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中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及其对教学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了几种教学中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差异解决方法
[作者简介]傅华勤(1975- ),女,浙江绍兴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胡巧玲(1981- ),女,江西九江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7-0108-02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中规定:“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这就意味着高职新生在入校前或多或少具备了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存在参差不齐状况,这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后继教学提出了考验。
一、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现状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学生均来自全省各地甚至全国各地,受地区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发展较快的地区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实际发展需要,对中小学生进行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少学生学前也参加过有关计算机的培训班,这些学生在中学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以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比较滞后,计算机教学设备不齐全,较少开设甚至不开设计算机课程,因而学生计算机知识比较贫乏;再者还有部分升入高职的学生此前在职高和中专的教育中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上情况造成学生入校后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也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学生知识水平差异对计算机教学的消极影响
计算机是一种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势必影响计算机基础教学乃至今后的专业教学。而计算机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起点比较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容易接受,可对于已经学过的学生,他们难免对计算机基础课产生轻视甚至厌学心理,以至于一些学生在上计算机操作课时玩游戏、看电影等,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而这些不利因素,又不能通过单纯的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学起点来解决,这就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效果不大的根源。学生水平的差异给计算机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1)教学难以定位。即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方法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学生在学习时也难以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目标。(2)师生难以合拍。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活动,可是学生在操作与领悟上的差距势必影响教学活动的速度与成效,造成“教”与“学”之间难以协调。(3)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高低兼顾、左右涉及,以至于目标分散,教学进度受到制约,总体效率不高。(4)易失学习兴趣。“吃不饱”与“吃不了”状况的长期存在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危机,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
三、进行有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
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这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对于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自身的专业学习是首要任务,而计算机只是作为一门常用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条件、学生特点、社会需求等因素,注重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从专业特点出发进行有效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利用学生对网络的热情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只上网不学习”转变为“为学习要上网”的良好学习风气。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虽然有些不利于学习的内容,如游戏等,但大多数知识比书本上的丰富精彩。因此,教师不能只担心网络的消极面,在教学中一味地制止学生上网,而是可以将网络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现给学生,带领他们享受网络上的知识大餐。前美国总统克林顿1996年在国情咨文中指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执行,使美国成为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克林顿的这一举动旨在为美国教育界抢占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制高点做准备。芬兰政府1995年拟定信息社会发展战略,把“全体公民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列为五大方针之一,旨在“使每一芬兰国民掌握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1996年,新加坡推出全国教育信息计划,拟投资20亿美元使每间教室联通Internet,做到每两位学生一台微机,每位教师一台笔记本电脑。1998年初,法国教育部提出“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计划,目标是使法国的所有学校(包括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全部实现计算机化。以上事例充分说明网络现在和我们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生活还是娱乐都离不开网络,将教学活动,尤其是计算机教学同网络孤立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为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教师需要随着时代的更新而转换角色: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计算机课程一般带有实际操作课,实际操作课最能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潜能,发展特长。故而在教学时,除了考虑办公自动化教学外,还应兼顾网络应用、常用软件的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一,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学要求、教学实例等应贴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贴近学生学习和今后工作实际,这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首要原则;第二,教学内容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实际、与专业联系紧密,即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第三,教学的内容应有一定的前瞻性,跟上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及时剔除陈旧的内容,增加一些新的应用价值高的知识原理。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新知识、新技术出现的速度远远快于一般学科,因此计算机课程知识更新的速度应快于其他学科。
(三)教学设施的改革
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经融入各专业学科教学中,形成一种新型的“CAI系统+讲稿+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习者实现有效的学习。对学生来说,CAI软件系统是一种学习环境;对教师而言,CAI软件系统是用于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个别化和交互性能使学生由原来一味听讲、被动接受灌输的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主体地位,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较自由地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思维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采用图片、录像、动画、图形以及色彩与声音的变化,能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受,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印象,做到当堂理解、消化、吸收,达到原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目的。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教学系统自学、自检、预习、复习,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有助于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因而,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教学形式的改革
可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选修课。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他们毕业前必须通过计算机一级或二级考试的前提下,如果把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选修课来进行,则已经学习过的学生不必重复学习但可以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选修进行系统详细的学习。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分组教学法
孔子提出教育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分组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班级集体授课难以解决的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高低不齐的问题,还可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除计算机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外,学习兴趣也存在不同,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分组形式进行教学。分组之前,教师需要对全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了解学生计算机知识究竟掌握了多少,实际运用能力有多高,以及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如何等。了解的方法可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一般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教师对各个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计算机基础课主要操作内容是Windows和Office软件,可以将已经学过该内容并且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学生分为A组;将没有接触过该内容、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甚少的学生分为C组;剩下的学生分为B组。分组后按以下形式开展教学:
1.“会吃的多吃,不会吃的少吃”。在教学中,将学生按已有知识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深度、学习目标均有区别,这样全体学生通过教学均能得到提高,有效地避免了因为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而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如,要求A组学生独立完成课内实例操作和教师布置的课外补充练习,中间不懂或不会的内容主要通过相互讨论的方法来解决,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鼓励他们利用网络进行更深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学习,像网页制作、图形制作等;要求B组学生独立完成课内实例操作,并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补充练习,不会的内容可请教A组同学或是B组学生相互讨论完成;要求C组学生把握教师课堂讲解的知识内容,不会的内容可要求教师再次讲解。
2.“能干的自己干,不能干的学着干”。教学中,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给出强弱不同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解决问题。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让其“放手去干”,对于水平较差的学生先“手把手教”再逐渐放手让其自己操作,这样既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能逐步缩小学生间的差距。如,进行Word文本排版操作时,向A组学生提供一篇未排版的文章和文章排版后的屏幕截图,让其观察区别,运用命令对未排版的文章进行操作使其形成截图中的效果;向B组学生提供未排版的文章、文章排版后的屏幕截图和几个关键步骤的提示;向C组学生提供的则是未排版的文章和详细具体的命令步骤,让学生按步骤实现最终的排版效果,通过一步步的具体操作掌握排版的各项命令。
3.“强的帮弱的,弱的变强的”。在教学过程中,分组并非固定不变,有时可将知识水平存在差异的学生分在一组,让“强”来带“弱”,这样既能调动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激发能力弱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逐步缩小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差异。如,讲授PowerPoint软件时,将A,B,C三组的学生重新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均包括原A,B,C组各1/3的学生,即每组中均有能力强的、中等的和弱的学生。要求各组完成相同主题、相同张数的PPT制作,随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对三组作品进行评比。
[参考文献]
[1]唐迅.建构新世纪教育理念[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李龙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04(6).
[3]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7).
[4]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高美真.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7(4).
[6]解争龙.对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1(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差异解决方法
[作者简介]傅华勤(1975- ),女,浙江绍兴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胡巧玲(1981- ),女,江西九江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7-0108-02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中规定:“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这就意味着高职新生在入校前或多或少具备了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存在参差不齐状况,这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后继教学提出了考验。
一、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现状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学生均来自全省各地甚至全国各地,受地区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发展较快的地区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实际发展需要,对中小学生进行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少学生学前也参加过有关计算机的培训班,这些学生在中学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以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比较滞后,计算机教学设备不齐全,较少开设甚至不开设计算机课程,因而学生计算机知识比较贫乏;再者还有部分升入高职的学生此前在职高和中专的教育中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上情况造成学生入校后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也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学生知识水平差异对计算机教学的消极影响
计算机是一种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势必影响计算机基础教学乃至今后的专业教学。而计算机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起点比较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容易接受,可对于已经学过的学生,他们难免对计算机基础课产生轻视甚至厌学心理,以至于一些学生在上计算机操作课时玩游戏、看电影等,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而这些不利因素,又不能通过单纯的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学起点来解决,这就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效果不大的根源。学生水平的差异给计算机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1)教学难以定位。即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方法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学生在学习时也难以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目标。(2)师生难以合拍。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活动,可是学生在操作与领悟上的差距势必影响教学活动的速度与成效,造成“教”与“学”之间难以协调。(3)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高低兼顾、左右涉及,以至于目标分散,教学进度受到制约,总体效率不高。(4)易失学习兴趣。“吃不饱”与“吃不了”状况的长期存在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危机,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
三、进行有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
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这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对于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自身的专业学习是首要任务,而计算机只是作为一门常用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条件、学生特点、社会需求等因素,注重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从专业特点出发进行有效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利用学生对网络的热情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只上网不学习”转变为“为学习要上网”的良好学习风气。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虽然有些不利于学习的内容,如游戏等,但大多数知识比书本上的丰富精彩。因此,教师不能只担心网络的消极面,在教学中一味地制止学生上网,而是可以将网络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现给学生,带领他们享受网络上的知识大餐。前美国总统克林顿1996年在国情咨文中指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执行,使美国成为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克林顿的这一举动旨在为美国教育界抢占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制高点做准备。芬兰政府1995年拟定信息社会发展战略,把“全体公民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列为五大方针之一,旨在“使每一芬兰国民掌握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1996年,新加坡推出全国教育信息计划,拟投资20亿美元使每间教室联通Internet,做到每两位学生一台微机,每位教师一台笔记本电脑。1998年初,法国教育部提出“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计划,目标是使法国的所有学校(包括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全部实现计算机化。以上事例充分说明网络现在和我们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生活还是娱乐都离不开网络,将教学活动,尤其是计算机教学同网络孤立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为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教师需要随着时代的更新而转换角色: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计算机课程一般带有实际操作课,实际操作课最能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潜能,发展特长。故而在教学时,除了考虑办公自动化教学外,还应兼顾网络应用、常用软件的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一,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学要求、教学实例等应贴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贴近学生学习和今后工作实际,这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首要原则;第二,教学内容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实际、与专业联系紧密,即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第三,教学的内容应有一定的前瞻性,跟上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及时剔除陈旧的内容,增加一些新的应用价值高的知识原理。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新知识、新技术出现的速度远远快于一般学科,因此计算机课程知识更新的速度应快于其他学科。
(三)教学设施的改革
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经融入各专业学科教学中,形成一种新型的“CAI系统+讲稿+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习者实现有效的学习。对学生来说,CAI软件系统是一种学习环境;对教师而言,CAI软件系统是用于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个别化和交互性能使学生由原来一味听讲、被动接受灌输的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主体地位,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较自由地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思维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采用图片、录像、动画、图形以及色彩与声音的变化,能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受,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印象,做到当堂理解、消化、吸收,达到原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目的。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教学系统自学、自检、预习、复习,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有助于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因而,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教学形式的改革
可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选修课。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他们毕业前必须通过计算机一级或二级考试的前提下,如果把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选修课来进行,则已经学习过的学生不必重复学习但可以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选修进行系统详细的学习。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分组教学法
孔子提出教育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分组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班级集体授课难以解决的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高低不齐的问题,还可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除计算机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外,学习兴趣也存在不同,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分组形式进行教学。分组之前,教师需要对全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了解学生计算机知识究竟掌握了多少,实际运用能力有多高,以及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如何等。了解的方法可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一般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教师对各个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计算机基础课主要操作内容是Windows和Office软件,可以将已经学过该内容并且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学生分为A组;将没有接触过该内容、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甚少的学生分为C组;剩下的学生分为B组。分组后按以下形式开展教学:
1.“会吃的多吃,不会吃的少吃”。在教学中,将学生按已有知识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深度、学习目标均有区别,这样全体学生通过教学均能得到提高,有效地避免了因为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而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如,要求A组学生独立完成课内实例操作和教师布置的课外补充练习,中间不懂或不会的内容主要通过相互讨论的方法来解决,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鼓励他们利用网络进行更深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学习,像网页制作、图形制作等;要求B组学生独立完成课内实例操作,并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补充练习,不会的内容可请教A组同学或是B组学生相互讨论完成;要求C组学生把握教师课堂讲解的知识内容,不会的内容可要求教师再次讲解。
2.“能干的自己干,不能干的学着干”。教学中,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给出强弱不同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解决问题。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让其“放手去干”,对于水平较差的学生先“手把手教”再逐渐放手让其自己操作,这样既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能逐步缩小学生间的差距。如,进行Word文本排版操作时,向A组学生提供一篇未排版的文章和文章排版后的屏幕截图,让其观察区别,运用命令对未排版的文章进行操作使其形成截图中的效果;向B组学生提供未排版的文章、文章排版后的屏幕截图和几个关键步骤的提示;向C组学生提供的则是未排版的文章和详细具体的命令步骤,让学生按步骤实现最终的排版效果,通过一步步的具体操作掌握排版的各项命令。
3.“强的帮弱的,弱的变强的”。在教学过程中,分组并非固定不变,有时可将知识水平存在差异的学生分在一组,让“强”来带“弱”,这样既能调动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激发能力弱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逐步缩小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差异。如,讲授PowerPoint软件时,将A,B,C三组的学生重新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均包括原A,B,C组各1/3的学生,即每组中均有能力强的、中等的和弱的学生。要求各组完成相同主题、相同张数的PPT制作,随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对三组作品进行评比。
[参考文献]
[1]唐迅.建构新世纪教育理念[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李龙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04(6).
[3]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7).
[4]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高美真.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7(4).
[6]解争龙.对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