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需求的寒食节日符号创新路径探析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um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寒食節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其他传统节日同样面临着影响力日渐衰微的问题。本文梳理寒食节的起源和现状,在认识民族与个体的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将寒食节日文化符号归类为物品类、仪式类和角色类三种类型,探讨寒食节日文化符号创新路径。将物品转化为商品、仪式转化为活动并对角色进行故事化和视觉化演绎,结合当下物质精神生活形态的创新可促进形成寒食文化新风尚。
  关 键 词: 文化需求;寒食节;传统文化;创新路径
  寒食节日文化是经历史传承和积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念、精神追求和行为方式,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包括寒食文化在内的传统节日文化受到工业文化、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面临着形式老旧、观念淡薄和影响力式微的问题。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探讨基于文化需求的寒食节创意设计的路径,主要是基于三个层面的文化需求:民族文化传承的需求;民族和个体的文化认同需求;个体的文化消费需求。满足以上文化需求是寒食节创新设计的目的,也是设计过程中始终需要坚持的原则。
  一、寒食节的起源与现状
  寒食节,又名冷节、禁烟节、百五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也是除端午节外的另一纪念历史人物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在每年冬至后的第105日,清明节前一至两天。关于寒食节的起源认可度较高的说法是“改火说”。每年春季把现有的火种全部熄灭,称“禁火”,然后重新钻取燃起新火,称“请新火”,作为每年生产生活的一个新开端,称“改火”。从苏轼的“一别都门三改火”、苏辙的“昨日一百五,老穉俱食寒”和伍唐珪的“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等诗句中,可悉知改火的习俗是曾遍布南北的,并且是一年中重要的计时节点。关于寒食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子推说”,这种说法为寒食节增加了更厚重的人文内涵。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曾“割股奉君”,救活了落难的重耳。当重耳结束流亡成为晋文公时,介子推选择隐居介休绵山,侍奉母亲。晋文公寻介子推心切,为使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反而导致母子二人遇难。为纪念介子推,在他的死难之日不生火、吃冷食,称“寒食”。唐人卢象的《寒食》诗中的“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描写了寒食纪念介子推的地域分布广泛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在故事的发生地山西,寒食节日民俗活动尤其丰富和隆重,包括寒食、祭扫、蒸子推燕、戴寒拍拍、插柳等。
  在历史演进中,寒食节节俗和另一接近清明的传统节日上巳节节俗一起,逐渐融入清明节气,在唐代时基本形成了扫墓祭祖、踏青游乐的礼俗文化。寒食清明时节,一方面以庄重感恩的心情追思先人,一方面沐浴在春光中放松身心、感受希望,体现了中华民族“贵生”的生命观。如今,“寒食·清明”文化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西介休绵山被评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将寒食节固定在清明节前一天,从2008年起每年举办“清明(寒食)文化节”。然而,寒食文化在民间日渐衰微也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普遍面临礼俗从简、节味不浓的现状,另一方面寒食文化融入清明节气也淡化了寒食节的地位和影响。
  二、文化需求的动态变化
  引言中提出的文化需求的三个层面,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中有不同的表现。历史上在全球化未发生之时,在综合国力强、物质丰裕的年代,对外来文化有较高的包容度,各类文化消费需求旺盛;在综合国力弱的年代,民族文化认同和传承的需求强烈,然而个体文化认同和文化消费的需求因艰苦的物质条件而受到压抑,对精神文化的总体需求较弱。当今中国经历了工业化和现代社会转型,深度参与到全球化中,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的薄弱逐渐凸显。同时受外来文化冲击,民族文化认同和传承的需求强烈,个体依附于民族的身份认同需求再度显现。文化消费中对民族传统文化有所偏重,一方面是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使然,另一方面也在更高层面上构建和保持“想象的共同体”。在此内外因作用下,上述需求对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出了共同的要求。
  传统文化的创新应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1]因此,在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需求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的基础上,需重新梳理寒食文化符号,对其进行适宜于时代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选择、重构和再设计,更新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以活态传承方式实现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改良继承。
  三、寒食文化符号梳理与寒食节创新路径
  因地域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寒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了多样的节日礼俗。单饮食一类,在山西境内晋北食炒棋,晋南食凉面、凉糕、凉粉,其中晋中一带蒸制的子推燕更具有礼仪价值和欣赏价值。将难以数计的寒食节日文化元素按符号类别整理,可分为三类:(1)物品类,包括因地因时制宜的冷食和子推燕(图1)、面塑、寒拍拍(图2)等礼俗用品;(2)仪式类,包括祭祖扫墓、制作冷食、踏青郊游等;(3)角色类,主要是寒食节纪念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和故事中的晋文公重耳。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承由具体的人完成。梳理出了寒食文化符号类别,可以为这些符号做出符合当代人文化消费需求的转变,找到节日文化创新的路径。
  对于物品类符号,可将物品转化为商品,开发节日食品、节日用品和节日礼品。寒食节传统的花馍类、糕团类、粥粉类冷食,大多是主食或点心,不能完全满足一日膳食的营养要求。在这些食品基础上,搭配蔬菜、水果、豆制品、卤味、茶饮等开发时令节日套餐,既具有节日仪式感,又符合健康饮食需求。寒食有插柳、戴柳的习俗,在花店、便利店、水果店、菜场等零售场所售卖柳条,可解决在城市中难以取得材料的问题。也可通过对柳条的适度包装,宣传其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并增加经济收益。寒食节时别在孩童胸前、背后或帽子上的驱凶纳吉的寒拍拍,也是宜进行装饰品设计的节日用品。大众希望看到富有文化内涵和设计创意的文化消费产品。[2]节日食品和节日用品经包装,可作为富有文化内涵的节日礼品赠送,让传统文化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得到传播。
  对于仪式类符号,可将仪式转化为活动,开发节日体育、民俗和旅游项目。传统的祭扫仪式和踏青郊游往往是同时进行,但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使人与故土相分离,清明寒食回乡祭祖受到时间、距离的条件限制。同时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祭扫、线上祭扫逐渐普及。在此现状下,可突出寒食清明节日仪式中的民俗工艺和体育活动的部分,将蒸子推燕、花馍等开发为手作体验项目,在青少年中推广传统的球戏娱乐项目。在仪式转变为活动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和健康生活追求。
  在寒食节日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将角色进行故事化和视觉化演绎,可助力寒食节承载的厚重文化以易接受的方式传播。介子推的故事中有不符合现代社会观念的部分当予以淡化,如“割股奉君”的部分就不宜进行强调;介子推心系国家、淡泊名利、孝敬母亲,晋文公忍辱负重、爱才好士、知恩图报,这些部分应予重点表现。设计角色的视觉形象并将故事进行视觉化呈现,将这些文本和视觉元素运用于商品设计和活动开发中,将形成立体、多元、人民喜闻乐见的寒食节日新风尚。
  四、结语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的强大,在文化强国过程中,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能量对于启发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大有裨益。就寒食节日文化而言,其中包含的忠孝仁义的美德和贵生乐生的精神,对当今中国和世界亦有积极价值。传统节日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寄寓乡思、消解乡愁的容器,帮助人们丰富文化生活、促进文化消费、形成文化品格。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需注意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结合的创新,目的是满足文化需求,核心是实现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 2017273)。
  项目名称:“设计学视角下的寒食文化传承研究”。
  参考文献:
  [1]萧放.文化复兴与传统节日的回归[J].中国德育,2017(2):27-31.
  [2]李洋.基于文化消费的传统节日文创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19(14):264-266,278.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智能技术持续发展的时代,学习钢琴的人越来越多,钢琴教育事业和钢琴制造业都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钢琴亦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因而其教学方法非常可能同现代高科技智能技术相结合。现基于这一情况,提出几个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的创新要点,包括目标要点、技术要点、过程要点与应用要点几个方面,希望据此达到互联网和传统钢琴教学完美融合的效果,让学生取得更大的发展。  关 键 词: 数码钢琴;集体
摘 要: 教育事业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教育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对于幼儿的教育也越发重视起来,希望幼儿的教育生活丰富多彩。现如今国家颁布了新型教学制度,对幼儿学习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要求幼儿结合自己现有知识,探索未知领域,促使幼儿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将班级绘本剧引入其中,幼儿在参与中全面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班级绘本剧有效开展的
摘 要: 在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下,智慧型课堂使用互联网手段充分挖掘学生智慧,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化、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有效巩固音乐核心素养本位的音乐课堂。然而,笔者在教育见习中发现,基于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课堂存在着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据此,笔者提出了核心素养本位下小学智慧型音乐课堂的升级建议,即重视“视听联觉”培养、渗透课外生活轨迹、增强探究性趣味
摘 要: 就现今的建筑设计发展情况来看,立体构成所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纽扣的造型、大到火箭制造及艺术馆的设计等,这都是立体构成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而立体构成主要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创造产生的一种新的形态。本文主要是从建筑设计的视角出发,并以此为基础,针对立体构成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陈述和说明。  关 键 词: 立
摘 要: 近些年,我国文化部与旅游局共同发布了有关文化与旅游有效融合发展的意见,开始提出文旅融合这个概念。文化与旅游的相互结合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红色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本篇文章先依据文化融合环境下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进行阐述,然后对文旅融合环境下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展开分析,最后对文创产品的设计做准确定位,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关 键 词: 文旅融合;红色文创产品;
摘 要: 关注民俗文化,研发原创衍生品在整个旅游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对于发展天水旅游的文化产业起着重要的提升功能,从而保证天水民俗文化旅游朝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而现代数码插画在研发原创衍生品中又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论文依次阐释了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旅游及现代数码插画艺术的相关理论,提出天水旅游民俗文化原创衍生品的研发对策,认为应该从以下的几点展开:准确地定位民俗文化的主题
摘 要: 为了满足养老社区的建筑要求,需要对其空间进行优化,可以在人文关怀等层面,对其进行分析,从多角度出发,实现对养老社区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更好地改善养老社区的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对当前养老社区的现代化建设,从而为养老人员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  关 键 词: 养老社区空间;优化设计;探究  如今,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越来越严重,养老社区空间是保证老龄
摘 要:指向核心素养培养、以主题意义探究为主的单元整体读写教学活动中的评价应该在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指导下,遵循整体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多元性的原则开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和评价时,应该以单元主题意义为引领,整体分析单元语篇,确定主题意义探究的主线,设计整合的写作输出任务,以单元主体写作任务为导向,进行阅读教学和评价,通过语言知识运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对单元主题意义的建构。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