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旦央吉:在雪域高原建立现代眼科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fan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等6部门向全社会发布的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中,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中心主任次旦央吉是10位当选者之一,也是当选者中唯一一位女性科技工作者。

“现代医学技术在发展,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必须学习新方法”


  治疗眼疾,越早介入越好。治疗白内障,多年以前采用的是传统的针拨术。该方法历史悠久,可一般只适用于白内障成熟期。
  1988年从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毕业后,次旦央吉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外科,在这个综合的外科科室,眼科只是一部分。治疗白内障,用的正是针拨术。
  1990年,次旦央吉到西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进修。在那里,她接触到现代眼科知识。回来后,她做了藏医院首例白内障冷冻摘除手术。“现代医学技术在发展,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必须学习新方法。”次旦央吉说。
  为了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次旦央吉着眼于治疗眼病的先进技术,一有机会就争取到各地“充电”。
  1995年后,次旦央吉到国外进修,学习了先进的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无缝线);2010年,在上海瑞金医院,她系统掌握了“眼底病”的治疗方法;2013年,她到广东省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专修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015年参加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玻璃体手术学习班……她把这些技术应用到临床上,创造了西藏眼科治疗的多个第一。如今,西藏眼科手术开展项目基本上与内地一流眼科医院同步。
  次旦央吉出身藏医世家,爷爷是知名藏医学家贡嘎平措,曾尝试用藏医药治疗眼疾。次旦央吉说:“我们要挖掘藏医药的精华,跟现代医学技术结合起来,帮助患者在最佳的时间得到最好的治疗。”
  30多年从医生涯,次旦央吉始终坚持学习藏医学著作和现代医学理论。“我们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做白内障手术,但是术前、术中、術后治疗有藏医药参与,这是藏医药的特色。”次旦央吉说。
  不光学技术,次旦央吉还革新了藏医院眼科问诊流程。“到别的医院学习,哪里好,我就借鉴哪里。医院像我家,可不是希望它处处好?”次旦央吉说。从患者挂号、安排诊室、耗材排放等流程细节,她取来经,一一优化。有些内地专家来藏医院教学,走进手术室,一点都没有感到陌生,感慨道:“这里和我们医院一个样啊。”
  5年前,次旦央吉被西藏医药大学聘请为西藏首位眼科研究生导师。目前,她已经培养出了数名研究生和专科护士。2018年9月,西藏首个眼科中心在藏医院挂牌,次旦央吉担任中心主任。从3名医生发展到30多人的医护团队,从一台裂隙灯、一张视力表,到有了独立的眼科楼,次旦央吉在这里建立了雪域高原最好的眼科。

“看到患者重见光明,有说不出的快乐”


  外婆是次旦央吉学习眼科的引路人。
  有一次,外婆结识了西藏首位眼科女医生康珠央嘎,见到她帮助患白内障的患者神奇地重见光明,惊叹不已,回来对次旦央吉说:“你长大也要学医,一定要当眼科医生。”
  受强紫外线辐射等因素影响,青藏高原上老百姓的眼部疾病发生率比较高。当时交通很不方便,偏远山区的农牧民患上眼疾,经常得不到及时治疗。1995年开始,一批眼科医生组成医疗队下乡巡回问诊,次旦央吉是医疗队的骨干。1997年,次旦央吉跟随医疗队,从拉萨辗转来到青海玉树。刚到诊室,病人已经排起了长龙。有人天没亮就过来,还有人骑了两天马赶来。在玉树的那9天,他们早出晚归,做了750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手术。
  “那几天虽然累,但做了大量手术,帮助这么多人,我们都很高兴。”次旦央吉说。
  从西藏昌都到青海玉树,从林芝到那曲,次旦央吉跑遍了青藏高原,巡诊行程达18万千米,为患者实施各类眼科手术近5000例,被人称为雪域高原的“光明使者”。
  她说:“外婆勉励我学医是对的,看到患者重见光明,我有说不出的快乐。”

“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起来的,老百姓就是亲人”


  1999年,一位多年看不见东西的老太太到次旦央吉的诊室。经检查,老人患有老年性白内障。次旦央吉问她:“怎么不早来看?”老人回答道:“村医说,做手术要白内障成熟后,早去了也没有用。”
  次旦央吉治好了这位老人的眼病,但她认识到:离老百姓最近的是村医,给他们普及医学知识很重要。
  2000年前后,次旦央吉开始投身村医培训工作。当地政府组织起附近十里八乡的村医,她先给村医讲课,再现场教怎么筛查病人,讲解术前术后的医疗常识。在西藏的墨竹工卡县、林周县、浪卡子县、桑日县等地,次旦央吉为近千名村医授过课。
  赤列加措是墨竹工卡县扎雪乡卫生院的村医,她是次旦央吉第一次开培训班时的学员。20多年里,只要次旦央吉来墨竹工卡县,她就热情张罗病人检查,组织老乡排好队,给他们倒水。
  赤列加措用次旦央吉教的筛查办法,组织患有眼病的农牧民到藏医院看病。“有赤列加措在,老乡术后恢复、用药我都很放心。”次旦央吉说。
  一些偏远山村的牧民,靠收音机接触信息。2007年起,次旦央吉在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频道开设讲座,讲解眼科疾病的治疗与防治。后来,讲座还增加了互动环节,接入热线,可以现场解答听众的疑虑。
  “之前老百姓眼睛不舒服,认为没关系,听到我讲解危害后,很多人主动来咨询、看病。”次旦央吉说,“这些年,藏医院的门诊量增加了,老百姓预防眼疾的意识变强了。”
  藏医院眼科中心的年轻医生也纷纷上电台,分享专业眼科知识。看到有年轻医生紧张,次旦央吉鼓励他们:“在电台说话,就像和家人交流一样。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起来的,老百姓就是亲人。”
  (摘自《人民日报》)(责编 满天)
其他文献
“早安,打工人”迅速成为流行语,“打工人”也成为2020年度网络热词。“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劳动或技术劳动的人的统称,也是现在很多上班族的自称。  这让我想起某天遇上邻居闲聊时,她问起我儿子的专业,我说在软件学院读研,她接着说:“以后出来是‘码农’。”说实话,当“码农”一词从邻居口里蹦出来时,我心想:何时高大上的IT人变成“码农”了?给多少钱干多少活VS每天多干一点点  如果“打工人”仅仅是职
1.形象没有能力重要  千万不要以为能力强、人缘佳,外在形象就不再重要。无论你觉得公平与否,在职场游戏中“以貌取人”一直都是不变的“潜规则”。如果你总是邋邋遢遢来上班,讲话又时不时爆个粗口,那么即使不会被炒,也肯定离升职很远。 2.有点儿看不上她  其实你也并不是那么争强好胜,但就是无论如何都看不惯她。从穿衣风格到说话做事,觉得她做的一切都散发着让你讨厌的气息。正是这种近乎病态的心理让你失去了原本
11年前,从中国台湾移民美国的23岁的Charles,是芝加哥西北大学的研究生,背着双肩包晃荡在校园,迷茫的他不知道做什么好。  11年前,家住四川德阳汉旺镇的23岁漂亮的女舞蹈老师廖智,抱着女儿站在窗口,自己和朋友合伙开的舞蹈学校就要开张了,但她也很迷茫,总不归家的丈夫让她怀疑人生就是这样吗?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特大地震,无数家庭破碎,廖智一家也未能幸免。女儿丧生,自己双腿截肢,丈
大江大湖大武汉,长江为带,东湖为心。  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盛,长江、汉水在此交汇,百余湖泊星罗棋布。东湖,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城市中央,熠熠生辉。  武汉东湖,是诠释美丽中国的生态之心。作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东湖有“中国最大城中湖”之誉,101.98公里的绿道,环抱33平方公里的水域。在水利部推出的“助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长江”评比中,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河流(湖泊)”,是唯一入选的城
2.一位年迈的老奶奶仍然每天坚持锻炼,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生命的热情与活力。(摄影/辛荣钰)  3.扶贫干部亲手将乡村难以购买的药品送到农户家中。(摄影/辛荣钰)  4.三位小伙伴在黄昏的县城广场玩小游戏,一位小伙伴离开现场时我按下了相机快门。(摄影/丰知平)  5.奶奶抱著疼不够的孙女,母亲给女儿喂了点吃的,孙女就挣扎着抚摸母亲的脸庞。这幸福的时刻如此打动人心。(摄影/邢仲华)
一天,陪朋友琪去北京办事,我们约在机场见面,她早早订了机票,时间是17时30分。我怕迟机,于是16时就赶到了机场,但一直不见她的身影。给她打了多次电话,没接;发了几条短信,也没回。  约17时05分时,她才姗姗来迟。“抱歉,我的两部手机都调到了静音。”她一脸歉意地说。  这倒没什么,我说:“因为在等待的时候,我一直在读书,所以不会浪费时间。但问题是,不能赶上原有班机,我们只能改签下一班了。”  结
我以前一直以为,她的一生都在扮演被人照顾的角色,被我爸照顾、被我哥照顾、被我照顾。直到她离开,我才发现,她在盡她最大的努力照顾着我们。  妈妈已经走了3年多了。我曾经觉得,如果有一天我做了母亲,应该不会像妈妈那样。  她一直都是一个害羞、胆怯的人,几乎很少出门,有点儿奇怪。在我出生之后,她几乎就不再出门,大概只有在姥姥还在世的时候,她一年会出门两次,带我去姥姥家。  妈妈很不喜欢和人接触,家里来很
案 例  2019年8月31日,虞某带领其船上船员武某、蒋某、潘某、庄某一行5人去本地某饭店吃饭,期间,5人均有饮酒。当日18时50分左右5人吃完饭,武某先驾驶两轮电动车回家,蒋某与虞某、潘某一同坐上出租车,正准备回家时接到武某电话,称其撞了人,叫他们赶紧过去。到达现场以后,虞某、蒋某把躺在地上的受伤人员许某抱进出租车,并立即送往医院抢救。在此期间,交警也到现场处理交通事故。  许某于2019年8
1  有人太逞口舌之快,说话带刺,揭人之短。对方无非讲错一句话,他便揪着小辫子花式甩半天,以此为乐。或者单刀直入评价他人的衣着与妆容,用词令人尴尬,末了再云淡风轻地打补丁:“我这人说话就是直,你不要生气。”  有人在宾客刚坐定的饭桌开始一个人滔滔不绝。曾在非洲做志愿者如何神勇,在新西兰打工旅行如何充实。大家听罢,客气恭维一番,他愈加收敛不住,嗓门愈来愈大,甚至频频打断他人,一定插话把话题引向自己。
在中国式大家庭内,你最需要意识到,不是一个人在困境中。要想获得持续的幸福体验,就要从浮躁的氛围中抽离出来,安静地去观察和了解自己,有能力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来感知世界。困境突围,恰恰提供了最好的机会,来重新审视自己,成长蜕变。  成为妈妈,是一个女人在复杂关系里成长的开始。生儿育女带来喜悦,但每个妈妈的生存现状天壤之别。很多产后抑郁的年轻妈妈,心智没有做好准备,陷入崩溃边缘。  产后抑郁有生理激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