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熟制对小龙虾营养与风味的影响

来源 :食品与机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微波熟制工艺对小龙虾营养成分与风味成分的影响.方法:以鲜活小龙虾为试验对象,分析未经微波加热及210,350 W微波加热5 min后的熟制小龙虾肌肉部分的营养成分与风味成分变化.结果:低功率微波加热并未对小龙虾水分含量造成显著影响,而350 W微波条件下水分损失显著.干基样品中,不同功率微波处理后灰分无显著变化;总糖和粗脂肪含量呈降低趋势;而随着微波功率的提高,粗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微波熟制对小龙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影响;总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的营养价值.随着微波功率的提高,小龙虾中的风味成分含量显著降低,如呈鲜、甜味的游离氨基酸与呈味核苷酸,其味道强度值及味精当量值均有明显损失.结论:微波加热熟制工艺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小龙虾肉质营养有所损失,但可以接受;而对于小龙虾的鲜香风味与滋味有明显降低趋势,且微波功率越大,风味损失越多.
其他文献
以猪背膘为实验对象,研究比较高温加热、反复冻融及紫外照射3种加速脂质氧化方法的效果.通过分析酸价、游离脂肪酸含量及组成、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及脂质氧化产物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结合测定微生物的数量,获得最适宜的脂质氧化加速方法.结果表明:高温加热处理的氧化效果最佳,猪背膘的POV从(0.0083±0.00)g/100?g升至(0.0530±0.00)g/100?g
目的:改进中式酱牛肉生产工艺、产品风味等.方法:对比传统静态腌制,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SPME/GC-MS)分析呼吸式滚揉腌制对酱牛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呼吸式滚揉腌制加工的酱牛肉与传统静态的主要香气成分一致,均是以醛类、烃类、醇类、酯类和酮类为主,其中各类代表物质分别为苯甲醛、茴香烯、桉树醇、乙酸丁香酚酯和2-丁酮.挥发性物质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烃类物质在数量上显著高于其他物质,传统静态腌制加工酱牛肉中含有23种烃类物质,经呼吸式滚揉腌制的酱牛肉烃类物质种类显著低于对
目的:提高小龙虾副产物的产品附加值.方法:以色谱峰个数和峰面积为指标,对平衡时间、氯化钠添加量、萃取时间及萃取温度进行工艺优化,并分析其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结果:使用50/30μm DVB/CAR/PDMS固相微萃取头,在平衡时间0 min、萃取温度75℃、萃取时间50 min、氯化钠添加量30%条件下,小龙虾加工水煮液中可检测出3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醇类5种,醛类12种,烷烃类5种,芳香族化合物5种,杂环化合物5种,酯类2种),总峰面积为5.54×108,综合得分为5.47分,与预测值相比,相对误差为4
目的:提高现有粉丝烘干室热空气利用效率.方法:以κ—ε湍流模型作为模拟分析的理论模型,应用Fluent软件对烘干室进行模拟仿真运算,得到空气在烘干室中的运动特征和流速分布情况.结果:对烘干室结构进行优化后,加入引流管道,较原烘干室在垂直于粉丝烘干板方向的速度可提升120.83%,对引流管道的横截面形状及尺寸进一步优化,200 mm×200 mm横截面的引流管道出口位置的平均速度较第1次优化后可提升19.2%,风速不均匀系数下降8.89%.结论:优化后,烘干室的热空气利用效率提高,各出口处风速均匀性表现得到
目的:优化多工位食品拣取机器人路径.方法:提出了 一种基于改进鸡群优化算法(Improved Chicken Swarm Optimization,ICSO)的食品拣取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案,充分考虑单个工位点机器人最优拣取位置和多工位点之间机器人移动最短距离,构建多工位食品拣取机器人路径规划双层模型.利用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对种群进行聚类分析,重新定义个体编码方式和更新进化机制,并采用ICSO对路径规划双层模型进行求解,从而实现食品分拣和机器人移动最短路径求解.结果:相比于其他路径规划方法,基于改进鸡群优化算法
目的:探究外加静电场对食品冷冻过程中冰晶生长的影响规律.方法:基于相场法中经典的Kobayashi模型,将电场自由能密度引入相场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五点差分格式离散偏微分方程,编程实现了冰晶生长的模拟及可视化.结果:模拟结果和其他模拟结果以及试验结果呈现的冰晶组织特征一致,冰晶形态具有典型的六重对称性;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冰晶的主枝生长速率和成核生长都受到了抑制.结论:在食物的速冻保鲜过程中,外加一定的电场强度,会减少大冰晶的生成,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的品质和风味.
目的:解决小龙虾机械化处理头尾定向难的问题.方法:利用小龙虾头尾形态差异,提出一种小龙虾头尾定向方法,分析小龙虾形态参数以及头尾定向机理,设计并试制小龙虾头尾定向简易试验装置;以定向成功率(头朝下捕获率、尾朝下通过率)为评价指标,探究捕捉网角度、定向槽宽度、网孔大小等参数对小龙虾头尾定向的影响规律.结果:随着捕捉网角度、网孔大小的增加,捕捉率上升,通过率下降;随着定向槽宽度的增加,捕捉率下降,通过率上升;最优参数为捕捉网角度55°、定向槽宽度4 cm、网孔大小12 mm.结论:小龙虾头尾定向装置的设计是可
目的:探索机器视觉与电子鼻融合法在果蔬成熟度检测中的应用能力,实现番茄不同成熟度的检测.方法:基于机器视觉和电子鼻采集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番茄成熟度检测方法.以机器视觉筛选出的6个颜色特征和电子鼻筛选出的10个气味特征为基础,建立番茄成熟度检测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通过试验对融合方法和单一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与单一检测方法相比,多源融合方法提高了番茄成熟度识别、番茄硬度和番茄红素预测的准确性.结论:多源融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果蔬成熟度的检测能力.
为优化肉类消费结构,引导居民选择营养价值高的生鲜猪肉,本文借鉴Keyhole标识、心脏检查标志、较健康选择标志、指引星标签、选择标识、NuVal评分标签的生鲜猪肉营养评价算法,构建富含营养素食物模型对《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2册)》的19种生鲜猪肉开展营养评价发现,这些猪肉的NRF9.3值为-0.19~0.94,可应用阈值、评分、评级三类包装正面(front of package,FOP)标签,即对NRF9.3值>0采用单一符号的FOP标签显示营养价值高的生鲜猪肉;将NRF9.3值转化为1~100评分,
目的: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来实现对面团发酵成熟度的精准判定.方法:利用机器视觉技术采集并处理面包发酵过程的图片,获取图片的量化信息,建立了一种基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面包发酵程度预测模型.将时间、面积、瞬时速度、膨胀率、灰度值能量、灰度值相互关系、灰度值均匀性、灰度值对比度,作为输入神经元,建立相关参数的回归模型.结果:给定特征参数与面包的发酵过程存在相关性,能够有效表征面包的发酵程度;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率达到88.41%.结论:该模型能够实现对面包发酵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