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点带面,构建了“平台 模块 数据”的课程体系。通过引进ERP教学系统来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整合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应侧重于计算机应用和信息管理能力的培养,坚持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类的课程4年不断线,以信息化所需人才层次为梯度安排相关学科的课程逻辑顺序,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加强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从知识结构上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ERP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6.036
[中图分类号]C931.6;G642. 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16-0109-03
一、引 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办于1998年,200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经过10年的建设已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
根据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整合和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我们提出了“平台 模块 数据”的整合模式,通过引进ERP教学系统来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整合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不同阶段,需要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同,能力要求也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都需要将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知识融合为一体。其中,企业管理是灵魂,计算机技术是基础,信息管理是桥梁,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最终要能融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大量的技术型和工程型的人才。因此,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应侧重于计算机应用和信息管理能力的培养,坚持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类的课程4年不断线,以信息化所需人才层次为梯度安排相关学科的课程逻辑顺序,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加强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从知识结构上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了解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具备实际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能力。
二、课程平台建设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拟定开设的主干课程有: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系统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预测与决策方法、ERP实务、电子商务、IT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SIMS系统原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最新的体现现代管理思想和信息化技术的课程。
课程平台以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和企业管理三大学科体系为支柱,从3个维度来搭建,包括:应用平台、系统开发平台、综合应用及战略规划平台,以此来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整合实践性教学环节。
从计算机技术维度来看,对应3个平台,分为3个阶段安排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编程设计能力、算法分析与优化能力。第一阶段即计算机操作阶段,要求学生必须牢固地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完成任务;能够独立地进行设备的选型、软件安装、进行信息的基础设置;能够使用计算机相关的工具软件、维护计算机使之无故障运行。编程设计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2~3门高级语言;具有数据的组织、存储、共享,结合某种系统开发方法描述复杂算法的能力;要求既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又能完成系统分析的任务,能正确表达出管理流程。第三阶段即算法分析和优化阶段,要求学生从系统化,集成化的角度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挖掘知识、共享知识;具备对系统运行进行正确性的评价以及对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的能力[1] 。
从信息管理维度来看,对应3个平台,分为3个阶段安排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系统转换、系统开发、决策支持的能力。系统转换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对原有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收集、编码、输入、校验的能力;明晰系统使用的规章制度、流程实施和解决方案、人员权限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开发方法;从系统化的角度分析系统的功能、完整地描述数据关系;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机开发工具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决策支持能力是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利用数学分析的工具结合计算机技术手段进行统计分析、趋势预测、方案制订,最终服务于企业的战略。
从企业管理维度来看,对应3个平台,分为3个阶段安排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作业层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决策支持的能力。作业管理能力是要求学生清楚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熟悉各种业务的事务流程及其管理。企业管理能力是要求学生具备了解制造企业的管理任务、组织行为、协调控制;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企业流程再造的能力。决策支持能力是要求学生具备能够进行简单的制造行业趋势研究、政策研究、风险控制、资金运营、战略联盟选择与合作、企业目标设定、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初步能力。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采用“平台 模块 数据”的模式来整合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不可缺少的,贯穿于理论教学中,拟开设单科实验及课程设计、阶段性的生产实习、综合性的毕业实习。在教学实践中,要求使用来自企业的真实数据建立自己的模拟企业,围绕此企业展开实践活动。利用搭建的课程平台,通过引入ERP,实现了从“去情境” 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过程的转变,也解决了实习难的现实问题,为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供了必要条件。能够使学生在仿真企业环境中,以企业生产流程为主线,体会企业基于流程的运作模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
ERP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级信息系统,它是企业事务处理的中枢和框架,整合了企业内外的资源,充分地体现出了集成化、系统化和流程化的特点[3] 。目前,ERP的发展趋势是以计划为主、以总账管理为核心,将其引入教学系统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按照ERP系统提供的功能模块,在3个平台、3个阶段分步实施。第一阶段主要实施系统管理模块、总账模块、固定资产模块;第二阶段完成库存管理、应收应付管理、订单管理、计划排程管理、物料需求管理以及现场控制;第三阶段根据学生分组情况,分别完成产品结构设计、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决策管理模块。
四、课程平台的整合
1.应用平台的整合
应用平台是课程体系的第一个平台。要求学生具备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设置;企业信息结构体系;数据转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时, 力求厚基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比重较大,企业管理类的课程以够用为准,具体组合模式如表1所示。
3.综合开发应用平台整合
在该阶段学生应具备持续的业务改进能力、探索新技能、实施绩效评价、系统升级和维护等能力;初步掌握系统仿真技术。在该阶段课程开设的较少,侧重于综合、优化,为毕业作准备。具体组合模式如表3所示。
“平台 模块 数据”的整合模式,在实现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具备完善的企业模拟数据,数据既要合理,又要具有动态性。二是ERP模块的选择,要体现出系统性、集成性、整合性,使学生对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认识和系统认识。三是师资的培养,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专长。
此外,在具体教学计划安排上的思路和做法是:以学期为时间线,注重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衔接,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补充,以生产实习为阶段,对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而使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想法和领悟道理,达到学有所用,用需所学的良性循环。通过4、5、6、7学期的循序渐进使学生完成从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信息管理员到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助理信息管理师,最后成为具有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信息管理师的转变。在最后毕业设计阶段注重整体的分析设计实施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结 语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环节,建立ERP沙盘推演实验、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及模拟实习工厂实践教学,将资源整合,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练结合、学用结合的方式,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方法有机组合,形成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进行案例教学与实践、模拟情境教学与实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思维。为企业输送能够胜任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优秀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志平. ERP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8).
[2] 陈生萍. ERP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大众科技, 2006(8).
[3] 聂小东. 基于ERP 沙盘模拟的教学探讨[J]. 广东科技, 2008(1).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ERP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6.036
[中图分类号]C931.6;G642. 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16-0109-03
一、引 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办于1998年,200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经过10年的建设已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
根据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整合和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我们提出了“平台 模块 数据”的整合模式,通过引进ERP教学系统来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整合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不同阶段,需要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同,能力要求也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都需要将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知识融合为一体。其中,企业管理是灵魂,计算机技术是基础,信息管理是桥梁,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最终要能融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大量的技术型和工程型的人才。因此,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应侧重于计算机应用和信息管理能力的培养,坚持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类的课程4年不断线,以信息化所需人才层次为梯度安排相关学科的课程逻辑顺序,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加强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从知识结构上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了解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具备实际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能力。
二、课程平台建设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拟定开设的主干课程有: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系统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预测与决策方法、ERP实务、电子商务、IT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SIMS系统原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最新的体现现代管理思想和信息化技术的课程。
课程平台以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和企业管理三大学科体系为支柱,从3个维度来搭建,包括:应用平台、系统开发平台、综合应用及战略规划平台,以此来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整合实践性教学环节。
从计算机技术维度来看,对应3个平台,分为3个阶段安排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编程设计能力、算法分析与优化能力。第一阶段即计算机操作阶段,要求学生必须牢固地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完成任务;能够独立地进行设备的选型、软件安装、进行信息的基础设置;能够使用计算机相关的工具软件、维护计算机使之无故障运行。编程设计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2~3门高级语言;具有数据的组织、存储、共享,结合某种系统开发方法描述复杂算法的能力;要求既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又能完成系统分析的任务,能正确表达出管理流程。第三阶段即算法分析和优化阶段,要求学生从系统化,集成化的角度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挖掘知识、共享知识;具备对系统运行进行正确性的评价以及对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的能力[1] 。
从信息管理维度来看,对应3个平台,分为3个阶段安排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系统转换、系统开发、决策支持的能力。系统转换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对原有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收集、编码、输入、校验的能力;明晰系统使用的规章制度、流程实施和解决方案、人员权限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开发方法;从系统化的角度分析系统的功能、完整地描述数据关系;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机开发工具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决策支持能力是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利用数学分析的工具结合计算机技术手段进行统计分析、趋势预测、方案制订,最终服务于企业的战略。
从企业管理维度来看,对应3个平台,分为3个阶段安排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作业层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决策支持的能力。作业管理能力是要求学生清楚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熟悉各种业务的事务流程及其管理。企业管理能力是要求学生具备了解制造企业的管理任务、组织行为、协调控制;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企业流程再造的能力。决策支持能力是要求学生具备能够进行简单的制造行业趋势研究、政策研究、风险控制、资金运营、战略联盟选择与合作、企业目标设定、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初步能力。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采用“平台 模块 数据”的模式来整合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不可缺少的,贯穿于理论教学中,拟开设单科实验及课程设计、阶段性的生产实习、综合性的毕业实习。在教学实践中,要求使用来自企业的真实数据建立自己的模拟企业,围绕此企业展开实践活动。利用搭建的课程平台,通过引入ERP,实现了从“去情境” 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过程的转变,也解决了实习难的现实问题,为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供了必要条件。能够使学生在仿真企业环境中,以企业生产流程为主线,体会企业基于流程的运作模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
ERP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级信息系统,它是企业事务处理的中枢和框架,整合了企业内外的资源,充分地体现出了集成化、系统化和流程化的特点[3] 。目前,ERP的发展趋势是以计划为主、以总账管理为核心,将其引入教学系统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按照ERP系统提供的功能模块,在3个平台、3个阶段分步实施。第一阶段主要实施系统管理模块、总账模块、固定资产模块;第二阶段完成库存管理、应收应付管理、订单管理、计划排程管理、物料需求管理以及现场控制;第三阶段根据学生分组情况,分别完成产品结构设计、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决策管理模块。
四、课程平台的整合
1.应用平台的整合
应用平台是课程体系的第一个平台。要求学生具备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设置;企业信息结构体系;数据转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时, 力求厚基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比重较大,企业管理类的课程以够用为准,具体组合模式如表1所示。

在该阶段学生应具备持续的业务改进能力、探索新技能、实施绩效评价、系统升级和维护等能力;初步掌握系统仿真技术。在该阶段课程开设的较少,侧重于综合、优化,为毕业作准备。具体组合模式如表3所示。
“平台 模块 数据”的整合模式,在实现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具备完善的企业模拟数据,数据既要合理,又要具有动态性。二是ERP模块的选择,要体现出系统性、集成性、整合性,使学生对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认识和系统认识。三是师资的培养,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专长。
此外,在具体教学计划安排上的思路和做法是:以学期为时间线,注重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衔接,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补充,以生产实习为阶段,对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而使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想法和领悟道理,达到学有所用,用需所学的良性循环。通过4、5、6、7学期的循序渐进使学生完成从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信息管理员到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助理信息管理师,最后成为具有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信息管理师的转变。在最后毕业设计阶段注重整体的分析设计实施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结 语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环节,建立ERP沙盘推演实验、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及模拟实习工厂实践教学,将资源整合,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练结合、学用结合的方式,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方法有机组合,形成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进行案例教学与实践、模拟情境教学与实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思维。为企业输送能够胜任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优秀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志平. ERP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8).
[2] 陈生萍. ERP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大众科技, 2006(8).
[3] 聂小东. 基于ERP 沙盘模拟的教学探讨[J]. 广东科技,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