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CD+4 CD+25调节性T(Treg)细胞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及非白血病患儿外周血中的变化,研究CD+4 CD+25 Treg细胞在小儿急性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
【机 构】
:
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太原,03001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CD+4 CD+25调节性T(Treg)细胞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及非白血病患儿外周血中的变化,研究CD+4 CD+25 Treg细胞在小儿急性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初诊患儿组20例及非白血病患儿对照组20例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的数量及比例.结果 初诊患儿组及对照组外周血CD+4 CD+25 CD-127 Treg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1.57±1.04)%和(6.75±0.75)%,在初诊患儿组高于对照组(t=16.808,P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ABO血型与白血病、淋巴瘤的相关性和地区性差异.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不同类型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ABO血型分布特征,分析不同地区白血病、淋巴瘤患者的ABO血型分布情况.结果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ABO血型分布与健康人群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3、χ2=8.36、χ2=9.39,均P<0.05).国内不同地区的白血
目的 对白血病Flt3基因编码的近膜区突变点进行检测,研究其与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DNA测序方法,对6
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女性生命的一种恶性疾病.近年来卵巢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卵巢癌的预后与早期发现有明显的关联性.卵巢癌起病隐匿,发现多为晚期,晚期生存率不到3
目的 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后,伊马替尼血浆浓度在个体间的差异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2005年7月至2008年2月开始服用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共51例纳入研究,其中男34例,女17例,服用剂量300 mg/d 9例、400 mg/d 37例,600 mg/d5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患者空腹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
目的 评判复方参鹿颗粒对肾阳虚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造血异常)(RA/RCMD)造血调控情况.方法 30例MDS-RA/RCMD患者随机分成复方参鹿颗粒组(简称参鹿组)(15例)和十一酸睾酮组(15例),测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结果 参鹿组与治疗前相比,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有明显上升,治疗前分别为(2.
目的 研究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AST)后早期自然杀伤(NK)细胞的重建情况.方法 分别用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荧光法、T细胞活化实验、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法检测10
目的 分析三氧化二砷(ATO)治疗血液病后合并带状疱疹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应用ATO)和对照组(未应用ATO),观察两组带状疱疹发病率,以及研究组中发生带状疱疹和未发生带状疱疹患者的平均化疗次数.结果 研究组带状疱疹发病率为23.95%(23/96),发生带状疱疹者平均化疗7.60次,未发生带状疱疹者平均化疗7.72次(Z=0.976,P=0.296)
银屑病以表皮过度增殖、角化不全和真皮慢性炎症反应为特征,临床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红斑和鳞屑.银屑病发生复杂,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目前认为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
在厦工,我们见到了公司环保安全部门负责人陈联标,他是公司安委会副主任、安委会办公室主任.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越发感受到他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上的资深和专业.2011年,正值
目的 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菌(IA)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每周2次测定患者的GM水平,并计算该诊断试验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 共有来自92例患者的113例次感染进入研究,检测血清标本472份,以确诊IA感染和临床诊断IA感染为真阳性组,排除IA感染为真阴性组,0.7为阈值,连续2次GM结果阳性为真阳性,该诊断试验的敏感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