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与运用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上,我们渴望听到准确的表达,恰如其分的表达,精彩纷呈的表达,充满个性的表达;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似乎缺少了一点灵性和悟性:缺少对文本的真切理解、深切感悟;缺少对已有语言的生动运用、激情发挥;缺少对未知言语的勇敢尝试、无畏探索。
  如果说,语文课应该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教,那么我们更应努力追求的是:语文课,应该为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共存同生而教。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共存同生呢?那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感悟和运用。
  感悟,是学生对语言的一种感受,它和理解不同。理解是理智的,感悟是情感和理智的交融;理解的对象是文章内容,感悟的对象是语言和精神整体;理解是人对文字内容的解剖,感悟是人心和文心的融合。加强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能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共同进步。
  运用和感悟是一对孪生姐妹,它是促进语言和精神共存同生的最根本也最有效的方法,它是学生有内在需要,有明确表达目的和交流对象,有特定的话语情境的言语实践活动。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切实感悟和运用语言呢?
  
  一、唤醒生活积累
  
  理解那些经过作家目光审视的文字,学生一般缺乏直接的形象支撑,仅靠抽象理解,感悟未必会真切。但是,任何语言都依赖于生活的积累。在学生真实生活或者阅读积累中,类似的画面,相近的意境,沉淀的感情却沉睡在他们心中,只要我们去唤醒学生心中的积累,进而诱导学生去运用这些积累理解语言,就能化为理解和接纳文章语句的精神同化点。怎么唤醒呢?
  
  1、语言激活。用语言去打动学生,激发他封存于内心的意境,能够描绘、再现原型或者唤起记忆。比如说,“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这样的情感体会你在什么时候也感受过?”等等。
  
  2、情景再现。分再现情景或者引发情景。一般说来,图片、实物、录象都能运用。例如:我教学《观潮》一课,一开始,播放了一段钱江潮水惊心动魄的场面。潮声一响,画面一出现,学生就已经“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二、构建崭新形象
  
  构建崭新形象,应该是在唤醒学生生活和阅读的积累之后,依据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利用自己的积累,通过对生活表象的重组、再造,通过对原有形象的充实想象、完善,建构的新形象。
  新形象的构建,离不开文本。离开了文本去构建新的形象,如无源之水,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只有一次又一次地接触、感悟文本之后才能构建新的形象。
  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个词——“饱经风霜”,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在教学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你见过能称得上“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学生谈了很多,诸如老农、建筑工人、清洁工人、工作很辛苦的人的脸,他们的皮肤怎么样,皱纹怎么样……老师又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车夫的脸又会是怎么样的呢?从文中找一找有关的描述。学生发现车夫拉车,经常日晒雨淋,皮肤灰暗。文中有词语讲车夫在寒风中拉车,学生理解他脸上会有口子,等等。教师最后引导学生,从“饱经风霜”这个词可以体会到车夫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学生讲:“车夫的生活肯定十分艰难。”“他辛苦拉车,却挣不了几个钱。”“可以看出车夫一定在生活中遭了许多痛苦。”等等。应该说,此时“饱经风霜”这个词不仅具备了形象,更具备了神韵。
  
  三、领悟文本内涵
  
  任何一篇课文,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老师要引领学生正确把握词句含义和文章主题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从言语的表层走向言语的深层,使学生领悟不至于偏离文本主题。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言语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
  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领悟,“内容”指的是语言文字的内在指向,“形式”为语言文字的表现方式,对它们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逐渐递升的过程。
  
  1、领悟课文关键词语。《白杨》一文中“高大挺秀”这个词是本课的关键词语。抓住这个词,就能引导学生感受白杨的特点,感悟人物的品质。第一步,理解词语意思。特别是“秀”,应该理解为美丽。第二步,白杨和其他树相比并不算美丽,作者为什么用“秀”来形容?联系前后文,学生发现,“秀”蕴涵两层意义:一是白杨生活在艰苦环境中,茫茫戈壁,外形挺拔,显示着它的外秀;二是白杨的内秀,“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确,白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第三步,课文语言体现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虽然新课标弱化对语法知识的讲授,但是对常用的构句、构段、修辞方法,必须引导学生悉心解读,认识排比、比喻、拟人、反问、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等表达手法,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这词中蕴涵着说话者对白杨什么样的感情?随着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学生发现,这是一种托物言志的手法。第四步由此展开,“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形容白杨?“爸爸”要表白什么?这些成了学生思考的下一个导向。他们感悟到这其实是“爸爸”对白杨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畏艰难困苦的品格的由衷赞美。
  
  2、从“文眼”上领悟。所谓“文眼”,就是课文的点睛之笔,是文章主题思想的关键词语,应该成为本课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
  要使学生能够深刻地领悟语言内涵,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从微言体会大义,即透过语言文字去探究作者的心灵密室。
  《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出现了三次。教学中,我抓住了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第一次出现是作者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一笔一画地写,写得很吃力,又用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又一遍地教,教得很认真。为什么这位教师写字吃力、国语不太熟练呢?(这是日本侵略者造成的罪恶。)第二次是作者走进教室跟师生一起读这句话。是什么吸引作者走进教室呢?(是老师、孩子们的爱国之心。)第三次是作者在学校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画像后激动地说了这句话。(又一次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通过“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最简单的话,学生们领悟到了作者内心的爱国感情。
  
  四、追求情感生发
  
  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妙语如珠、出口成诵、下笔成章”。这种境界是学生对文本理解感知已经非常到位,是他们的激情进发。这个时候,学生会调动自己学过的所有词语,激发自己酝酿和积淀的所有情感,发之于心,出之于心,情思洋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送别诗。在这首古诗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教师先放乐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然后再来理解诗意,自然就领悟了作者所“感”。教师又让学生回忆自己为亲朋好友送别时的场景,让学生穿越时空,仿佛回到了当时送别的地方,重温朋友之间情谊。一个“送”字,体现了诗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教师又启发:这种难分难舍的感受仅仅李白一人具有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整首古诗,体会朋友之间的情深意长。
  朗读时节奏分明,起伏有致,学生神情激动,眼睛里闪着泪花。可以说,李白的情感已经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情感。当然,这里情感的激发,绝不是学生按老师指令机械地操作所能达到的,而应该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教师应该将作者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创造而形成一种新的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脉络往往没有如此清晰。我认为,只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师可以借用或者自创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这本身就是教师的感悟和运用。
其他文献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当今国际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介绍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风险测度方法,提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手段,以求设计较为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史始终存在紧密的关联。通过文史结合、以文释史的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借助相应的文学作品,了解历史背景,解读历史事
科学探究需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去解决问题;探究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即问题贯穿于探究的始终。科学教学中要重视问题生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文章简要回顾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然后从生产、交易和消费入手,用数据对中国房地产业作了实证分析,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摘要]作为新时期的地理教师,要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来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學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中掌握知识,从而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地理教学;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2701  众所周知,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容的学科,涉及面广,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
[摘要]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起着巩固、反馈的作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实施和达成,都离不开通过练习的反馈来加以实现。因此,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有效练习;设计;初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0006702当前教育,为了提高分数,应对检查任务,布置大量作业,导致很多学生被动地做作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诚信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合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诚信建设中的作用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营造有利于诚信建设的社会人文环境和制度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