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林匹克运动会横跨三个世纪,历时一百多年,不仅是全世界体育界的盛会,也是全世界摄影器材的大检阅。奥运会的诞生之日,正值玻璃板底片盛行,而胶片底片尚在萌芽时期。它虽然没有经历过达盖尔金属版阶段,也没有经历过湿版火棉胶阶段,但是它却见证了玻璃版的辉煌,见证了胶片从初起、成熟一直到没落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数码摄影的蓬勃生机。从奥运赛场上照相机的发展来看,几乎涵盖了从木质机身相机,到金属机身相机;从旁轴取景相机,到双镜头反光相机,再过渡到单镜头反光胶片相机和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也囊括了摄影发展史上所有赫赫有名的摄影器材品牌和感光材料。由于篇幅所限,下面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分阶段、有重点地介绍在奥运会上流行的典型相机和部分附件。
19世纪末
19世纪末,正是大片幅的木质相机盛行的阶段,但是这种典型的木质毛玻璃取景相机,拿到奥运会赛场上却较难发挥作用。一些聪明的摄影师选择了一些安装了特殊取景装置的木质相机,在最初的奥运会上使用时,也能够相对容易地拍摄到一些精彩的场面。
体积庞大的“运动相机”
法国出产的Kinegraphe木质机身相机由E-Francais公司在1887年生产制作,打开背板,可以装载12cm×15cm的玻璃感光版。由于这种相机取景方便,在奥运会上抓拍到不少精彩的场面,被誉为“运动相机”。这种相机的最大特点是在机身上方和侧面,各有一个反光式取景器,可以拍摄横幅和竖幅的画面。打开棕色的皮质遮板,露出下面的45度反光镜,通过机身前面的取景镜头,可以适时取景、构图,但是这个反光式取景器与现代的单镜头反光取景器不同,它只能取景,不能对焦,好在这台相机是固定焦距的设计,天气好的时候,在常规的距离下就可以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铜质镜头上横切出一道槽,安装了光圈调节转盘,转盘上有不同大小的圆孔,转动调节盘,不同大小的圆孔转到镜头前面,调节光圈的大小。
大容量的美国相机
19世纪末,美国纽约Popular Photograph公司生产的木质Nodark相机,像一台形状狭长的机关枪,堪称是当年奥运会上拍摄张数最多的玻璃感光版相机。
Nodark木质机身相机,镜头焦距13cm,光圈F10。扇形的钢片快门当中有圆孔,由弹簧驱动左右摇摆,控制镜头的开启曝光。这台相机最大的特点是使用6.8×8cm的玻璃板感光片,可以连续拍摄26张照片,这在当时是能够连续拍摄数量最多的相机。摄影师在拍摄前需要在暗室内把机身的背板拆下,抽出装载感光版的片盒,把感光版装进去,然后推入机身。片盒边上的铜质齿轨与转片圆盘上的齿轮咬合,机身下面装有感光版承载盒。拍摄后把插板拔开,曝光后的感光版利用自身的重力掉入承载盒,这时把插板推上,防止没有拍摄的感光版曝光,把已经装进了感光版的承载盒的盒盖翻上盖好,从机身上取下来,然后旋转机身侧面的过片旋钮,旋钮上有计数装置。旋钮通过齿轨装置驱动片盒向前运动,一块未感光的感光片到达拍摄位置,再装上一个新的承载盒,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拍摄了,整个过程只需要数秒钟。
这个时期的曝光表已经大有改进,一种装有从灰色过渡到透明的测光表在奥运会赛场上被摄影师普遍采用。测光表使用了单筒望远镜造型,前面装有灰色渐变玻璃,使用时眼睛贴近测光表后面,对准阳光,一只手固定住测光表的前部,另一只手慢慢转动后部,一直到眼睛可以看清测光表查看里面的十字图案,这时放下测光表,查看筒上的刻度表,就可以知道相应的光圈和速度了。
20世纪20年代
玻璃版照相机采用了木质机身、榫卯拼接技术,而胶片相机则采用金属机身、机械冲压制作工艺。此时机身的结构也开始尝试更加轻便的折叠皮腔式设计,普遍采用了适应胶卷的片仓、压板、卷片钮、计数红窗等。
轻便的柯达折叠相机
美国柯达公司在这个阶段推出的Kodak 1A型折叠皮腔相机,采用早期的横置机身向下翻盖的形式,而后期出产的大部分折叠相机,绝大部分都是竖置机身向下翻盖的形式。由于这个时期的相机都是从全木质机身脱胎而来,因此,不少相机的机身部分还是木质包皮的,但是四角已经比较圆滑,折叠皮腔十分轻巧。后期的折叠相机使用116型胶卷,拍摄6.5×11cm尺寸的照片。镜头内已经安装了钢片结构的镜间快门,特别是镜头旁边的反光式取景器,可以左右翻转,拍摄竖幅和横幅画面。由于卷片方便,可以通过后背上的红窗计数器,观察卷片的位置和拍摄张数。所以这种轻巧的相机在比赛场地使用时,既方便又快捷,很受摄影师的欢迎。
这个时期金属机身已经逐步取代了木质机身相机,它们小巧轻便、性能完善。相机镜头的光学品质也在不断提升,大孔径的镜头已经开始出现,曝光速度也可以相应加快,因此摄影师可以完全摆脱笨重的三脚架,手持相机拍摄了。从这个时代起,奥运会赛场上已经看不到木质机身相机了。
加长后背的徕卡
对于奥运会赛场上的摄影师来说,徕卡还有更方便的机型供他们使用,那就是徕卡推出的250张加长后背相机Leica MP2 E。该相机可以说是专门为体育摄影师开发出来的,它不但把快门速度提高到1/1000秒,而且可以不间断地连续拍摄250张照片。它把10米长的胶片,卷曲收缩到一个加长暗盒里面,如果多储备一些加长暗盒,每更换一次都可以连续拍摄250张照片,这对拍摄体育比赛的摄影师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多次按动快门,而不必担心因为频繁换卷而错过精彩的比赛场面。从这一角度来说,徕卡250张加长版相机的出现,改变了奥运会摄影师的拍摄方式和风格,也为后来的加长后背相机提供了参考模式。后来,尼康和佳能也学习徕卡,推出了加长后背相机,不约而同地定位在拍摄250张、 24×36mm画幅的照片上,徕卡加长版相机成为其他品牌相机遵循的楷模,它在设计理念上的前瞻性和启发性,由此可见一斑。
经典的禄来
我们熟悉的禄来双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成熟的,并且在奥运赛场上崭露头角。
禄来双镜头反光相机的研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由德国公司早期制作的禄来福莱克斯(Rolleiflex)相机,就开始固定了上下两个镜头的长方形机身的造型,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十年不变地延续下来,铸就了禄来双反的辉煌。禄来相机采用了上下两个镜头,两个镜头各司其职。上面的镜头用于取景,镜头后面有反光镜,把镜头上的画面反射到机身顶部的磨砂玻璃上,机顶盖是折叠式设计,翻开后用来遮光,拍摄者可以直接观察磨砂玻璃上的影像,取景构图,然后转动机身右侧的调焦旋钮,通过齿轨传动装置,操纵镜头板前后移动聚焦,直到磨砂玻璃上的成像清晰为止。因为取景镜头下方的拍摄镜头与取景镜头的焦距相同,并且在同一水平线上前后移动对焦,所以取景镜头焦距对准后,拍摄镜头也能准确地对准目标,把影像直接拍摄到镜头后面的胶片上。镜头是著名的蔡司天塞(Carl Zeiss Tesser)品牌,焦距为75mm,最大光圈为F3.8。拍摄镜头的两侧分别为光圈和速度拨杆,速度从1秒到1/300秒,还有T门和B门。相机使用120胶卷,可以拍摄12张6×6mm幅面的照片,这一经典的构图方式,也一直延续下来。
加长后背的禄来相机
有一款禄来福莱克斯加长后背相机,也是十分特别的另类机型,它把机身的底部和后背的体积加大,能够容纳更长的胶卷,最多可以拍摄150张照片,受到了体育摄影记者的极大欢迎。
立拍可得的宝丽来
宝丽来又称为即影即有,它的相纸边缘上附有显影药液,拍摄时影像直接在相纸上曝光,把相纸抽出时,滚筒把袋中的药液挤压到相纸上,数分钟后,相纸上显现出影像,这种宝丽来照片很受人们的欢迎。禄来卡尔把这种即时显影技术应用到它的机身上,生产出一种独特的宝丽来后背和“增高”取景器。使用时,只要把相机的后背拆除,再把宝丽来后背装上去拍摄即可,从而成为奥运会体育摄影记者的出色拍摄工具。在争先恐后的新闻大战中,当别人需要把胶卷带回去冲洗才能见到图片时,使用这种可以加装宝丽来后背的相机,就可以立即拿出发稿用的照片,这种立拍可得的宝丽来照片为奥运会的报道的确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长焦”的禄来相机
1959年,禄来福莱克斯推出了Rolleiflex tele型相机,它保留了禄来福莱克斯相机的全部机构设计,只是加装了长焦距镜头,镜头比普通的双镜头反光相机长出一截,镜头焦距为135mm,最大光圈F4,这样就使得它在双镜头反光相机中鹤立鸡群,成为数量极少的中等焦距镜头的双镜头相机。使用这款相机的奥运摄影记者,能够拍摄到较远距离的比赛场面。
20世纪60年代
尼康的崛起
尼康相机是靠模仿德国135旁轴取景相机起家的,在50年代已经开始逐渐成熟起来。1951年,尼康推出的S型相机,仿照徕卡模式,使用135胶卷,拍摄36张24×36mm画幅的照片,焦距50mm,最大光圈F1.4,幕帘快门速度从1秒到1/500秒。1954年推出的尼康S2,快门速度提高到1/1000秒,增加了自拍装置。1958年又推出了尼康S3相机。1957年,尼康推出的尼康SP相机,代表了尼康旁轴连动测距相机的最高水平,它可以选择多种取景框,便于更换不同焦距镜头时取景构图,其综合性能甚至超过了当年如日中天的徕卡。可惜尼康SP相机的模仿痕迹太强,明显带有徕卡和康泰时的影子,不过,尼康的S系列旁轴连动测距系列相机还只是尼康出场前的序幕,它真正出场亮相的时间是1959年,尼康F型单镜头反光相机横空出世,才开始了尼康单反相机的时代,或者说是单反相机开始“统治”世界的新时代。
单反相机的独特优势
20世纪60年代的奥运会赛场,既是全世界运动员激烈竞赛的场所,也是尼康单反照相机大展拳脚的舞台。与旁轴测距式相机和双镜头反光相机相比,单镜头反光相机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
更换镜头后,旁轴连动测距相机的取景十分不方便,如果使用长焦距镜头,在取景器里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实拍的场景,准确地说,在取景框里看到的景物与实际拍摄出来的照片有很大的差距。对于双镜头反光相机来说,由于采用了上下两个相同焦距的镜头,并且同时前后移动取景对焦,所以取景范围和拍摄出来的照片相同,但是更换镜头极其困难,尤其是大多数双镜头相机还无法更换镜头,因此,与旁轴连动测距式相机和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相比,单镜头反光式取景对焦相机就没有这些缺陷,它的特殊构造,将上述两种相机难以解决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20世纪60年代之前,德国生产的照相机主宰了奥运会赛场,摄影记者手中基本上是徕卡和禄来两个品牌。但是在50年代末,一个日本相机品牌开始崭露头角,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尼康。
单反相机的工作程序
尼康F型单反相机的顶部安装了五棱取景器,景物通过镜头到达镜后的45度反光板,反射到五棱镜上,摄影者从机身后面的取景器里看到真实的影像。由于尼康F相机采用了预选光圈的设计,取景器中一直是明亮的。当摄影记者转动调焦环完成聚焦后,按动快门,反光镜迅速弹起,胶片前面的幕帘快门打开,同时镜头光圈缩小到预先选定的数值,影像通过镜头在胶片上曝光,紧接着幕帘快门关闭、光圈恢复到最大,反光板放下,准备好下一次的拍摄,全部动作一气呵成,精准可靠。
可测光的尼康
最早的尼康相机上采用了外加硒测光表,测光表上面的速度盘可以“扣”在机身的速度调节盘上,硒感光元件测出现场光线的变化,再根据选用的快门,就标出光圈的指数了。1959年推出的尼康F Photomic相机,则在测光系统上做出重大改进。它在机身上方装配了可拆卸式测光取景器,测光表也是“扣”在机身的速度盘上,测光取景器下面有连杆,与镜头光圈环上的叉口结合。测光时硒感光元件测出现场光线,转动快门盘和光圈环,从取景器里可以看到指针的波动,直到指针指向正中位置,就可以得到曝光正确的照片。
自动过卷、加长后背的尼康
尼康F机身下方可以加装专用的电动卷片器,便于拍摄快速运动的体育摄影。还可以加装250张加长胶卷后背,连续拍摄250张照片,从而给在奥运会上运用多台相机多角度拍摄的摄影师提供了方便。尼康还为卷片马达配备了遥控器,用连线与相机连接。拍摄时相机可以摆放在摄影师身边,预先调好焦距,用遥控器控制拍摄,拍摄之后卷片器自动卷片,又可以进行下一张的拍摄。
尼康手动卷片扳把
为了适应奥运会赛场上的激烈竞争,尼康为一些讲求实效的摄影师提供了一种简捷轻便的手动快速卷片装置。尼康的这种扳把式卷片装置,很像前面已经介绍过的徕卡产品。使用时右手在上面按动快门,左手在机身底部扳动扳把,扳把内的机械连动装置带动卷片器卷片,左右手配合,可以加快卷片的速度,比马达卷片器轻巧灵便,又没有更换电池的麻烦,一些务实的摄影师就选择了这种简朴的扳把式卷片器来拍摄奥运会上的体育比赛。
20世纪70年代
尼康公司在尼康F的基础上再接再厉,重拳推出了它的专业型相机F2。F2在F型的基础上做了重大的改进,尤其是把测光系统进一步完善,利用从镜头反射过来的光线进行测光,从而使测光更加准确,即使更换各种镜头,也同样能获得准确的曝光效果。
神奇的尼康F2
准确地说,尼康F2还是一台全机械结构的专业照相机,它的所有传动装置和光圈快门全部是机械的,如同是一只齿轮传动的机械上弦手表,没有任何电子设置。为了适应专业摄影师的需求,尼康生产了一种与F2机身匹配的自动光圈装置和它使用的电池。这套外接自动光圈装置用螺丝旋钮加装在相机镜头的右侧,上面有两个接触点与取景器上的测光系统连接。侧面有金属圈套在镜头的底部。加上这个自动光圈装置,等于给这台相机外接了一个自动光圈设备,硬是把一台没有自动装置的相机,变成了一台速度先决的照相机。使用时,先确定快门速度。当光线发生变化时,测光表测出的数据经过接触点,传送到自动光圈装置的计算系统,这个系统又“通知”外加设备内的驱动马达,马达的齿轮驱动金属圈左右转动,像人的手指握住镜头的光圈环一样,转动调整光圈。这种外加的自动光圈调整装置,设计奇特,十分罕见。拍摄时好像多了一只手,帮助摄影人来转动光圈环,尼康这一独到的设计,为奥运会摄影记者提供了十分便利工具,帮助他们及时捕捉到了许多精彩的比赛瞬间。
世纪70年代
凭借尼康F型单反相机的卓越性能,尼康在此阶段已经稳固地占据了奥运会赛场上第一相机品牌的位置,它靠仿造德国产品起家,也靠战胜德国产品成名。在尼康单反的光辉照耀下,曾经显赫一时的德国相机变得黯然无光,用我们现在球场上常说的一句话——该“下课了”。
加长后背 遥控拍摄
尼康公司也生产了供F2使用的250张加长后背和马达卷片器,可以快速连续地拍摄250张照片,而自动光圈装置可以根据光线的变化启动,转动光圈环开大或者缩小光圈,如此方便的设计,使用者就不必为换胶卷和转换光圈而费心了。于是一些有心的奥运会摄影记者带上多台相机,摆放到赛场上各个固定的拍摄角度,如田径比赛的起跑线两边、跳高比赛的横杆前后、足球比赛的大门周围等地。把相机摆放好后取景对焦,开动马达和自动光圈装置上的电源开关,再在快门上加装遥控器,进行远距离遥控,按动快门,可以同时操纵多台相机拍摄。我们看到,又是尼康的精心设计,使摄影者具有“分身有术”的拍摄本领,同时,也开创了摄影师远离相机、多角度遥控拍摄奥运比赛的新时代。
现场信息记录装置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奥运会拍摄现场,摄影师为了连续工作,常常把拍摄过的胶卷交给助手或者编辑,由他们冲洗和发稿。但是胶卷积累多了,相同的场景,类似的画面,有时很难确认比赛的项目和场景,例如田径比赛的终点撞线照片,就很难判断出哪一张是100米、哪一张是400米或800米比赛?如果能够在现场拍摄时,就把这些资料记录在底片上,就可以减少差错,争取到宝贵的发稿时间。尼康开动脑筋,设计出了一种可以现场记录拍摄资料的专用后背。这种后背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只是为极少数专业摄影记者设计的,当年只生产了1000多个,留存至今的极少,但是它为奥运会比赛上的激烈新闻竞争和适时准确报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尼康F2的DATA型相机加装了可记录现场资料的MF-10、DATA250张加长后背和马达卷片器。从背后看,这个250张的加长后背比一般的后背稍厚。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后面有记录拍摄日期和时间的控制装置,还有手写插板。把控制装置取下,可以在拍摄之前,预先用手拨动日期钮,再用旋钮调整好时间,把日期和时间预先设置好,然后把日期和时间的控制装置分别旋紧,装在后背里。拍摄者还可以在现场拔出后背上的小插片,在上面写字,再插进插缝里。后背中有反光镜,反射出手写的资料信息。拍摄时通过后背里隐藏的小闪光灯,照亮反光镜里的资料,再通过后背压板后面隐藏的小镜头,透过压板上的开孔,投影到底片的边上。摄影记者按动快门的同时,摄影记者的手写资料就能清楚地记录在胶片边上。这款构思绝妙、设计精巧的现场拍摄记录装置,像一种神秘的新型武器,在奥运会的新闻大战中技压群芳,后方文字编辑拿到的照片都加注了准确的拍摄时间和日期,从而大大减少了奥运新闻报道时可能出现失误的几率,也大大提高了奥运摄影报道的时效性。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自动曝光技术的运用
70年代,相机自动测光技术已经逐渐使用,到80年代的时候,相机自动曝光技术得到全面完善,程序快门、光圈先决、快门先决等功能都非常先进,绝大多数情况下,摄影记者只要对准拍摄对象,按下快门,就能得到曝光准确的照片,尤其是快门先决的功能,更利于摄影记者根据运动速度事先决定快门速度,从而大大提高体育摄影的成功率。
自动对焦技术的进步
相机实现了自动调焦,是相机生产史上的一场革命,对于奥运体育摄影的进步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早在1963年,日本佳能就推出了一台自动对焦的样机。1979年,它推出了第一架采用红外线测距的自动聚焦照相机AF35M,由于自动聚焦在袖珍相机上的成功,主要日本相机公司都将他们的研究方向瞄准了单反相机,希望早日实现单反相机的自动对焦。
1985年,美能达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机身一体化的AF单反相机——α7000,引起市场强烈反响。1987年,佳能推出了自动对焦的EOS650相机,将AF驱动马达安装在镜头中,一下子成为当时自动对焦最快的相机。
1988年可谓单反自动相机的鼎盛时期,几乎主要的日本相机厂家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并且生产出一系列AF镜头,自动对焦功能也从早期的中心对焦,逐渐发展成眼控对焦,只要摄影师眼睛看到哪里,焦点就锁定在那里。体育摄影记者得益匪浅,奥运赛场上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自动对焦相机。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体育摄影器材进步的步伐,让我们很难再十年一贯制地划分,尼康依然是20世纪80年代体育赛场中的霸主,奥运会赛场上几乎都是尼康相机的身影。然而,从此阶段的自动曝光、自动对焦、自动过卷技术研制的竞赛中,我们可以看到佳能相机的逐渐称雄历程,90年代前期,我们便看到越来越多的佳能相机身影,在技术发展方面总显得迟缓一步的尼康终于抵挡不住佳能的猛烈攻势,逐渐处于体育摄影的劣势地位。
终占上风的佳能
经过多年的努力,佳能终于靠自动对焦等技术在体育摄影界中战胜尼康,让越来越多的记者更换“武器”。佳能在宣传策略方面的攻势更是强劲,试用、赠送、举办讲座等一系列活动,让佳能的用户迅速地在全世界剧增。1996年,尼康推出先进的F5相机,将自动对焦、自动过卷、自动曝光等各种最先进功能集于一身,成为当时最出色的相机。可是为时已晚,人们清楚地看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赛场上的大多数摄影记者都已成为佳能的用户。
1988年对于尼康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头,推出第四代专业单反相机F4,先进的自动对焦和丰富的功能,让人们看到了自动对焦的成熟和可靠,奥运赛场上尼康F4成为许多人拍摄的利器。
长焦镜头的运用
体育摄影中运用长焦镜头的历史并不长,70年代,国内外体育记者用的镜头焦距都很短,当时许多体育记者都用双镜头禄来福莱克斯相机拍摄,记者们常常在运动场中近距离拍摄比赛项目。
随着体育报道的摄影记者越来越多,对记者的限制也越来越大,许多比赛项目都严格限制摄影记者靠近。因而,没有长焦镜头,几乎无法拍到理想的体育比赛画面。
尼康和佳能都在长焦镜头的研制方面倾注了许多心血,不断研制出长焦距镜头。尼康和佳能在20世纪70年代中晚期就研制出较长焦距的变焦镜头,80年代,他们更在大光圈长焦定焦镜头的研制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以佳能为例,1987年佳能推出了第一批EF镜头,其中就有300mm1∶2.8L的镜头。1988年至1989年期间,佳能在L头上下了大工夫,陆续推出了200mm1∶1.8和600mm1∶4的定焦镜头,在体育摄影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以后又推出300 mm1∶4L,400 mm1∶2.8L,400 mm1∶5.6L,500 mm1∶4.5L镜头,1997年,佳能开始将IS防抖技术应用到长焦L头上,陆续将主要长焦镜头都升级到IS版本,现在,自动对焦、防抖的大光圈长焦镜头已经成为奥运体育摄影记者的必备工具。几乎一谈到奥运摄影,人们马上联想到摄影记者席上“大炮”云集的壮观场面。
20世纪90年代至今
数码相机的兴起
数码技术的发展是摄影领域的一场革命,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柯达公司和不少日本相机公司都已经开始了数码相机的研制,1990年,柯达公司推出了DCS100电子相机,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以尼康F3机型为蓝本的数码相机,它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成为业内的标准,同时还能兼容大多数尼康镜头,让摄影人看到了数码摄影的曙光。可是直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之时,数码相机的魅力还没有施展出来,柯达胶卷还是奥运会上的主要摄影耗材,“无限量”地提供给各国体育摄影记者免费使用。
数码相机的发展
20世纪的最后几年,数码相机的发展极其迅猛,佳能、柯达、美能达、尼康、奥林巴斯、索尼等20多个厂家都在数码相机研制方面投入巨大的力量。到1999年,许多品牌的数码相机已达到200多万像素的水平。尼康、佳能更是加紧其专业数码相机的研制速度,以争夺在体育摄影领域中的霸主地位。
世纪90年代至今
截至20世纪90年代,体育摄影中最重要的自动对焦、自动曝光、自动过卷等几大问题都已得到了圆满地解决。体育摄影器材似乎已不需要再向前发展。然而,数码相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体育摄影又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使奥运摄影报道之战越发紧张激烈。尤其是佳能、尼康两家,更是以奥运体育摄影为契机,竭力把自己的产品形象提到最高。
数码相机在奥运会上的使用
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大部分为通讯社和报纸工作的记者已使用数码相机,虽然此时数码相机的像素还不高,但是数码相机的快捷性让体育摄影记者不能不优先使用它们。如尼康D1和佳能D2000,当然,一部分为杂志供稿的记者还是较多地使用胶片相机,可以拍到高质量的图像。
2004年的奥运会上 ,百分之九十多的记者都使用上数码相机,如佳能1 D MARK Ⅱ等,相机质量已经非常出色,只有极少数的记者依旧使用胶片相机。
2007年11月,尼康推出旗舰产品D3相机。2007年2月,佳能推出1010万有效像素的佳能EOS-1D Mark Ⅲ,2007年8月又推出2110万像素的EOS-1Ds Mark Ⅲ旗舰相机,可以看出两大相机企业竞争的态势。可以肯定,2008年奥运会上将完全是数码相机的天下。
数码相机的独特优势
数码相机使用存储卡,摄影记者可以不计工本地拍摄,能够得到更多精彩的瞬间。只要摄影记者想拍,尽可以按下快门。相机的回放功能,又能保证摄影记者不会出现曝光等技术失误,极大地减少了出现问题的几率。数码相机的连拍速度非常快,以佳能EOS-1D Mark Ⅲ为例,每秒钟可以连拍10张图片,同时,相机的先进跟踪对焦功能,确保运动员跑到哪里,焦点就跟到哪里。如此先进的数码相机,使当今的体育摄影记者个个都成为捕捉瞬间的高手。另外,数码相机的感光度大大提高,以尼康D3为例,可以使用ISO 6400拍摄,也能得到画质不错的照片,足以用作新闻报道的图片。更令人兴奋的是,数码照片通过专用的网络线路和无线网络传输等手段,记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比赛的图片传回总部,一场比赛可能还没有结束,全世界人都已经看到了奥运比赛的精彩瞬间。
编后记
通过作者的系统总结,我们看到一百多年来世界体育摄影相机和其他设备的发展脉络,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体育对摄影事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虽然我们今天已无法考证哪张照片是那一款相机拍摄的,但是我们可以相信运用于奥运会摄影的相机一定位于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器材之列,一定是当时相机器材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作!
作者吴钢先生是一位摄影器材研究方面的专家,多年来在法国查阅了大量的摄影史料,拍摄了大量的相机实物。本刊特别邀请吴钢先生撰写了《奥运摄影器材的演变》独家专栏文章,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奉献给广大读者,希望大家喜欢。
19世纪末
19世纪末,正是大片幅的木质相机盛行的阶段,但是这种典型的木质毛玻璃取景相机,拿到奥运会赛场上却较难发挥作用。一些聪明的摄影师选择了一些安装了特殊取景装置的木质相机,在最初的奥运会上使用时,也能够相对容易地拍摄到一些精彩的场面。
体积庞大的“运动相机”
法国出产的Kinegraphe木质机身相机由E-Francais公司在1887年生产制作,打开背板,可以装载12cm×15cm的玻璃感光版。由于这种相机取景方便,在奥运会上抓拍到不少精彩的场面,被誉为“运动相机”。这种相机的最大特点是在机身上方和侧面,各有一个反光式取景器,可以拍摄横幅和竖幅的画面。打开棕色的皮质遮板,露出下面的45度反光镜,通过机身前面的取景镜头,可以适时取景、构图,但是这个反光式取景器与现代的单镜头反光取景器不同,它只能取景,不能对焦,好在这台相机是固定焦距的设计,天气好的时候,在常规的距离下就可以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铜质镜头上横切出一道槽,安装了光圈调节转盘,转盘上有不同大小的圆孔,转动调节盘,不同大小的圆孔转到镜头前面,调节光圈的大小。

大容量的美国相机
19世纪末,美国纽约Popular Photograph公司生产的木质Nodark相机,像一台形状狭长的机关枪,堪称是当年奥运会上拍摄张数最多的玻璃感光版相机。
Nodark木质机身相机,镜头焦距13cm,光圈F10。扇形的钢片快门当中有圆孔,由弹簧驱动左右摇摆,控制镜头的开启曝光。这台相机最大的特点是使用6.8×8cm的玻璃板感光片,可以连续拍摄26张照片,这在当时是能够连续拍摄数量最多的相机。摄影师在拍摄前需要在暗室内把机身的背板拆下,抽出装载感光版的片盒,把感光版装进去,然后推入机身。片盒边上的铜质齿轨与转片圆盘上的齿轮咬合,机身下面装有感光版承载盒。拍摄后把插板拔开,曝光后的感光版利用自身的重力掉入承载盒,这时把插板推上,防止没有拍摄的感光版曝光,把已经装进了感光版的承载盒的盒盖翻上盖好,从机身上取下来,然后旋转机身侧面的过片旋钮,旋钮上有计数装置。旋钮通过齿轨装置驱动片盒向前运动,一块未感光的感光片到达拍摄位置,再装上一个新的承载盒,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拍摄了,整个过程只需要数秒钟。
这个时期的曝光表已经大有改进,一种装有从灰色过渡到透明的测光表在奥运会赛场上被摄影师普遍采用。测光表使用了单筒望远镜造型,前面装有灰色渐变玻璃,使用时眼睛贴近测光表后面,对准阳光,一只手固定住测光表的前部,另一只手慢慢转动后部,一直到眼睛可以看清测光表查看里面的十字图案,这时放下测光表,查看筒上的刻度表,就可以知道相应的光圈和速度了。
20世纪20年代
玻璃版照相机采用了木质机身、榫卯拼接技术,而胶片相机则采用金属机身、机械冲压制作工艺。此时机身的结构也开始尝试更加轻便的折叠皮腔式设计,普遍采用了适应胶卷的片仓、压板、卷片钮、计数红窗等。
轻便的柯达折叠相机
美国柯达公司在这个阶段推出的Kodak 1A型折叠皮腔相机,采用早期的横置机身向下翻盖的形式,而后期出产的大部分折叠相机,绝大部分都是竖置机身向下翻盖的形式。由于这个时期的相机都是从全木质机身脱胎而来,因此,不少相机的机身部分还是木质包皮的,但是四角已经比较圆滑,折叠皮腔十分轻巧。后期的折叠相机使用116型胶卷,拍摄6.5×11cm尺寸的照片。镜头内已经安装了钢片结构的镜间快门,特别是镜头旁边的反光式取景器,可以左右翻转,拍摄竖幅和横幅画面。由于卷片方便,可以通过后背上的红窗计数器,观察卷片的位置和拍摄张数。所以这种轻巧的相机在比赛场地使用时,既方便又快捷,很受摄影师的欢迎。

这个时期金属机身已经逐步取代了木质机身相机,它们小巧轻便、性能完善。相机镜头的光学品质也在不断提升,大孔径的镜头已经开始出现,曝光速度也可以相应加快,因此摄影师可以完全摆脱笨重的三脚架,手持相机拍摄了。从这个时代起,奥运会赛场上已经看不到木质机身相机了。
加长后背的徕卡
对于奥运会赛场上的摄影师来说,徕卡还有更方便的机型供他们使用,那就是徕卡推出的250张加长后背相机Leica MP2 E。该相机可以说是专门为体育摄影师开发出来的,它不但把快门速度提高到1/1000秒,而且可以不间断地连续拍摄250张照片。它把10米长的胶片,卷曲收缩到一个加长暗盒里面,如果多储备一些加长暗盒,每更换一次都可以连续拍摄250张照片,这对拍摄体育比赛的摄影师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多次按动快门,而不必担心因为频繁换卷而错过精彩的比赛场面。从这一角度来说,徕卡250张加长版相机的出现,改变了奥运会摄影师的拍摄方式和风格,也为后来的加长后背相机提供了参考模式。后来,尼康和佳能也学习徕卡,推出了加长后背相机,不约而同地定位在拍摄250张、 24×36mm画幅的照片上,徕卡加长版相机成为其他品牌相机遵循的楷模,它在设计理念上的前瞻性和启发性,由此可见一斑。
经典的禄来
我们熟悉的禄来双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成熟的,并且在奥运赛场上崭露头角。
禄来双镜头反光相机的研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由德国公司早期制作的禄来福莱克斯(Rolleiflex)相机,就开始固定了上下两个镜头的长方形机身的造型,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十年不变地延续下来,铸就了禄来双反的辉煌。禄来相机采用了上下两个镜头,两个镜头各司其职。上面的镜头用于取景,镜头后面有反光镜,把镜头上的画面反射到机身顶部的磨砂玻璃上,机顶盖是折叠式设计,翻开后用来遮光,拍摄者可以直接观察磨砂玻璃上的影像,取景构图,然后转动机身右侧的调焦旋钮,通过齿轨传动装置,操纵镜头板前后移动聚焦,直到磨砂玻璃上的成像清晰为止。因为取景镜头下方的拍摄镜头与取景镜头的焦距相同,并且在同一水平线上前后移动对焦,所以取景镜头焦距对准后,拍摄镜头也能准确地对准目标,把影像直接拍摄到镜头后面的胶片上。镜头是著名的蔡司天塞(Carl Zeiss Tesser)品牌,焦距为75mm,最大光圈为F3.8。拍摄镜头的两侧分别为光圈和速度拨杆,速度从1秒到1/300秒,还有T门和B门。相机使用120胶卷,可以拍摄12张6×6mm幅面的照片,这一经典的构图方式,也一直延续下来。

加长后背的禄来相机
有一款禄来福莱克斯加长后背相机,也是十分特别的另类机型,它把机身的底部和后背的体积加大,能够容纳更长的胶卷,最多可以拍摄150张照片,受到了体育摄影记者的极大欢迎。
立拍可得的宝丽来
宝丽来又称为即影即有,它的相纸边缘上附有显影药液,拍摄时影像直接在相纸上曝光,把相纸抽出时,滚筒把袋中的药液挤压到相纸上,数分钟后,相纸上显现出影像,这种宝丽来照片很受人们的欢迎。禄来卡尔把这种即时显影技术应用到它的机身上,生产出一种独特的宝丽来后背和“增高”取景器。使用时,只要把相机的后背拆除,再把宝丽来后背装上去拍摄即可,从而成为奥运会体育摄影记者的出色拍摄工具。在争先恐后的新闻大战中,当别人需要把胶卷带回去冲洗才能见到图片时,使用这种可以加装宝丽来后背的相机,就可以立即拿出发稿用的照片,这种立拍可得的宝丽来照片为奥运会的报道的确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长焦”的禄来相机
1959年,禄来福莱克斯推出了Rolleiflex tele型相机,它保留了禄来福莱克斯相机的全部机构设计,只是加装了长焦距镜头,镜头比普通的双镜头反光相机长出一截,镜头焦距为135mm,最大光圈F4,这样就使得它在双镜头反光相机中鹤立鸡群,成为数量极少的中等焦距镜头的双镜头相机。使用这款相机的奥运摄影记者,能够拍摄到较远距离的比赛场面。
20世纪60年代
尼康的崛起
尼康相机是靠模仿德国135旁轴取景相机起家的,在50年代已经开始逐渐成熟起来。1951年,尼康推出的S型相机,仿照徕卡模式,使用135胶卷,拍摄36张24×36mm画幅的照片,焦距50mm,最大光圈F1.4,幕帘快门速度从1秒到1/500秒。1954年推出的尼康S2,快门速度提高到1/1000秒,增加了自拍装置。1958年又推出了尼康S3相机。1957年,尼康推出的尼康SP相机,代表了尼康旁轴连动测距相机的最高水平,它可以选择多种取景框,便于更换不同焦距镜头时取景构图,其综合性能甚至超过了当年如日中天的徕卡。可惜尼康SP相机的模仿痕迹太强,明显带有徕卡和康泰时的影子,不过,尼康的S系列旁轴连动测距系列相机还只是尼康出场前的序幕,它真正出场亮相的时间是1959年,尼康F型单镜头反光相机横空出世,才开始了尼康单反相机的时代,或者说是单反相机开始“统治”世界的新时代。
单反相机的独特优势
20世纪60年代的奥运会赛场,既是全世界运动员激烈竞赛的场所,也是尼康单反照相机大展拳脚的舞台。与旁轴测距式相机和双镜头反光相机相比,单镜头反光相机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

更换镜头后,旁轴连动测距相机的取景十分不方便,如果使用长焦距镜头,在取景器里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实拍的场景,准确地说,在取景框里看到的景物与实际拍摄出来的照片有很大的差距。对于双镜头反光相机来说,由于采用了上下两个相同焦距的镜头,并且同时前后移动取景对焦,所以取景范围和拍摄出来的照片相同,但是更换镜头极其困难,尤其是大多数双镜头相机还无法更换镜头,因此,与旁轴连动测距式相机和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相比,单镜头反光式取景对焦相机就没有这些缺陷,它的特殊构造,将上述两种相机难以解决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20世纪60年代之前,德国生产的照相机主宰了奥运会赛场,摄影记者手中基本上是徕卡和禄来两个品牌。但是在50年代末,一个日本相机品牌开始崭露头角,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尼康。
单反相机的工作程序
尼康F型单反相机的顶部安装了五棱取景器,景物通过镜头到达镜后的45度反光板,反射到五棱镜上,摄影者从机身后面的取景器里看到真实的影像。由于尼康F相机采用了预选光圈的设计,取景器中一直是明亮的。当摄影记者转动调焦环完成聚焦后,按动快门,反光镜迅速弹起,胶片前面的幕帘快门打开,同时镜头光圈缩小到预先选定的数值,影像通过镜头在胶片上曝光,紧接着幕帘快门关闭、光圈恢复到最大,反光板放下,准备好下一次的拍摄,全部动作一气呵成,精准可靠。
可测光的尼康
最早的尼康相机上采用了外加硒测光表,测光表上面的速度盘可以“扣”在机身的速度调节盘上,硒感光元件测出现场光线的变化,再根据选用的快门,就标出光圈的指数了。1959年推出的尼康F Photomic相机,则在测光系统上做出重大改进。它在机身上方装配了可拆卸式测光取景器,测光表也是“扣”在机身的速度盘上,测光取景器下面有连杆,与镜头光圈环上的叉口结合。测光时硒感光元件测出现场光线,转动快门盘和光圈环,从取景器里可以看到指针的波动,直到指针指向正中位置,就可以得到曝光正确的照片。
自动过卷、加长后背的尼康
尼康F机身下方可以加装专用的电动卷片器,便于拍摄快速运动的体育摄影。还可以加装250张加长胶卷后背,连续拍摄250张照片,从而给在奥运会上运用多台相机多角度拍摄的摄影师提供了方便。尼康还为卷片马达配备了遥控器,用连线与相机连接。拍摄时相机可以摆放在摄影师身边,预先调好焦距,用遥控器控制拍摄,拍摄之后卷片器自动卷片,又可以进行下一张的拍摄。
尼康手动卷片扳把
为了适应奥运会赛场上的激烈竞争,尼康为一些讲求实效的摄影师提供了一种简捷轻便的手动快速卷片装置。尼康的这种扳把式卷片装置,很像前面已经介绍过的徕卡产品。使用时右手在上面按动快门,左手在机身底部扳动扳把,扳把内的机械连动装置带动卷片器卷片,左右手配合,可以加快卷片的速度,比马达卷片器轻巧灵便,又没有更换电池的麻烦,一些务实的摄影师就选择了这种简朴的扳把式卷片器来拍摄奥运会上的体育比赛。
20世纪70年代
尼康公司在尼康F的基础上再接再厉,重拳推出了它的专业型相机F2。F2在F型的基础上做了重大的改进,尤其是把测光系统进一步完善,利用从镜头反射过来的光线进行测光,从而使测光更加准确,即使更换各种镜头,也同样能获得准确的曝光效果。
神奇的尼康F2
准确地说,尼康F2还是一台全机械结构的专业照相机,它的所有传动装置和光圈快门全部是机械的,如同是一只齿轮传动的机械上弦手表,没有任何电子设置。为了适应专业摄影师的需求,尼康生产了一种与F2机身匹配的自动光圈装置和它使用的电池。这套外接自动光圈装置用螺丝旋钮加装在相机镜头的右侧,上面有两个接触点与取景器上的测光系统连接。侧面有金属圈套在镜头的底部。加上这个自动光圈装置,等于给这台相机外接了一个自动光圈设备,硬是把一台没有自动装置的相机,变成了一台速度先决的照相机。使用时,先确定快门速度。当光线发生变化时,测光表测出的数据经过接触点,传送到自动光圈装置的计算系统,这个系统又“通知”外加设备内的驱动马达,马达的齿轮驱动金属圈左右转动,像人的手指握住镜头的光圈环一样,转动调整光圈。这种外加的自动光圈调整装置,设计奇特,十分罕见。拍摄时好像多了一只手,帮助摄影人来转动光圈环,尼康这一独到的设计,为奥运会摄影记者提供了十分便利工具,帮助他们及时捕捉到了许多精彩的比赛瞬间。
世纪70年代
凭借尼康F型单反相机的卓越性能,尼康在此阶段已经稳固地占据了奥运会赛场上第一相机品牌的位置,它靠仿造德国产品起家,也靠战胜德国产品成名。在尼康单反的光辉照耀下,曾经显赫一时的德国相机变得黯然无光,用我们现在球场上常说的一句话——该“下课了”。
加长后背 遥控拍摄
尼康公司也生产了供F2使用的250张加长后背和马达卷片器,可以快速连续地拍摄250张照片,而自动光圈装置可以根据光线的变化启动,转动光圈环开大或者缩小光圈,如此方便的设计,使用者就不必为换胶卷和转换光圈而费心了。于是一些有心的奥运会摄影记者带上多台相机,摆放到赛场上各个固定的拍摄角度,如田径比赛的起跑线两边、跳高比赛的横杆前后、足球比赛的大门周围等地。把相机摆放好后取景对焦,开动马达和自动光圈装置上的电源开关,再在快门上加装遥控器,进行远距离遥控,按动快门,可以同时操纵多台相机拍摄。我们看到,又是尼康的精心设计,使摄影者具有“分身有术”的拍摄本领,同时,也开创了摄影师远离相机、多角度遥控拍摄奥运比赛的新时代。

现场信息记录装置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奥运会拍摄现场,摄影师为了连续工作,常常把拍摄过的胶卷交给助手或者编辑,由他们冲洗和发稿。但是胶卷积累多了,相同的场景,类似的画面,有时很难确认比赛的项目和场景,例如田径比赛的终点撞线照片,就很难判断出哪一张是100米、哪一张是400米或800米比赛?如果能够在现场拍摄时,就把这些资料记录在底片上,就可以减少差错,争取到宝贵的发稿时间。尼康开动脑筋,设计出了一种可以现场记录拍摄资料的专用后背。这种后背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只是为极少数专业摄影记者设计的,当年只生产了1000多个,留存至今的极少,但是它为奥运会比赛上的激烈新闻竞争和适时准确报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尼康F2的DATA型相机加装了可记录现场资料的MF-10、DATA250张加长后背和马达卷片器。从背后看,这个250张的加长后背比一般的后背稍厚。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后面有记录拍摄日期和时间的控制装置,还有手写插板。把控制装置取下,可以在拍摄之前,预先用手拨动日期钮,再用旋钮调整好时间,把日期和时间预先设置好,然后把日期和时间的控制装置分别旋紧,装在后背里。拍摄者还可以在现场拔出后背上的小插片,在上面写字,再插进插缝里。后背中有反光镜,反射出手写的资料信息。拍摄时通过后背里隐藏的小闪光灯,照亮反光镜里的资料,再通过后背压板后面隐藏的小镜头,透过压板上的开孔,投影到底片的边上。摄影记者按动快门的同时,摄影记者的手写资料就能清楚地记录在胶片边上。这款构思绝妙、设计精巧的现场拍摄记录装置,像一种神秘的新型武器,在奥运会的新闻大战中技压群芳,后方文字编辑拿到的照片都加注了准确的拍摄时间和日期,从而大大减少了奥运新闻报道时可能出现失误的几率,也大大提高了奥运摄影报道的时效性。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自动曝光技术的运用
70年代,相机自动测光技术已经逐渐使用,到80年代的时候,相机自动曝光技术得到全面完善,程序快门、光圈先决、快门先决等功能都非常先进,绝大多数情况下,摄影记者只要对准拍摄对象,按下快门,就能得到曝光准确的照片,尤其是快门先决的功能,更利于摄影记者根据运动速度事先决定快门速度,从而大大提高体育摄影的成功率。
自动对焦技术的进步
相机实现了自动调焦,是相机生产史上的一场革命,对于奥运体育摄影的进步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早在1963年,日本佳能就推出了一台自动对焦的样机。1979年,它推出了第一架采用红外线测距的自动聚焦照相机AF35M,由于自动聚焦在袖珍相机上的成功,主要日本相机公司都将他们的研究方向瞄准了单反相机,希望早日实现单反相机的自动对焦。
1985年,美能达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机身一体化的AF单反相机——α7000,引起市场强烈反响。1987年,佳能推出了自动对焦的EOS650相机,将AF驱动马达安装在镜头中,一下子成为当时自动对焦最快的相机。
1988年可谓单反自动相机的鼎盛时期,几乎主要的日本相机厂家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并且生产出一系列AF镜头,自动对焦功能也从早期的中心对焦,逐渐发展成眼控对焦,只要摄影师眼睛看到哪里,焦点就锁定在那里。体育摄影记者得益匪浅,奥运赛场上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自动对焦相机。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体育摄影器材进步的步伐,让我们很难再十年一贯制地划分,尼康依然是20世纪80年代体育赛场中的霸主,奥运会赛场上几乎都是尼康相机的身影。然而,从此阶段的自动曝光、自动对焦、自动过卷技术研制的竞赛中,我们可以看到佳能相机的逐渐称雄历程,90年代前期,我们便看到越来越多的佳能相机身影,在技术发展方面总显得迟缓一步的尼康终于抵挡不住佳能的猛烈攻势,逐渐处于体育摄影的劣势地位。
终占上风的佳能
经过多年的努力,佳能终于靠自动对焦等技术在体育摄影界中战胜尼康,让越来越多的记者更换“武器”。佳能在宣传策略方面的攻势更是强劲,试用、赠送、举办讲座等一系列活动,让佳能的用户迅速地在全世界剧增。1996年,尼康推出先进的F5相机,将自动对焦、自动过卷、自动曝光等各种最先进功能集于一身,成为当时最出色的相机。可是为时已晚,人们清楚地看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赛场上的大多数摄影记者都已成为佳能的用户。
1988年对于尼康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头,推出第四代专业单反相机F4,先进的自动对焦和丰富的功能,让人们看到了自动对焦的成熟和可靠,奥运赛场上尼康F4成为许多人拍摄的利器。
长焦镜头的运用
体育摄影中运用长焦镜头的历史并不长,70年代,国内外体育记者用的镜头焦距都很短,当时许多体育记者都用双镜头禄来福莱克斯相机拍摄,记者们常常在运动场中近距离拍摄比赛项目。
随着体育报道的摄影记者越来越多,对记者的限制也越来越大,许多比赛项目都严格限制摄影记者靠近。因而,没有长焦镜头,几乎无法拍到理想的体育比赛画面。
尼康和佳能都在长焦镜头的研制方面倾注了许多心血,不断研制出长焦距镜头。尼康和佳能在20世纪70年代中晚期就研制出较长焦距的变焦镜头,80年代,他们更在大光圈长焦定焦镜头的研制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以佳能为例,1987年佳能推出了第一批EF镜头,其中就有300mm1∶2.8L的镜头。1988年至1989年期间,佳能在L头上下了大工夫,陆续推出了200mm1∶1.8和600mm1∶4的定焦镜头,在体育摄影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以后又推出300 mm1∶4L,400 mm1∶2.8L,400 mm1∶5.6L,500 mm1∶4.5L镜头,1997年,佳能开始将IS防抖技术应用到长焦L头上,陆续将主要长焦镜头都升级到IS版本,现在,自动对焦、防抖的大光圈长焦镜头已经成为奥运体育摄影记者的必备工具。几乎一谈到奥运摄影,人们马上联想到摄影记者席上“大炮”云集的壮观场面。
20世纪90年代至今
数码相机的兴起
数码技术的发展是摄影领域的一场革命,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柯达公司和不少日本相机公司都已经开始了数码相机的研制,1990年,柯达公司推出了DCS100电子相机,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以尼康F3机型为蓝本的数码相机,它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成为业内的标准,同时还能兼容大多数尼康镜头,让摄影人看到了数码摄影的曙光。可是直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之时,数码相机的魅力还没有施展出来,柯达胶卷还是奥运会上的主要摄影耗材,“无限量”地提供给各国体育摄影记者免费使用。

数码相机的发展
20世纪的最后几年,数码相机的发展极其迅猛,佳能、柯达、美能达、尼康、奥林巴斯、索尼等20多个厂家都在数码相机研制方面投入巨大的力量。到1999年,许多品牌的数码相机已达到200多万像素的水平。尼康、佳能更是加紧其专业数码相机的研制速度,以争夺在体育摄影领域中的霸主地位。
世纪90年代至今
截至20世纪90年代,体育摄影中最重要的自动对焦、自动曝光、自动过卷等几大问题都已得到了圆满地解决。体育摄影器材似乎已不需要再向前发展。然而,数码相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体育摄影又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使奥运摄影报道之战越发紧张激烈。尤其是佳能、尼康两家,更是以奥运体育摄影为契机,竭力把自己的产品形象提到最高。
数码相机在奥运会上的使用
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大部分为通讯社和报纸工作的记者已使用数码相机,虽然此时数码相机的像素还不高,但是数码相机的快捷性让体育摄影记者不能不优先使用它们。如尼康D1和佳能D2000,当然,一部分为杂志供稿的记者还是较多地使用胶片相机,可以拍到高质量的图像。
2004年的奥运会上 ,百分之九十多的记者都使用上数码相机,如佳能1 D MARK Ⅱ等,相机质量已经非常出色,只有极少数的记者依旧使用胶片相机。
2007年11月,尼康推出旗舰产品D3相机。2007年2月,佳能推出1010万有效像素的佳能EOS-1D Mark Ⅲ,2007年8月又推出2110万像素的EOS-1Ds Mark Ⅲ旗舰相机,可以看出两大相机企业竞争的态势。可以肯定,2008年奥运会上将完全是数码相机的天下。
数码相机的独特优势
数码相机使用存储卡,摄影记者可以不计工本地拍摄,能够得到更多精彩的瞬间。只要摄影记者想拍,尽可以按下快门。相机的回放功能,又能保证摄影记者不会出现曝光等技术失误,极大地减少了出现问题的几率。数码相机的连拍速度非常快,以佳能EOS-1D Mark Ⅲ为例,每秒钟可以连拍10张图片,同时,相机的先进跟踪对焦功能,确保运动员跑到哪里,焦点就跟到哪里。如此先进的数码相机,使当今的体育摄影记者个个都成为捕捉瞬间的高手。另外,数码相机的感光度大大提高,以尼康D3为例,可以使用ISO 6400拍摄,也能得到画质不错的照片,足以用作新闻报道的图片。更令人兴奋的是,数码照片通过专用的网络线路和无线网络传输等手段,记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比赛的图片传回总部,一场比赛可能还没有结束,全世界人都已经看到了奥运比赛的精彩瞬间。
编后记
通过作者的系统总结,我们看到一百多年来世界体育摄影相机和其他设备的发展脉络,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体育对摄影事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虽然我们今天已无法考证哪张照片是那一款相机拍摄的,但是我们可以相信运用于奥运会摄影的相机一定位于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器材之列,一定是当时相机器材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作!
作者吴钢先生是一位摄影器材研究方面的专家,多年来在法国查阅了大量的摄影史料,拍摄了大量的相机实物。本刊特别邀请吴钢先生撰写了《奥运摄影器材的演变》独家专栏文章,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奉献给广大读者,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