀好、洗净、绑牢,一直等到迎神头(卯时杀猪的第一声猪叫声),立即抬起猪奔向马氏仙宫。最先抬到的猪,摆在宫的正门,称为首猪。随后按到达先后次序排放。猪被全部抬到后,由各村推出的董事,以猪的大小进行评选。最大的称“驮”猪(“驮”为最大的意思),最小的称为“昌”猪(“昌”是昌盛之意),即祝主人来年养猪昌盛。待“首”、“驮”、“昌”三猪确定,四周鞭炮齐鸣,人们为三猪披经挂彩,吹吹打打,将它分别送回主人家,其余的猪由各人自己抬回家去。
杀猪人家,午饭时会摆酒席邀请亲朋好友来吃饭,谓之“丧猪福”。来者向主人送一个红包,内有现金,其额不拘,主人一一笑纳。宴罢,主人便据客人所送红包内的金额,按当时当地市价,称猪肉给客人带回家,谓之“散席”。至此,抢猪节才算结束。
闯入云中桃源
景宁通往大漈的22公里山路,大半时间都被轻薄透白的云雾笼罩着,随着窄小而蜿蜒的山路转为下坡,那座白云深处的古老村庄便如同水墨画卷,徐徐在面前展开。这个隐在山中的古乡——大漈,名字很少见诸于媒体,旅行社的广告里也向来都没有它的身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静谧之地,境内山峦起伏,云海环绕,古寺、古廊桥、古杉木韵味悠长。

走在石块铺设的石阶上,随处可见风格各异的古民居,这里最老的古建筑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路上,能看见挑着农具去田里劳作的男人,蹲在山泉边用山上的水洗衣的女人,在小道上奔跑嬉闹的孩童。日子就是这样有条不紊,平淡幸福。
这是一个浮尘不染的村庄,古朴原始,土木不兴、外人罕见、村民安逸,很难想象如此封闭的小山村在历史上却是名人辈出的卧虎藏龙之地。相传小村中的严氏子孙实为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后裔,北宋时期迁居于此。小村里甚至还有多座明清时的节孝牌坊,其中一座八柱三间三楼式,雕饰着精美的垂柱和牛腿的木制牌坊上书有“为儒童严起尚之妻梅氏孺人立”,是请道光皇帝下旨为一位守节六十二年的梅氏妇人敕建。
一本美国小说《廊桥遗梦》,惹得多少人感怀,而大漈也有一座廊桥,且更有中国风情。大漈廊桥已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座桥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有四间进深,木墙木窗配上古朴的青灰色泥瓦,与寻常民宅一般无二。若不是因为下面那流淌的沐鹤溪,几乎要以为就是一座独立小屋。至于胡桥的后半部分,倒的确不能称之为桥,整体都在土地之上,里面真的还住了好几户人家,胡桥内部有厢房,甚至还有一个配有雕花栏杆、彩绘藻井的小小戏台。这戏台至今仍忠实地执行着自己的使命,每年总有那么几场大戏锣鼓暄响,丝竹悠扬。

与胡桥齐名的护关桥,位于村口龙溪和沐鹤溪交汇之处,地势重要,所以更多地肩负起了守卫之职,到底不负“护关”之名。
人间仙境观瀑赏花
大漈的这个“漈”字,在电脑的一二级字库里都找不到,为何会用如此冷僻的字作为地名,当然不是因为大漈先人饱读圣贤书之后存心掉书袋。《元史·瑠求传》有云:“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辞源》亦有同样释义。
在村中水流宛转的沐鹤溪,一马平川奔流至大漈村尾,两岸青峰相夹而立,溪水汇合来自东北的两条河水猛冲出峡,百米危崖水若泻玉而出,水花又如飞雪飘零,清人李璜在观赏过雪花漈之后,题诗一首《大漈观瀑》,其中一句“万山随地耸,一水拍天浮”形象地表现了雪花漈周围山峦叠嶂与飞瀑寒水拍天共一色的奇异景色。据说在冬天,雪花漈会结冰,冰瀑被阳光映衬,更有仙境的感觉。
如果五月份来,也不必为看不见冰瀑而遗憾,大漈的上山头那万亩杜鹃花都会在此时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人。其中猴头杜鹃花开如盘,一束少则数朵,多则数十朵,一朵朵依偎着,一束束簇拥着,红的似火,白的如雪,一花数色更添奇景,甚至还有紫花杜鹃、银花杜鹃和云锦杜鹃这样的珍稀品种,构成了一幅连绵不绝的高山杜鹃美景。
身世扑朔的游耕民族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景宁则是中国唯一一个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畲族拥有自己的语言,与客家话相近,畲族虽有语言但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畲民喜爱山歌,形成了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每年秋收之后,热闹的“抢猪节”开始了,节日没有固定日期,由乡民择日举行。整个节庆活动由“迎神”和“抢猪”两部分组成,节日当天,旌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聚集在时思寺内接神、看戏,狂欢活动持续七日之久。第七天晚上看完戏后,众人回家将猪杀好、洗净、绑牢,一直等到迎神头(卯时杀猪的第一声猪叫声),立即抬起猪奔向马氏仙宫。最先抬到的猪,摆在宫的正门,称为首猪。随后按到达先后次序排放。猪被全部抬到后,由各村推出的董事,以猪的大小进行评选。最大的称“驮”猪(“驮”为最大的意思),最小的称为“昌”猪(“昌”是昌盛之意),即祝主人来年养猪昌盛。待“首”、“驮”、“昌”三猪确定,四周鞭炮齐鸣,人们为三猪披经挂彩,吹吹打打,将它分别送回主人家,其余的猪由各人自己抬回家去。
杀猪人家,午饭时会摆酒席邀请亲朋好友来吃饭,谓之“丧猪福”。来者向主人送一个红包,内有现金,其额不拘,主人一一笑纳。宴罢,主人便据客人所送红包内的金额,按当时当地市价,称猪肉给客人带回家,谓之“散席”。至此,抢猪节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