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我们接触大自然的一种途径,音乐就是情感。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够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流行音乐追寻最鲜活的脚步,代表最现代的情感,永远的饱满和青春。作为最显时代活力,最具情感张力的当代中学生群体,怎能抗拒流行音乐的魅力?优雅、热情、野性、爽直,像清泉、像山洪、像天籁之声,或悲或欢,或怨或怜……流行音乐触摸着中学生们最丰富的精神世界。据抽样调查,一个班里,90%以上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伴随着中学生的成长,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其传播效果存在一种很复杂的、很特殊的“二律悖反”现象。而且同龄伙伴之间容易互相感染,父母有被之“反哺”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一、与流行音乐相伴长大
当代中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90年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渐丰富。从他们开始懂事起,便融入了目不暇接的开放的社会,那稚嫩的、好奇的眼睛,搜寻着每天都在诞生的新事物。当时正崛起的“流行音乐”也同样撞击着一颗颗童稚的心灵。“小虎队”就是他们的青春偶像,听“小虎队”唱歌,为之震惊——世上竟然有这么好听的歌,因而对他们产生了“巨爱”,每天难舍难分,其他歌都不听,甚至连春节联欢晚会都拒之不理。
二、梳理情绪的“黄金通道”
“流行音乐”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如果说哪首歌或曲子对他们触动最大,是很难说得清的。能有较大触动的,大部分是与当时特定情绪相偶合的。“流行音乐”能先入为主、无孔不入地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这也许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有一个叫朱洁的学生认为:对我触动最大的歌曲是韩红的《天空》。这首歌讲述的是一个悲情真实的故事,而我又是一个很感性的女孩,每次听这首歌、唱这首歌,都有种要哭的感觉。我能体味到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也使我对人生、对以后的发展有更多的思考。我觉得唱歌有时候是一种自我发泄吧。我经常在心情好或心情坏的时候唱歌,如果说影响的话,可能对我的情绪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吧。李鹏认为《青春无悔》对他触动很大——“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流失的风、流失的梦、流失的年年岁岁”——让他感觉到青春的宝贵,应该很好地珍惜现在。
三、同龄人很容易互相感染
中学生中不懂“流行音乐”的人常被认为很“老土”,缺少智慧和品味。在这个年轻的群体中,有音乐特长是一件荣耀的事;在这个整天生活、学习、活动在一起的群体中,如不懂“流行音乐”,会被认为缺少了一个与这个群体沟通的资本,是很孤独的。年轻人之间的比拼和展示,使“流行音乐”得以弥漫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正如他们自己所说,“中学生活不能没有音乐”。
四、流行音乐的“文化效应”
近几年来类似于《超级女声》等平民选秀活动特别火爆,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不少中学生逃课去参加比赛,希望有机会圆自己的歌星梦……
中学生追星的原因除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歌星们幸运地过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前呼后拥光彩照人、金钱地位名利双收等等。同学们在羡慕的同时也会感叹:“我要能那样多好啊!”现在机会来了,各种媒体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超级女声》等娱乐栏目,同学们当然不能错过良机,从海选到总决赛,就算没实力参加看着别人从平民变成公主也有替代性满足感。事实上,每个人的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流行音乐带来的这种文化现象容易让人误解了成功的真谛。学生们会认为成功更多来自于运气,成功有捷径可寻,不必经历艰苦与漫长的奋斗,这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极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总之,现代流行音乐符合了越来越受中学生的价值标准:体面、独立、国际化、自由主义、品味……他们从中学会了享受、优雅和爱情,学会了用与前辈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去看社会、看人生、看自己。可以说,“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的。那么,如何引导“流行音乐”的方向,注入先进文化的内涵,使其不仅成为消磨时光、解除寂寞、调剂人生的娱乐文化,而是从中更多地嗅到阳光、青草和汗水的气息,升腾起对爱、对生命、对未来的责任感?这是我们应该更多思考的。
流行音乐追寻最鲜活的脚步,代表最现代的情感,永远的饱满和青春。作为最显时代活力,最具情感张力的当代中学生群体,怎能抗拒流行音乐的魅力?优雅、热情、野性、爽直,像清泉、像山洪、像天籁之声,或悲或欢,或怨或怜……流行音乐触摸着中学生们最丰富的精神世界。据抽样调查,一个班里,90%以上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伴随着中学生的成长,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其传播效果存在一种很复杂的、很特殊的“二律悖反”现象。而且同龄伙伴之间容易互相感染,父母有被之“反哺”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一、与流行音乐相伴长大
当代中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90年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渐丰富。从他们开始懂事起,便融入了目不暇接的开放的社会,那稚嫩的、好奇的眼睛,搜寻着每天都在诞生的新事物。当时正崛起的“流行音乐”也同样撞击着一颗颗童稚的心灵。“小虎队”就是他们的青春偶像,听“小虎队”唱歌,为之震惊——世上竟然有这么好听的歌,因而对他们产生了“巨爱”,每天难舍难分,其他歌都不听,甚至连春节联欢晚会都拒之不理。
二、梳理情绪的“黄金通道”
“流行音乐”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如果说哪首歌或曲子对他们触动最大,是很难说得清的。能有较大触动的,大部分是与当时特定情绪相偶合的。“流行音乐”能先入为主、无孔不入地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这也许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有一个叫朱洁的学生认为:对我触动最大的歌曲是韩红的《天空》。这首歌讲述的是一个悲情真实的故事,而我又是一个很感性的女孩,每次听这首歌、唱这首歌,都有种要哭的感觉。我能体味到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也使我对人生、对以后的发展有更多的思考。我觉得唱歌有时候是一种自我发泄吧。我经常在心情好或心情坏的时候唱歌,如果说影响的话,可能对我的情绪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吧。李鹏认为《青春无悔》对他触动很大——“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流失的风、流失的梦、流失的年年岁岁”——让他感觉到青春的宝贵,应该很好地珍惜现在。
三、同龄人很容易互相感染
中学生中不懂“流行音乐”的人常被认为很“老土”,缺少智慧和品味。在这个年轻的群体中,有音乐特长是一件荣耀的事;在这个整天生活、学习、活动在一起的群体中,如不懂“流行音乐”,会被认为缺少了一个与这个群体沟通的资本,是很孤独的。年轻人之间的比拼和展示,使“流行音乐”得以弥漫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正如他们自己所说,“中学生活不能没有音乐”。
四、流行音乐的“文化效应”
近几年来类似于《超级女声》等平民选秀活动特别火爆,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不少中学生逃课去参加比赛,希望有机会圆自己的歌星梦……
中学生追星的原因除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歌星们幸运地过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前呼后拥光彩照人、金钱地位名利双收等等。同学们在羡慕的同时也会感叹:“我要能那样多好啊!”现在机会来了,各种媒体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超级女声》等娱乐栏目,同学们当然不能错过良机,从海选到总决赛,就算没实力参加看着别人从平民变成公主也有替代性满足感。事实上,每个人的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流行音乐带来的这种文化现象容易让人误解了成功的真谛。学生们会认为成功更多来自于运气,成功有捷径可寻,不必经历艰苦与漫长的奋斗,这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极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总之,现代流行音乐符合了越来越受中学生的价值标准:体面、独立、国际化、自由主义、品味……他们从中学会了享受、优雅和爱情,学会了用与前辈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去看社会、看人生、看自己。可以说,“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的。那么,如何引导“流行音乐”的方向,注入先进文化的内涵,使其不仅成为消磨时光、解除寂寞、调剂人生的娱乐文化,而是从中更多地嗅到阳光、青草和汗水的气息,升腾起对爱、对生命、对未来的责任感?这是我们应该更多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