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台儿庄名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如何保护和利用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如何规划管理和协调发展,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名城保护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名城 保护 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20-02
台儿庄为山东省枣庄市辖区,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处,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辖5个镇1个街道,351个行政村。台儿庄为山东南大门、江苏北屏障,历来为兵家、商家必争之地。1938年春,发生在此的台儿庄大战,歼敌万余人,英雄的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
台儿庄,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清初,台儿庄已相当繁华,居于古峄县40个集镇之首,繁荣富庶,商贾云集,船舶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据《峄县志》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明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改道流经台儿庄,逐渐形成水旱码头和商贸重镇。漕运的兴起带来了南北、中西文化的交融,孕育了台儿庄古城多元建筑风格、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现保留的古河堤、古码头、茅草房等遗迹,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
1 台儿庄的历史街区和古建筑保护现状
(1)老街区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所吞噬,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台儿庄市近年经济发展迅速,台儿庄市区人口急剧扩大,房地产开发迅猛发展,加上前些年保护意识不强,最终导致失去许多历史遗存。
(2)历史街区人口、功能过度聚集,客观上给保护造成困难。历史街区的人口密度,历史街区内仍聚集了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商贸、旅游、教育、居住等众多功能,这些功能相互重叠干扰,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3)历史街区已出现衰败的趋势。由于市场机制、环境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一些地区正处在衰败的状态,私塔乱建等违法建设情况严重,房屋自然老化破败,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条件差。
(4)历史街区人口逐渐贫困化、老龄化。许多老房子内都被外来打工的租住,这样历史街区内难以实现自我更新。
(5)历史街区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现行市政技术标准与历史街区间形态及胡同肌理保护存在一定矛盾,胡同狭窄曲折,大市政配套难度大、成本高,致使改造举步维艰。
(6)历史街区保护缺乏产业支撑。由于历史街区功能过于混杂,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并存,土地及文化资源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阻碍了符合旧城空间形态的产业集聚和发展,房屋性质多样,隶属关系复杂,给危旧房改造增加了难度。
2 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目前,枣庄市启动实施了古城重建项目,通过恢复城水相依的古城水系、水街、水巷,保留和展示大战遗迹和场景,还原古城历史风貌和民俗风情,全力打造“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经典景区。
台儿庄久远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之中。如今,我们触摸、感悟那段历史的独特之处,对于进一步传承灿烂的运河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公众对城市的历史认同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1 保护问题
名城保护规划只着眼于大框架的保护,具体个案问题还得具体解决,保护的指导思想为:高瞻远瞩,对历史负责,解决好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古城风貌保护与旧城改造、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历史街区以及历史风貌,延续古城特色:保护文物古迹,保留历史遗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台儿庄历史名城的机理包括各历史街区的大街小巷以及水网的保护;二是台儿庄市内的历史建筑比较多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三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如台儿庄的巧嫂子手擀面、赵家糁、张家狗肉15#、黄花牛肉面、煎饼等。
2.2 保护方式
文化遗存得生存保护和发展密不可分,在不破坏街区肌理、历史遗存、风貌基调、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对历史街区内的各类建筑、道路、设施及文化标志进行保存、更新和延续。它包括历史院落的维护、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违章建筑的拆除及沿街店铺的恢复等内容。
一是旧城建筑的总体控制,城市建设开发重点应放在新区,使旧城能够腾出空间进行改造。二是旧城用地调整,调整旧城用地结构,城区内工业企业,尤其是对环境有污染、有影响的企业应搬迁出城区,牵至相关工业园区,增加旧城区内的绿地面积,改善环境质量。降低居住人口密度。三是台儿庄运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增加滨河绿地,设置古建、小品,更好地体现台儿庄传统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四是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原则,依据各历史建筑具体情况制定出各自的保护方式。文物建筑的保护不仅保护建筑本身,建筑的施工工艺、历史文脉。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的地方表演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保护需结合发展来进行保护,采取非物质文化和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以民间活动文化体现出来的。六是市政设施的改善,综合治理旧城区的电力、电信等架空线。变电站、开关站的设置应避开历史文化保护内容较多地段和文保点,区内10kv电力线和电讯电缆应采用地埋敷设,建筑物内部应根据古建特点,配备灭火器材。七是加强人们对历史街区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保护不光靠法律强制进行,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已做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各重要文物点配制文物的宣传材料,说明历史遗存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 文化遗产的利用
台儿庄古城面积2平方公里,包括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按照“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定位,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将保存下来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利用。我们可以考虑旅游、商业一起上,发展旅游台儿庄有优势:
(1)台儿庄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为一域,是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是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为枣庄市打造江北水乡城市品牌发展旅游业增添了最为靓丽的黄金景点和产业龙头。
(2)台儿庄市内有着多处成片的历史建筑,而且建筑类型丰富有:民居、祠堂、学堂、书社等,建筑从明代到近代,有纯传统类型、有受外来文化影响型。
(3)在旅游交通上可以水陆并进,台儿庄的各处历史街区可以用水路连接起来,各片的历史街区相距不远,交通方便。
(4)把台儿庄的无形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去,许多无形文化遗产本身就和有形遗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文化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旅游特色。
适应现代生活、保护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化、开发文物资源、繁荣旅游产业是现在多数旧城改造的方针。将现代化的理念、标准和手段融入到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过程中去,为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重塑历史街区优美空间秩序。
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已为大家所追捧,但台儿庄的旅游开发需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道路。文化旅游的开发一方面是的文化遗产得到开发利用,使保护有充裕的资金,复兴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旅游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
关键词:名城 保护 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20-02
台儿庄为山东省枣庄市辖区,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处,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辖5个镇1个街道,351个行政村。台儿庄为山东南大门、江苏北屏障,历来为兵家、商家必争之地。1938年春,发生在此的台儿庄大战,歼敌万余人,英雄的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
台儿庄,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清初,台儿庄已相当繁华,居于古峄县40个集镇之首,繁荣富庶,商贾云集,船舶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据《峄县志》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明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改道流经台儿庄,逐渐形成水旱码头和商贸重镇。漕运的兴起带来了南北、中西文化的交融,孕育了台儿庄古城多元建筑风格、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现保留的古河堤、古码头、茅草房等遗迹,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
1 台儿庄的历史街区和古建筑保护现状
(1)老街区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所吞噬,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台儿庄市近年经济发展迅速,台儿庄市区人口急剧扩大,房地产开发迅猛发展,加上前些年保护意识不强,最终导致失去许多历史遗存。
(2)历史街区人口、功能过度聚集,客观上给保护造成困难。历史街区的人口密度,历史街区内仍聚集了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商贸、旅游、教育、居住等众多功能,这些功能相互重叠干扰,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3)历史街区已出现衰败的趋势。由于市场机制、环境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一些地区正处在衰败的状态,私塔乱建等违法建设情况严重,房屋自然老化破败,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条件差。
(4)历史街区人口逐渐贫困化、老龄化。许多老房子内都被外来打工的租住,这样历史街区内难以实现自我更新。
(5)历史街区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现行市政技术标准与历史街区间形态及胡同肌理保护存在一定矛盾,胡同狭窄曲折,大市政配套难度大、成本高,致使改造举步维艰。
(6)历史街区保护缺乏产业支撑。由于历史街区功能过于混杂,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并存,土地及文化资源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阻碍了符合旧城空间形态的产业集聚和发展,房屋性质多样,隶属关系复杂,给危旧房改造增加了难度。
2 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目前,枣庄市启动实施了古城重建项目,通过恢复城水相依的古城水系、水街、水巷,保留和展示大战遗迹和场景,还原古城历史风貌和民俗风情,全力打造“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经典景区。
台儿庄久远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之中。如今,我们触摸、感悟那段历史的独特之处,对于进一步传承灿烂的运河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公众对城市的历史认同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1 保护问题
名城保护规划只着眼于大框架的保护,具体个案问题还得具体解决,保护的指导思想为:高瞻远瞩,对历史负责,解决好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古城风貌保护与旧城改造、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历史街区以及历史风貌,延续古城特色:保护文物古迹,保留历史遗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台儿庄历史名城的机理包括各历史街区的大街小巷以及水网的保护;二是台儿庄市内的历史建筑比较多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三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如台儿庄的巧嫂子手擀面、赵家糁、张家狗肉15#、黄花牛肉面、煎饼等。
2.2 保护方式
文化遗存得生存保护和发展密不可分,在不破坏街区肌理、历史遗存、风貌基调、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对历史街区内的各类建筑、道路、设施及文化标志进行保存、更新和延续。它包括历史院落的维护、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违章建筑的拆除及沿街店铺的恢复等内容。
一是旧城建筑的总体控制,城市建设开发重点应放在新区,使旧城能够腾出空间进行改造。二是旧城用地调整,调整旧城用地结构,城区内工业企业,尤其是对环境有污染、有影响的企业应搬迁出城区,牵至相关工业园区,增加旧城区内的绿地面积,改善环境质量。降低居住人口密度。三是台儿庄运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增加滨河绿地,设置古建、小品,更好地体现台儿庄传统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四是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原则,依据各历史建筑具体情况制定出各自的保护方式。文物建筑的保护不仅保护建筑本身,建筑的施工工艺、历史文脉。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的地方表演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保护需结合发展来进行保护,采取非物质文化和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以民间活动文化体现出来的。六是市政设施的改善,综合治理旧城区的电力、电信等架空线。变电站、开关站的设置应避开历史文化保护内容较多地段和文保点,区内10kv电力线和电讯电缆应采用地埋敷设,建筑物内部应根据古建特点,配备灭火器材。七是加强人们对历史街区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保护不光靠法律强制进行,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已做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各重要文物点配制文物的宣传材料,说明历史遗存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 文化遗产的利用
台儿庄古城面积2平方公里,包括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按照“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定位,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将保存下来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利用。我们可以考虑旅游、商业一起上,发展旅游台儿庄有优势:
(1)台儿庄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为一域,是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是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为枣庄市打造江北水乡城市品牌发展旅游业增添了最为靓丽的黄金景点和产业龙头。
(2)台儿庄市内有着多处成片的历史建筑,而且建筑类型丰富有:民居、祠堂、学堂、书社等,建筑从明代到近代,有纯传统类型、有受外来文化影响型。
(3)在旅游交通上可以水陆并进,台儿庄的各处历史街区可以用水路连接起来,各片的历史街区相距不远,交通方便。
(4)把台儿庄的无形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去,许多无形文化遗产本身就和有形遗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文化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旅游特色。
适应现代生活、保护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化、开发文物资源、繁荣旅游产业是现在多数旧城改造的方针。将现代化的理念、标准和手段融入到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过程中去,为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重塑历史街区优美空间秩序。
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已为大家所追捧,但台儿庄的旅游开发需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道路。文化旅游的开发一方面是的文化遗产得到开发利用,使保护有充裕的资金,复兴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旅游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