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语言艺术,上好思想政治课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jie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艺术,以饱满的热情去教书,在课堂上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美感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2
  上课是一门语言艺术,上好政治课更是如此。人们常说:妙语连珠,方能引人入胜。可见语言的重要性。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须通过教师语言的阐述,才能得以完成。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运用语言的特殊作用,使课堂教学“悦耳”、“动听”,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接受知识,便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高中政治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它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大量语言叙述、阐释,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政治课上巧用语言艺术,可以改变枯燥、乏味等政治课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一、引入语——要新颖、精彩,引人入胜
  引入语有两个作用:一是总结前一节课的内容,二是引导学生把学习兴趣转移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更重要的是后者。例如,在讲授“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时,我们可以用投影的方式演示杜牧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用唐诗宋词作为引入语让学生回到三国纷繁复杂的战乱年代,体味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唐诗宋词简洁有力,又能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去联系课本内容,既能点明主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学习和了解教材。
  二、叙述语——语言要有逻辑性和幽默感
  叙述语在教学中是运用的最多、最关键的语言。教师如果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述课本内容,必定会提高教学效果。使用叙述性语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的讲解。在讲解概念时,最忌讳照本宣科。老师应该注意概念的条理性,理论性,讲清概念的内涵、外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并用典型事例加以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解释矛盾的概念,为了说明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既互相排斥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引用南北朝诗人王籍的两句诗来说明问题。“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林静”“山幽”正是通过“蝉噪”和“鸟鸣”来体现的。这“一噪一靜,一鸣一幽”既互相对立排斥,有互相依存统一。这样,当引用了典型事例后,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
  2、课文阐述要注意逻辑性,增加幽默感。逻辑思维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法所组成的,其中主要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等方法。老师授课时,必须遵循这些基本方法,才能让授课具有科学性。而幽默的词语可以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接受知识。
  三、情境语——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而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里进行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感和新鲜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以前政治课沉闷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新颖、有效、开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思考、创新、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故事、小品、小品演出、名人小传、科学史实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说、寓言、成语故事、笑话等都可以当做情景背景,创设了情景不仅吸引人,而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想象力,使政治课堂有一种神奇的效果。
  四、提问语——语言要巧妙、清晰,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性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语言,设计巧妙的提问,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发灵感,激发思维。例如讲哲学时,我们可以引用《钉子》这首诗:“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要学生回答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学生一听这首诗就感兴趣。因此,一下子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大家一层层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对立统一原理,从而深化知识,拓展知识。
  五、结束语—注意语言的前后联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结束语是教师对这节课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巧妙运用结束语,往往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对知识的理解,理清思路,还可以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教学做准备。
  结束语一般有以下几种
  1、归纳法:通过归纳可以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教师可以通过叙述性语言,通过师问生答的方式,共同归纳。还可以让学生用图表、知识框架的方式加以总结。
  2、设疑深化法:学完新知识后,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3、首尾呼应法。这是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设置的问题,已达到首尾相连,相互照应、浑然一体的教学境界。这种方法常给人以整堂课一气呵成之感,既可以巩固本节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思前想后,让学生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总之,巧用语言课堂艺术,精心设计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语文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不仅是必考科目,更是其他综合科目学习的基础。且语文教学还起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人文精神、文学素养的重要作用,还发挥着德育教育功能。但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难以获得预期的语文教学效果,改革语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激励教育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很大帮助。本文将针对激励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
摘要:文章以问题教学法为切入点,分析了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等具体方面中的应用分析,以期在新课标环境下,利用问题教学法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更好地激发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拓展高中物理思维,从而促使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物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前言  “
森林火灾是森林燃烧的现象,通过对森林类型燃烧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不仅对林火的发生有预测作用,而且为预防森林火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根据不同可燃物燃烧类型制定防
设施栽培连作障碍普遍存在,土壤物理结构遭受破坏,且盐分大量聚积,成为设施栽培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前人研究表明低浓度的一氧化氮(NO)对逆境胁迫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本试验以紫
研究土地覆被变化已经成为研究全球变化以及研究现代地学的核心和热点,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中,土地覆被分类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个环节。土地覆被分类需要强大的分类方法,
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为中学地理教学的情境教学提出了必要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式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有选择性的开展。  一、地理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策略分类和具体案例  1、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多媒体情境的创设是地理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情境创设手段。多媒体能把图、文、声、像结合在一起,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小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小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学科。说到底,小学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 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面临和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