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弗吉尼亚·伍尔芙
1941年那个春风柔软的一天,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她英国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
读罢《墙上的斑点》,顿时有种触摸生命的恍惚之感,我并不知道有没有人与我感同身受。书中那位女妇人,在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她也不愿起身去看。是的,她不在乎,她只愿坐在原地去感知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
那个斑点似乎是挂过画像的钉子,于是她想到原房主的品味,她渐渐回忆起与老太太和年轻人分手的情境。然而她有开始思考:“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我只要列举少数几件我们一生中遗失的物件就够了。”
是啊,生命是神秘的,是带有偶然性的。我爱弗吉尼亚·伍尔芙,爱她追求真理,追求生命意义的执着勇气。为了努力与她靠近,去感知她的感知,我反复看了许多遍妮可基德曼主演的《时时刻刻》(The hours)。她在电影中扮演晚年生活在英国乡村饱受束缚的伍尔芙。似乎只有在电影中我才真的能够离她更近,去理解那疯狂咆哮般的镇静。哪怕在她沉入乌斯河之前给丈夫留下的信中她也曾这样说道: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and to know what it for what it is.
And last,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to put it away.”
自始至终,她都在追寻着生命的回应。在她结束生命之前,她曾无比怀念伦敦,她厌倦身边的人带给她的禁锢,包括她深爱也深爱着她的丈夫。在她看来,这些人不过就是在以一种极其正当的理由过度保护着她。她甚至逃到火车站,面对丈夫的慌张与深爱,她却咆哮道:“I’m dying in this town!”并不是我对她过度宽容,我的确能彻彻底底地理解她的每一个举动,每一种选择。
正如她在《墙上的斑点》里表现出来的期望:“窗外树枝轻柔地敲打着玻璃……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得有阻碍。我希望深深地、更深地沉下去,离开表面,离开表面上的生硬的个别事实。让我稳住自己,抓住第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
她善于捕捉人类的生命之流,她热爱描写人类生命细密的感触和延绵的意识。小说没有任何外部事件与人物的描写,而是尽情铺陈了人物在墙上的斑点触发下的感触和意识。在这个特殊的时空里,各种印象前来攀附,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从积攒的意识深处往外飘忽、绵延。那原始意识的一个个碎片,朦胧恍惚的幻象,稍纵即逝的浮想,防腐蚀颤栗或酸楚或忧伤的鳞片,漂浮在生命的水面,闪闪发光。
英国诗人布莱克曾在诗歌开篇写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把永恒纳进刹那,那么刹那也就可以通向永恒,窥见无限,对外部世界产生顿悟。时间在《墙上的斑点》这部小说中浓缩,空间依心理活动而无限延伸。伍尔芙于我是值得敬畏的,她让我看到了心灵世界有多辽阔,让我感知了思绪的无限性,哪怕只是一瞬间,我也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那些细碎繁杂的思绪如藤蔓嫩枝般无线延伸而又充满张力。这不再是单纯的写作技巧,而是一种锱铢必较的生活态度,伍尔芙的内心容下了万物生灵。一切事物都因为细腻的感受与触摸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存在,它们延续,本身就是伟大的。伍尔芙也是伟大的,她不是高呼女权主义至上的咆哮者,却是脚踏实地地关注身边的生灵。在电影里,她甚至躺在树下去抚摸一只已经死去的小鸟,那眼神不知是惋惜还是纪念,还是迷惘。
“那个斑点又似乎是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造成的。”墙上的是残留的花瓣也好,还是蜗牛也好,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意象在伍尔芙的心中曾真真实实地存在,曾经从浮想、感知、意绪杂乱的藤蔓枝叶中铺陈生命的精彩,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些就足够了。
致尊敬的弗吉尼亚·伍尔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莫过如此。
——弗吉尼亚·伍尔芙
1941年那个春风柔软的一天,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她英国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
读罢《墙上的斑点》,顿时有种触摸生命的恍惚之感,我并不知道有没有人与我感同身受。书中那位女妇人,在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她也不愿起身去看。是的,她不在乎,她只愿坐在原地去感知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
那个斑点似乎是挂过画像的钉子,于是她想到原房主的品味,她渐渐回忆起与老太太和年轻人分手的情境。然而她有开始思考:“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我只要列举少数几件我们一生中遗失的物件就够了。”
是啊,生命是神秘的,是带有偶然性的。我爱弗吉尼亚·伍尔芙,爱她追求真理,追求生命意义的执着勇气。为了努力与她靠近,去感知她的感知,我反复看了许多遍妮可基德曼主演的《时时刻刻》(The hours)。她在电影中扮演晚年生活在英国乡村饱受束缚的伍尔芙。似乎只有在电影中我才真的能够离她更近,去理解那疯狂咆哮般的镇静。哪怕在她沉入乌斯河之前给丈夫留下的信中她也曾这样说道: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and to know what it for what it is.
And last,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to put it away.”
自始至终,她都在追寻着生命的回应。在她结束生命之前,她曾无比怀念伦敦,她厌倦身边的人带给她的禁锢,包括她深爱也深爱着她的丈夫。在她看来,这些人不过就是在以一种极其正当的理由过度保护着她。她甚至逃到火车站,面对丈夫的慌张与深爱,她却咆哮道:“I’m dying in this town!”并不是我对她过度宽容,我的确能彻彻底底地理解她的每一个举动,每一种选择。
正如她在《墙上的斑点》里表现出来的期望:“窗外树枝轻柔地敲打着玻璃……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得有阻碍。我希望深深地、更深地沉下去,离开表面,离开表面上的生硬的个别事实。让我稳住自己,抓住第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
她善于捕捉人类的生命之流,她热爱描写人类生命细密的感触和延绵的意识。小说没有任何外部事件与人物的描写,而是尽情铺陈了人物在墙上的斑点触发下的感触和意识。在这个特殊的时空里,各种印象前来攀附,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从积攒的意识深处往外飘忽、绵延。那原始意识的一个个碎片,朦胧恍惚的幻象,稍纵即逝的浮想,防腐蚀颤栗或酸楚或忧伤的鳞片,漂浮在生命的水面,闪闪发光。
英国诗人布莱克曾在诗歌开篇写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把永恒纳进刹那,那么刹那也就可以通向永恒,窥见无限,对外部世界产生顿悟。时间在《墙上的斑点》这部小说中浓缩,空间依心理活动而无限延伸。伍尔芙于我是值得敬畏的,她让我看到了心灵世界有多辽阔,让我感知了思绪的无限性,哪怕只是一瞬间,我也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那些细碎繁杂的思绪如藤蔓嫩枝般无线延伸而又充满张力。这不再是单纯的写作技巧,而是一种锱铢必较的生活态度,伍尔芙的内心容下了万物生灵。一切事物都因为细腻的感受与触摸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存在,它们延续,本身就是伟大的。伍尔芙也是伟大的,她不是高呼女权主义至上的咆哮者,却是脚踏实地地关注身边的生灵。在电影里,她甚至躺在树下去抚摸一只已经死去的小鸟,那眼神不知是惋惜还是纪念,还是迷惘。
“那个斑点又似乎是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造成的。”墙上的是残留的花瓣也好,还是蜗牛也好,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意象在伍尔芙的心中曾真真实实地存在,曾经从浮想、感知、意绪杂乱的藤蔓枝叶中铺陈生命的精彩,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些就足够了。
致尊敬的弗吉尼亚·伍尔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莫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