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No.1》(以下简称《报告》)新书发布会暨“转型中国与青年流动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报告》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廉思负责的课题组撰写,将1980年以后出生、不在原籍工作居住的年轻人称为“城市新移民”,包括了“蚁族”、“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白领”。有研究表明,“白领”群体已成为城市移民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彬,安徽人,从北京一所大学的MBA(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现在已经成为一家滑雪场的总经理。一星期中,他有5天在公司,1天见客户,剩下1天在家里筹划工作。
★小叶,重庆人,2007年从湖北某高校本科毕业,去过广州实习。也徘徊过上海的媒体和北京的互联网公司,最终因为更喜欢北京这座城市而留了下来。
★赵舟,广西人,2012年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一家央企的公关部门,每天的工作就是写稿子、改稿子。
户口的诱惑
白领是一个舶来词,指的是不从事体力劳动的阶层。经过上大学和找工作两次选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了大城市中。与他们聊天时,会先说到工作、然后是房子,再说说男女朋友(他们大部分未婚),最后问道“会把这里当家吗”,他们通常会稍稍沉默下,然后给出不同答案。
许彬、小叶、赵舟三个年轻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城市中的白领。三人的收入都不错,而与收入相对应的是工作压力。
许彬住在南二环,工作地点在顺义,每天上下班要开车4个小时以上。他手下管理着50多个员工,即使人在家中放假,脑子里想的也是如何优化公司结构,工作占据了他“大概70%的精力”。
除了迫在眉睫的工作压力,如影随形的户口问题,可能更让白领们产生莫名的焦虑,因为这还关系着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社会福利。所以,户口俨然成了招聘方的金字招牌。
2011年北京20多万名应届毕业生中,外地生源的留京名额仅为6000个,比上一年锐减三分之二,本科生留京几无可能。大部分人一旦错过应届留京,就不再有机会。
赵舟是这三个年轻人里唯一拿到户口的。他毕业时曾有机会去广州工作,那里薪酬更高而且离家近,因为北京户口的诱惑才留了下来。
小叶申请了工作居住证,他比较乐观:“工作居住证的作用,除了孩子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其他都和户口相同。高考这种事情,谁知道20年后会怎样,我相信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我一点也不担心。”
房子同样也是压力
对这些城市新移民来说,有一个安身之处是最基本最朴素的愿望,但在“长居不易”的大城市,大部分年轻人在高房价前坐立难安。
许彬刚刚在北京北五环买了房子,这里的房价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4万元。尽管在同龄人当中,许彬的收入并不算低,但扣除每个月2.5万元的房贷还款,还是显得捉襟见肘。许彬说:“首付是父母凑的,压力还是非常大,估计几年内都要借债度日。”
赵舟和小叶都没有买房。赵舟说:“我定居北京的意愿有六成吧,觉得自己没有在北京扎根,一个具体的表现和原因,就是没房子,觉得自己是漂着的。”小叶说:“其实我对买房不是很有热情,但是爸妈很着急,而且他们认为有了房子才有妹子(女朋友)。如果在买房过程中非常不愉快,我会考虑换个城市。”
换个城市、出国,这是青年白领屡屡提及的词语。《报告》调查显示,未来打算留在当地的白领占40.9%,认为自己已是当地人的仅有10.7%。
房子不仅是身体的住处,还关乎心理的归属感。一个IT界的青年白领在组织的座谈上说:“住房是锚,住房在哪儿,生活工作的一切就都定在哪里。”
课题负责人廉思说,很多青年感到“住房资源”正逐渐代替“职业”,成为社会分化的重要因素,因为房子像病毒一样蔓延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子女升学、身体健康等各方面,一旦在“住房资源”上处于弱势,就走上了恶性循环的贫困之路。
对城市也有家的感觉
课题组在研究青年白领群体时,特别关注他们与城市的融入度。的确,白领对自己奉献了青春的城市是很有感情的。
许彬在北京多年,每次出差回来都有回家的感觉。“所有朋友以及现在的生活圈子都在北京。每次去外地,都会有意无意地和北京比一比。”许彬说,“但也不能说完全融入北京,因为回到安徽的家,那种乡情又特别舒服,这在北京体会不到。”
赵舟在北京生活了7个年头,对在哪里可以吃到什么、玩到什么,可能比老家还要熟悉。不久前在重庆出差,赵舟在公交电视上看到北京地铁规划的新闻:“当时就觉得这在说我家,因为这是我每天的生活。平常不觉得,一旦离开北京才发现很眷恋。现在过年回家,会时不时看看北京台在播什么,以前我可从来不看。”
《报告》发现,与农民工相比,白领的朋友和同事圈中,本地人的比例都更高,“这意味着他们与城市的融入度更高”。不过,如果看绝对数量,他们还是更多与和自己一样的“外地人”在一起。
“白领的人际圈多为同事和朋友,而目前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中,从事白领工作的年轻人以流动人口为主体。这种看似低融入度的社会交往,并不妨碍白领的城市认同,因为他们关注的是城市文化、发展机会与发展潜力等理性因素。”廉思说,“但这种‘高城市认同、低市民交往’的特点有较大隐患,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过度分野,双方少了人情味的沟通,多了火药味的竞争,无法编织共同的社会网络。”
生活是—种态度
和年轻的白领们聊天,问他们“快乐吗”,他们的眼神通常是明亮的。
许彬当年辞职去念MBA,就是为了圆自己的创业梦和高管梦。毕业时原本可以去薪酬更好的公司,但为了理想,许彬接手了这个从开业起就连年亏损的滑雪场。现在滑雪场在他手上已经盈亏平衡。虽然工作忙碌,但他已经开始做下半年的阅读计划,他对历史颇感兴趣。
小叶刚来北京的时候,每到周末,他就在租的房子里做饭,还时不时请在北京实习的学弟学妹们到家中做客,一起玩“桌游”。“工资虽然不多,日子也是快乐的。”小叶说,“生活还是看个人态度。每天我都能看到笑脸、哭脸、没表情的脸,这些不同的脸一定不是北京带给他们的压力不同,而是他们的心态不同。住在这样的城市里,要活得快乐,靠的不仅仅是付出和收获,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的‘修行’。”
赵舟为了省钱和方便,在学校里租了房子,他笑称最近最快乐的事就是吃了一顿海底捞。赵舟说: “我对生活很满足,但是不满意。满意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人没有理想就是僵尸了吧!”他的日常生活很简单,节约下来的钱,他有两个规划,一是买房,二是出国读书,物质和精神,一个都不能少。
(摘自《中国青年报》)
★许彬,安徽人,从北京一所大学的MBA(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现在已经成为一家滑雪场的总经理。一星期中,他有5天在公司,1天见客户,剩下1天在家里筹划工作。
★小叶,重庆人,2007年从湖北某高校本科毕业,去过广州实习。也徘徊过上海的媒体和北京的互联网公司,最终因为更喜欢北京这座城市而留了下来。
★赵舟,广西人,2012年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一家央企的公关部门,每天的工作就是写稿子、改稿子。
户口的诱惑
白领是一个舶来词,指的是不从事体力劳动的阶层。经过上大学和找工作两次选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了大城市中。与他们聊天时,会先说到工作、然后是房子,再说说男女朋友(他们大部分未婚),最后问道“会把这里当家吗”,他们通常会稍稍沉默下,然后给出不同答案。
许彬、小叶、赵舟三个年轻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城市中的白领。三人的收入都不错,而与收入相对应的是工作压力。
许彬住在南二环,工作地点在顺义,每天上下班要开车4个小时以上。他手下管理着50多个员工,即使人在家中放假,脑子里想的也是如何优化公司结构,工作占据了他“大概70%的精力”。
除了迫在眉睫的工作压力,如影随形的户口问题,可能更让白领们产生莫名的焦虑,因为这还关系着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社会福利。所以,户口俨然成了招聘方的金字招牌。
2011年北京20多万名应届毕业生中,外地生源的留京名额仅为6000个,比上一年锐减三分之二,本科生留京几无可能。大部分人一旦错过应届留京,就不再有机会。
赵舟是这三个年轻人里唯一拿到户口的。他毕业时曾有机会去广州工作,那里薪酬更高而且离家近,因为北京户口的诱惑才留了下来。
小叶申请了工作居住证,他比较乐观:“工作居住证的作用,除了孩子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其他都和户口相同。高考这种事情,谁知道20年后会怎样,我相信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我一点也不担心。”
房子同样也是压力
对这些城市新移民来说,有一个安身之处是最基本最朴素的愿望,但在“长居不易”的大城市,大部分年轻人在高房价前坐立难安。
许彬刚刚在北京北五环买了房子,这里的房价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4万元。尽管在同龄人当中,许彬的收入并不算低,但扣除每个月2.5万元的房贷还款,还是显得捉襟见肘。许彬说:“首付是父母凑的,压力还是非常大,估计几年内都要借债度日。”
赵舟和小叶都没有买房。赵舟说:“我定居北京的意愿有六成吧,觉得自己没有在北京扎根,一个具体的表现和原因,就是没房子,觉得自己是漂着的。”小叶说:“其实我对买房不是很有热情,但是爸妈很着急,而且他们认为有了房子才有妹子(女朋友)。如果在买房过程中非常不愉快,我会考虑换个城市。”
换个城市、出国,这是青年白领屡屡提及的词语。《报告》调查显示,未来打算留在当地的白领占40.9%,认为自己已是当地人的仅有10.7%。
房子不仅是身体的住处,还关乎心理的归属感。一个IT界的青年白领在组织的座谈上说:“住房是锚,住房在哪儿,生活工作的一切就都定在哪里。”
课题负责人廉思说,很多青年感到“住房资源”正逐渐代替“职业”,成为社会分化的重要因素,因为房子像病毒一样蔓延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子女升学、身体健康等各方面,一旦在“住房资源”上处于弱势,就走上了恶性循环的贫困之路。
对城市也有家的感觉
课题组在研究青年白领群体时,特别关注他们与城市的融入度。的确,白领对自己奉献了青春的城市是很有感情的。
许彬在北京多年,每次出差回来都有回家的感觉。“所有朋友以及现在的生活圈子都在北京。每次去外地,都会有意无意地和北京比一比。”许彬说,“但也不能说完全融入北京,因为回到安徽的家,那种乡情又特别舒服,这在北京体会不到。”
赵舟在北京生活了7个年头,对在哪里可以吃到什么、玩到什么,可能比老家还要熟悉。不久前在重庆出差,赵舟在公交电视上看到北京地铁规划的新闻:“当时就觉得这在说我家,因为这是我每天的生活。平常不觉得,一旦离开北京才发现很眷恋。现在过年回家,会时不时看看北京台在播什么,以前我可从来不看。”
《报告》发现,与农民工相比,白领的朋友和同事圈中,本地人的比例都更高,“这意味着他们与城市的融入度更高”。不过,如果看绝对数量,他们还是更多与和自己一样的“外地人”在一起。
“白领的人际圈多为同事和朋友,而目前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中,从事白领工作的年轻人以流动人口为主体。这种看似低融入度的社会交往,并不妨碍白领的城市认同,因为他们关注的是城市文化、发展机会与发展潜力等理性因素。”廉思说,“但这种‘高城市认同、低市民交往’的特点有较大隐患,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过度分野,双方少了人情味的沟通,多了火药味的竞争,无法编织共同的社会网络。”
生活是—种态度
和年轻的白领们聊天,问他们“快乐吗”,他们的眼神通常是明亮的。
许彬当年辞职去念MBA,就是为了圆自己的创业梦和高管梦。毕业时原本可以去薪酬更好的公司,但为了理想,许彬接手了这个从开业起就连年亏损的滑雪场。现在滑雪场在他手上已经盈亏平衡。虽然工作忙碌,但他已经开始做下半年的阅读计划,他对历史颇感兴趣。
小叶刚来北京的时候,每到周末,他就在租的房子里做饭,还时不时请在北京实习的学弟学妹们到家中做客,一起玩“桌游”。“工资虽然不多,日子也是快乐的。”小叶说,“生活还是看个人态度。每天我都能看到笑脸、哭脸、没表情的脸,这些不同的脸一定不是北京带给他们的压力不同,而是他们的心态不同。住在这样的城市里,要活得快乐,靠的不仅仅是付出和收获,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的‘修行’。”
赵舟为了省钱和方便,在学校里租了房子,他笑称最近最快乐的事就是吃了一顿海底捞。赵舟说: “我对生活很满足,但是不满意。满意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人没有理想就是僵尸了吧!”他的日常生活很简单,节约下来的钱,他有两个规划,一是买房,二是出国读书,物质和精神,一个都不能少。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