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审美视域下中国歌剧声乐作品的舞台表演研究

来源 :黄河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歌剧虽起步较晚,但它的发展却见证了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程,书写民族历史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歌剧发展的主线.作为一种特定的戏剧性声乐形态,中国歌剧声乐作品具有戏剧性、时代性、审美性与色彩化的典型特征,中国歌剧声乐作品舞台表演者除应具备精湛的声乐功底、准确的情感表达能力与形神兼备的角色演绎能力外,还应树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传统美学为追求的教育观念,使中国歌剧与中国声乐相互促进,共同阐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初期民族主义音乐在发展上看似并不繁盛,却依然在西方艺术音乐领域里占据着一席之地.东欧曾经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音乐发展的主阵地,二十世纪后,其发展逐渐转向大洋彼岸的美国.艾伦·科普兰正是二十世纪美国本土音乐创作的先驱,也是美国民族风格音乐创作的代表性作曲家.他一生致力于推广和普及艺术音乐,科普兰的管弦乐组曲《阿帕拉契亚山的春天》是作曲家表现美国本土风情的代表性作品,在音乐风格上这部作品体现了宏阔大气、气息绵长、旋律悦耳的气质,作为艺术音乐中体现美国本土民族风格的典范之作,该部作品也可以说是欧洲民族主义
《千古绝唱》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声乐作品,作品的音乐艺术风格鲜明,表现出民族唱法与京剧唱腔的融合,在演唱环节能够将少女惆怅的情怀以及沉浸在情海中所表现出的悲欢离合.本文在研究中针对《千古绝唱》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并系统解读了歌曲的演唱风格,仅供参考.
李斯特生于1811年、卒于1886年,在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举足轻重,其作品之多及影响之深远也使其成为了“钢琴之王”.《匈牙利狂想曲》No.12是李斯特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音乐本身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且大有炫技的意味,所营造出来的交响乐效果也使得钢琴演奏的表现力也大大提升,不仅塑造了乐观、爽朗而又鲜活的匈牙利人形象,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本文以创作背景为切入点,分别从结构形式及演奏方法这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普契尼歌剧作为世界音乐文化的瑰宝,始终将音乐贯穿到歌剧当中,注重戏剧效果和音乐效果的统一.歌剧《蝴蝶夫人》是一部具有异国风情的作品,深受大众喜爱,其中著名的的女高音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更是广为流传,其旋律优美婉转、情感真实丰富,对演唱者的演唱技巧也有较高的要求,本文从这一咏叹调入手对其音乐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其演唱处理加以探究.
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晚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其作品通过音的衔接、独特发音方式等渠径巧妙阐释了“俄式忧郁”.本篇仅以其无词浪漫曲《练声曲》为例,浅释\'俄罗斯忧郁\'中所饱含的真谛,以及俄罗斯战斗民族的天性于人声及不同乐器的音色中所可以表达出的不同演绎效果,作简短的分析.
钢琴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技能、提高音乐综合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于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钢琴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例如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等等,在极大程度上局限了教学成效的发挥.本文围绕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展开论述,分析当前钢琴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实践的层面提出创新策略.
《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这部作品采用里程碑式的创作手法,将贝多芬早年的困苦经历以及命运的反思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创作背景,从史学角度剖析贝多芬的创作经历与创作理念.第二部分对立足作品本身,对作品进行分析,从作品曲式及和声的运用上抓住作品的创作特征,对乐句做细致解读.第三部分论述了演奏时的三个要点,首先是力度的变化,注意作品中强烈的力量冲突,特别是演奏厚重织体时将情感氛围的烘托做到细腻;其次是对速度的把控,旋律线条的紧张或舒缓直接影响着音乐进行动力,将作品的
文章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伴奏为研究对象,从其创作、织体和演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使演奏者可以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文章对曲式结构、节奏、演奏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伴奏的研究与分析,一方面可以为自己进一步完善作品的演绎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对其他演奏这首作品的演奏者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依据.
民族声乐如何从当代的高原走向世界的高峰,是时代命题,是新时代文艺人的责任,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必须坚持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构建民族声乐的新体系,确立好评价民族声乐的新标准,规范民族声乐教学训练的新范式,锻造出民族声乐的领军人才,用民族声乐的好作品鼓舞人、感染人,使民族声乐根植中国大地,繁荣世界文化,尽快改变民族声乐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