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预期、特定预期与反预期情状的多维度考察——以“竟然”“偏偏”等为例

来源 :中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53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预期情状可分为反无定预期和反特定预期。“竟然P”成立的条件是存在无定预期E无定,多为隐性,可还原为类指句(generic sentences)。E无定和P呈现“反例-定型”关系。“偏偏P”成立的条件是存在E特定,可还原为意愿(desiderative)或期待(desire)等言语行为,与P形成事理逻辑上的偏反关系。言者对E无定和“竟然P”的命题态度可分别概括为“信而未认”和“认而未信”。“竟然”有叙实性,但言者对P的事实性是被动感知的,在信息领地(infor ̄mation territory)和信息赋权(information entitlement)方面处于低位,与“其实P”构成鲜明对比,这表现在二者与一系列认知动词、话语标记、人称范畴的共现、排斥和可及性序列等方面。“偏偏P”言者在事理赋权(event entitlement)方面多处于低位。“竟然P”排斥从属,表现出强主句现象特征,“偏偏P”以主句为主,仅在方式义解读的条件下允准有限的从属和依存等句法操作,例如用于条件句和“驴子句”。
其他文献
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和标点符号的出现是现代汉语书面形式相较于古代汉语书面形式最为明显的变化。西文字母(尤其是汉语字母词)和标点符号引入汉语的历程目前已经有较深入的研究。虽然我们已经知道阿拉伯数字在晚清通过算学引入汉语,但其较为详细的发展历程尚不明晰。本文通过考察明清以来的地图、西学书籍、教材、期刊、影像等资料,基本理清了阿拉伯数字引入汉语的较详细历程,使我们对阿拉伯数字在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