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
|
|
|
|
开业仅仅两三个月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锦里仿古一条街,由于不算是纯粹的商业开发项目,而是或多或少带上了一些旅游表演的性质,所以不曾有过什么媒体炒作,在开业之前一直颇为低调,低调到连很多成都市民自己都不知道。然而这依然没能挡住它从开业伊始就“大火”,据说头8天每天接待游客都在5万人以上,当然,这其中依然是外地人居多。有这样一个事实可以旁证锦里的“名声在外”——在中国最大的网络擎“百度”上输入“锦里”2字一搜,短短0.043秒的时间里搜出的结果多达2.05万条。
在这条仿古街上,有故意修得窄窄的小街,街上铺着青石板,两旁的店铺林立,清一色老川西20世纪初的风格。酒吧、客栈、茶馆、干杂店、中药铺、小吃店、缫丝作坊、服装店、戏台、过街楼,甚至街边小摊……俨然是几十上百年前一个五脏俱全的川西小镇,一切一切,都很中国、很四川、很成都……
现在过年了,外地游客都回家了,锦里应该不再拥挤,咱们可以去逛一逛自己的锦里,过一个“巴巴适适”的中国年了!这种感觉,已经多少年不曾有过了?就让我们唤醒深埋在记忆里的儿时歌谣,一起走进锦里过年去吧!
过年了,辞旧迎新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买年画、买门神,还有一张新年的年历。这件事情一般应该在农历的腊月间就完成。
灯笼这东西,平日也可以挂的,到了过年的时候尤其应该挂。这些都已经是“改良品种”,介于灯笼和传统的宫灯之间。不过,买回去做个电灯罩也是非常不错的。
捏面人这样的民间手艺在我们的印象中,已经在城市的水泥丛林里绝迹多年了。也许只有在锦里这样时光倒流般的地方才是它的乐土。
别忘了锦里紧靠着中国著名的三国胜地——成都武侯祠,所以面人的题材上当然有同三国的故事沾上点边。关公关老爷、诸葛孔明丞相……
中国传统“拜天地”的结婚礼服,不过显然只能做装饰了。
传统的香包、脸谱、绣球等小挂件饰品。
钟表都是从西洋传入的,不过看样子这里是要把它们加入“中国籍”了。
中式的桌椅陈设,越传统的越宝贵,当然,也体现在经济价值上。春节到了,至少可以买一套模型回去怀旧。
三个和尚有水吃还是没水吃?这个故事的教训是,做人要勤劳……
太极双鱼、乾坤离坎……这些东西已经够玄妙的了,再与时间扯上点关系,那不是更加让人晕菜?好在可以数蝙蝠,呵呵,每个钟点都有“福”(蝠)啊!
有没有人不知道这副对联的?这应该是整个锦里里面最“成都”的一样东西了。很喜欢的中国的对联,寥寥数字往往蕴涵了很发人深省的内容。虽然它的载体上是一副镇纸——在e时代已经淘汰了的古老文具,可是,有时候我们只要记住它思想的精髓就够了。
这几扇小屏风上的字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抗金英雄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在全国多个地方,如成都武侯祠、南阳武侯祠,甚至西安碑林等处都有,至于岳飞雨夜挥泪书写《出师表》的故事,那可就说来话长了。
拨浪鼓在过去往往是一个孩子在人生历程中收到的一份玩具,所以应该算得上是中国传统的“○岁启蒙”玩具了。过去照像馆的师傅也会人手一个,每每遇到给婴儿拍照的,一弄得鼓响,小孩子的目光就被吸引过来了,甚至还会拍巴掌、咧嘴笑。
中国式的大头娃娃木偶。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手工课上也教过类似的,用乒乓球做脑袋,硬纸板粘成筒状做身子,兴许我现在也还可以凭着记忆DIY呢!
像这样象征“纳福迎祥”的中国式风铃,在春节时候买回家挂上,不也是正“当季”吗?
这个戏剧脸谱……也不用介绍了吧?三国时蜀国有名的老将黄忠。今天在成都的城西还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居民小区叫做黄忠小区,一定与他或者他的后人有关。而今天二环路北段与西段交界、叫做“营门口”的地方,这个“营”,据说就是黄忠当年的兵营。
还是与戏剧有关的,这是京剧《霸王别姬》里面身着铠甲的虞姬造型,也许过年的时候不宜上演这类的“生离死别”戏,但是不可否认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也是从前过年不能少的东西——年画。四川的绵竹年画可是中国4大年画之一。
这个小玩艺儿叫“壁鞋”,挂上墙上做装饰的,谐音“辟邪”,老板还有一种解释,两只鞋系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是一只稍高,意思是“步步高升”。
剪纸“福”字,春节到了肯定是要贴的。好在这项传统现在还没有失传,现在很多成都人家门上都会倒贴一个。
草编的公鸡,多么活灵活现啊。这只鸡上了颜色,应该算是草编工艺品里面的精品了。以往路边卖的都是不上色的,可是一样造型生动。
据说这家张飞牛肉的门口随时会有一位“张飞”现场叫卖,找他合影的人很多,赚足了人气。不过我们去了以后才知道,这位“张三爷”逢周一、周四休息。
这种石雕的大水缸是“前自来水时代”家家户户必备的东西,现在快要绝迹了,如果像这样的,多半都是从偏远的山区收购来的,在送仙桥文物市场,起码要价上千元。
风车,我敢说,今天“80后”的城里孩子们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人能确切地说出它的用途了。
有人老是抱怨说中国人的餐具太简单,不能像老外那样刀刀叉叉阵容庞大,也不能像老外那样做得精致奢靡,其实中国的筷子一样可以做得很花哨的,比如说这些。
哈哈,皮影戏的人物。不做得有多少年没有看过皮影戏了,小学的时候,有时皮影剧团会到学校来演出,占不了多大的地方,有时候就在音乐教室就可以演,热闹极了。
中国人敬祖宗,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吗?到这家“百姓寻根堂”去看看,肯定会有收获的。
传统上,过年的时候是不能去药铺的,而药铺老板在正月初一那天也会自觉的不开张营业。不过,这家药铺主要是以卖补药为主,什么虫草、燕窝、鹿茸、灵芝的,而且包装精美,正好符合现在“送礼送健康”的新时尚。
锦里有且仅有的一家缫丝作坊,这台织布机可不只是表演性质的哦!它到现在还能正常运转,只是我们去拍的时候,织工大婶也休息。
有时候,土陶也是可以很时尚、很性感的。这是一种在传统的邛窑“素胚土陶”土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产品,价格不斐,可是在外面很受老外的欢迎。
传统茶馆里用来掺茶的长嘴铜壶,很吸引眼球的。要用它往客人的盖碗里掺茶而且还要做到滴水不漏,可不是十天半个月就可以练成的功夫。
转糖饼的小摊。其实就是白砂糖熬成糖浆来作画,只不过其娱乐性在于,类似于“轮盘赌”一样的转盘,指针停到什么位置,老板就给你画什么。我小时候最想得到的是一条大龙,可是每次只能转到桃子一类的小东西。
“煮酒坊”里准备的下酒菜,腊肉和胡豆,也是典型的川西冬季时令特色小菜。
想一想有多少年没有看过“坝坝电影”了?在“曹营坝”酒吧的二楼上赫然架着这样一台老式的电影机,不是摆设,还能用的哦!元旦节的时候他们还放映了《罗马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