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蕈中毒3638例临床分型的探讨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提高对毒蕈中毒的认识和认知,探讨毒蕈中毒的临床分型、特征和预后。方法 检索国内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公开发表的毒蕈中毒191篇文献,共报道了毒蕈中毒3466例,我院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毒蕈中毒患者172例,共3638例毒蕈中毒患者进行临床分型的探讨。结果 胃肠炎型571例,全部治愈;急性肾衰竭型1450例,治愈1414例(97.5%),死亡36例(2.5%);中毒性肝炎型1010例,治愈841例(83.3%),死亡169例(16.7%);神经精神型214例,治愈197例(92.1%),死亡17例(7.9%);溶血型73例,治愈71例(97.3%),死亡2例(2.7%),不同类型毒蕈中毒疗效和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型不详者320例,其中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222例,治愈98例(44.1%),死亡124例(55.9%),无法分型者98例,治愈90例(91.8%),死亡8例(8.2%)。结论 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毒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毒蕈中毒的类型和分型应符合临床报道的病例资料及特征,教科书和专著报道的毒蕈中毒分为4型,这与毒蕈中毒临床实际情况和本研究结果不相符。因此,根据本研究3638例毒蕈中毒资料,临床应分为5种类型:(1)胃肠炎型;(2)急性肾衰竭型;(3)中毒性肝炎型;(4)神经精神型;(5)溶血型。是否存在混合型,有待进一步观察更多的毒蕈中毒临床病例资料。

其他文献
皮肤交感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是通过各种内外刺激(如深呼吸、疼痛、电刺激等)引起皮肤汗腺细胞离子跨膜活动的改变,由此引起的皮肤电压变化能反映交感节后无髓C类纤维的功能[1]。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第四外显子第677位C→T突变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40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作MTHFR基因分型.结果 SLE患者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而活动期SLE患者与非活动期SLE患者之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患
近年临床观察和研究证实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生长素瘤具有较为肯定的疗效,但治疗库欣病疗效欠佳.该病例经奥曲肽治疗后皮质醇、ACTH、血压、血糖均明显下降,低血钾明显好转。
患者男,53岁。因发热7d,少尿3d入院。体检:神清,体温37.5℃,心率144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98/52mmHg(1mmHg=0.133kPa)。球结膜充血,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双肾叩击痛(+)。WBC17.1×109/L,Hb165g/L,PLT40×109/L。血Na+126.8mmol/L,K+4.33mmol/L,血尿素氮23.9mmol/L,肌酐620.3μ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