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宁波为例详细介绍了学校与政府、企业共同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方式与途径,剖析了政府、企业和大学所起的作用及其合作机理,对同类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官产学应用型人才服务型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31-01
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地方经济社会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地方高等教育的支撑。官产研的互利合作构建的服务型教育体系,使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让高校走向社会、和社会沟通,主动为地方服务。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的理论背景
(1)服务型教育理论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的办学模式被称为“威斯康星思想”,其在美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高等教育只有通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提升、发展教学科研自身,否则,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只能成为空中楼阁。通过高等教育机构对社会提供服务的努力,使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关注、认可、支持程度不断加深,彼此之间交流、协作、合作加强,从社会中获取优良的教育资源、科研的信息趋向,为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与实惠。
(2)三重螺旋理论三重螺旋模型(Triple Helix)是目前分析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的主流模型。该模型由亨利·埃兹科维茨(Etzkowitz)教授和罗伊特·劳德斯多夫(Leydesdorff)教授于1995年首先提出。他们利用生物学中有关三重螺旋的原理解释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政府和企業之间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并认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透过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以加强三者资源之分享与讯息的充分沟通,优化科技资源运用效率与效能,实现三方共同受益和发展。
1.2 研究的现实背景
(1)国内背景从1999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加大了扩招的步伐,其中地方高校占了很大比例。据统计,地方高校已达到1756所,占高校总数的94%;地方高校学生数1443.9万人,占高校学生总人数的83%。因此,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
(2)宁波市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宁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庞大的科技教育支撑体系,为此,宁波市于2005年8月在国内率先提出构建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战略,并采取了有效措施促进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 通过官产学合作构建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
2.1 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促进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构建
宁波市自2005年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目标以来,采取多项措施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联动发展,逐步构建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为宁波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的要素保障。
(1)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引导重点专业建设根据宁波市的产业发展规划,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的手段计划在2012年建成20个为产业发展服务的重点专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要求各重点专业应与地方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相结合,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执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鼓励教师结合产业要求编著教材 根据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鼓励院校教师结合产业要求编著教材,要求立足于与宁波市主要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范围内,打造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过程有序、方法创新、突出教学内容现代化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教材,更好地为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搭建大型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根据宁波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宁波市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事业组织、在甬院校、社会团体等大力引进一批国(境)内外具有授予国际或国内执业资格证书资质的高端培训机构,为企业在职人员和在校学生“双促进”提供教育培训的平台。
(4)推进高教园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教园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大学的科技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落户,鼓励海外归国人才、国内高层次的科技人员以及在甬院校、师生进驻基地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自主创业,使高教园区成为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为一体的科教城。
2.2 学校与企业的积极参与,促进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发展
(1)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提升学院的发展空间,为服务型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学校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合作交流,可以通过参与宁波市人大的立法工作,编纂宁波市科技进步报告,承担宁波市创新型试点城市课题、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活动等方式为政府做好服务工作。积极与县(市)区开展合作,以柔性挂职为抓手,共同尝试与推动新形势下的官产学合作新模式。
(2)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共建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形式,创造学生进行服务性学习的机会。
(3)大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服务型教育提供指导力量首席主讲教授制度。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负责课程的设计、讲授以及年轻教师的培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专业责任教授制度。学校针对每一个专业,设置一名本专业的责任教授,负责本专业的规划与、发展以及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
(4)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引导教师精心指导高校密切关注产业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科研训练项目,通过服务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通过设置科研基金、计入学分、优先评奖学金等措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同时设置奖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精心指导。
3 结语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宁波认识到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加强三者资源相互分享的同时,优化科技资源,实现三方共同受益和发展。服务型教育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三赢的理念,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条件,弥补自身缺陷和不足。只有通过官产学互利合作,通过参与政府的产业规划、人才专业规划以及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把握了高校的宏观发展方向,使学校紧密结合宁波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打下构建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许为民,林伟连,楼锡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 刘苹,等.基于CDIO模式的产学合作设计-制作实践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255.
关键词:官产学应用型人才服务型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31-01
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地方经济社会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地方高等教育的支撑。官产研的互利合作构建的服务型教育体系,使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让高校走向社会、和社会沟通,主动为地方服务。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的理论背景
(1)服务型教育理论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的办学模式被称为“威斯康星思想”,其在美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高等教育只有通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提升、发展教学科研自身,否则,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只能成为空中楼阁。通过高等教育机构对社会提供服务的努力,使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关注、认可、支持程度不断加深,彼此之间交流、协作、合作加强,从社会中获取优良的教育资源、科研的信息趋向,为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与实惠。
(2)三重螺旋理论三重螺旋模型(Triple Helix)是目前分析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的主流模型。该模型由亨利·埃兹科维茨(Etzkowitz)教授和罗伊特·劳德斯多夫(Leydesdorff)教授于1995年首先提出。他们利用生物学中有关三重螺旋的原理解释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政府和企業之间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并认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透过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以加强三者资源之分享与讯息的充分沟通,优化科技资源运用效率与效能,实现三方共同受益和发展。
1.2 研究的现实背景
(1)国内背景从1999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加大了扩招的步伐,其中地方高校占了很大比例。据统计,地方高校已达到1756所,占高校总数的94%;地方高校学生数1443.9万人,占高校学生总人数的83%。因此,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
(2)宁波市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宁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庞大的科技教育支撑体系,为此,宁波市于2005年8月在国内率先提出构建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战略,并采取了有效措施促进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 通过官产学合作构建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
2.1 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促进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构建
宁波市自2005年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目标以来,采取多项措施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联动发展,逐步构建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为宁波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的要素保障。
(1)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引导重点专业建设根据宁波市的产业发展规划,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的手段计划在2012年建成20个为产业发展服务的重点专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要求各重点专业应与地方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相结合,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执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鼓励教师结合产业要求编著教材 根据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鼓励院校教师结合产业要求编著教材,要求立足于与宁波市主要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范围内,打造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过程有序、方法创新、突出教学内容现代化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教材,更好地为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搭建大型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根据宁波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宁波市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事业组织、在甬院校、社会团体等大力引进一批国(境)内外具有授予国际或国内执业资格证书资质的高端培训机构,为企业在职人员和在校学生“双促进”提供教育培训的平台。
(4)推进高教园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教园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大学的科技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落户,鼓励海外归国人才、国内高层次的科技人员以及在甬院校、师生进驻基地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自主创业,使高教园区成为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为一体的科教城。
2.2 学校与企业的积极参与,促进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发展
(1)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提升学院的发展空间,为服务型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学校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合作交流,可以通过参与宁波市人大的立法工作,编纂宁波市科技进步报告,承担宁波市创新型试点城市课题、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活动等方式为政府做好服务工作。积极与县(市)区开展合作,以柔性挂职为抓手,共同尝试与推动新形势下的官产学合作新模式。
(2)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共建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形式,创造学生进行服务性学习的机会。
(3)大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服务型教育提供指导力量首席主讲教授制度。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负责课程的设计、讲授以及年轻教师的培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专业责任教授制度。学校针对每一个专业,设置一名本专业的责任教授,负责本专业的规划与、发展以及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
(4)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引导教师精心指导高校密切关注产业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科研训练项目,通过服务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通过设置科研基金、计入学分、优先评奖学金等措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同时设置奖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精心指导。
3 结语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宁波认识到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加强三者资源相互分享的同时,优化科技资源,实现三方共同受益和发展。服务型教育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三赢的理念,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条件,弥补自身缺陷和不足。只有通过官产学互利合作,通过参与政府的产业规划、人才专业规划以及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把握了高校的宏观发展方向,使学校紧密结合宁波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打下构建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许为民,林伟连,楼锡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 刘苹,等.基于CDIO模式的产学合作设计-制作实践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