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24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社会已是信息时代社会,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在此也对我们学习并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提出了一个要求,为此根据教育部要求,各中学已经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且初中已将其列入会考要求。所以做好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它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属于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仍彩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信息技术课既没有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又没有教法可参考。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就必须探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式教学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学生特别喜爱玩游戏,而这恰恰就是学生最大的兴趣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含有不少适合学生练习的游戏。如在二年级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定,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渗透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合课堂教学的相关游戏或其它内容。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盎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门新课程或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在讲word之前,我就布置了一个大的任务,即学完后每人制作一份小报,进行全校评比,并颁发奖项。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我又把这一大的任务划分为小的任务。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能既快又牢固地掌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又能在操作实践中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真正地做到了在愉快中学习。
  三、协作教学
  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协作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的素质,没有协作能力,简直是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在鼓励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此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小组协作式学习是培养学习生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情况把玉级分为若干小组,将班级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列为“小专家”,让小专家进行巡回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经掌握学习内容。这种协作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在“小专家”们的“点”指导下,老师注意巡视这些同学“面”的情况,达到点、线、面结合,以点带线提高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四、自主学习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性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即课前让学生超于教学进度进行独立学习,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合作针对性地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之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
  总之,在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的具体教学中,采哪种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或加经综合应用,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其他文献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1、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
期刊
近期我听了两节数学课,执教内容相同,都是《百分数应用题》,两位老师在课上出示了同一道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反馈,但他们的教学效果迥然不同。现将教学片断展示如下:  一、教学片断  [教师A]  师:出示“修一条长2400米的路,4天修了全长的40%,照这样计算,还要几天才能修完?”。谁来列式计算?  生1:我是这样列式计算的:2400÷(2400×40%÷4)  师:他这样算对吗?  生2:他错了
期刊
教材简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 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期刊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通过自身的教学和实践,对数学课程理念、改革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有了切身的体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重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视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改下,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浅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真实”情境,改进课堂教学  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期刊
以《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为例,谈谈我是如何设计教学思路,以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我从中切实体会出了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优越性、科学性。  一、教学过程  1、设计富于情感与美感的声像与文字结合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浓郁的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奠定情感基础。  2、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的全过程,我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①通过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探
期刊
【摘要】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增加有效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通过教师有效地“教”实现学生有效地“学”。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本文希望从地理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通过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实施延时评价,既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又要选择合适的问题,还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更具有激励机制,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延时评价 时机 个性思维  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及时评价,许多专家往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乐意学习,愿意学习,是我们课堂教学时的追求。学生人虽小,但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教育”理论,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理解数学、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
期刊
初中物理教材中安排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种安排不仅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而且还突出了对学生学习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在我们现有的教学设备中还不能满足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制约了学生探究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平时关注生活,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那些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成为我们实验的器材,利用身边的小物品进行各种探究活动。“随手取材”做实验在新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