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期间纤溶系统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探讨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iang3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期间纤溶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纤溶系统激活的机制.方法 2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体外循环开始后8、30min、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min、术后2h采集血标本,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溶酶活性(PLm)、D-二聚体(D-dimer)的动态变化.结果术中t-PA活性与术前相比显著升高,术后2h恢复正常.PAI活性术中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体外循环期间t-PA/PAI比值显著升高,术后2h恢复正常.手术期间D-二聚体含量显著升高,术后2h仍维持较高水平.PLm活性在体外循环期间及中和后显著升高.结论体外循环期间纤溶系统被明显激活,其主要机制是t-PA分泌增加,t-PA、 PAI间的平衡失调和纤溶酶原的激活。

其他文献
目的 从吻合口耐受压评价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优越性,并探讨捆绑的适宜松紧度.方法利用连通器原理将输液器改成测压装置,对24例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患者,测定其捆绑前后的吻合口耐受压.结果捆绑前吻合口耐受压为28~65 cm H2O(1 cm H2O=0.098 kPa),平均为44 cm H2O.捆绑后吻合口耐受压均在75 cm H2O以上,平均85 cm H2O,其中13例大于90 cm H2O,与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约1/4最终可能发展成为肝硬化及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为进一步加强内地与香港在肝病领域里的交流与合作,2004年7月4~5日在香港召开了"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研讨会".我国吴孟超、汤钊猷及庄辉院士,王宝恩、斯崇文、张定凤、徐道振、陆志檬、梁慧仪教授等一百多位著名肝脏病学家专参加了会议.专家们就我国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流行现状、乙肝疫苗新生儿普种后对
目的 由已构建的人源单链可变区噬菌体抗体库中制备出抗SSA/Ro单克隆抗体,并对这些抗体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方法将冻存的抗体库菌种复苏制备噬菌体抗体库.用PCR、基因序列分析及酶切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以组织培养皿法对该噬菌体抗体库进行富集筛选,用ELISA方法对富集后次级抗体库进行鉴定.制备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对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所制备的噬菌体抗体库的滴度为1.6×
目的 探讨念珠菌在女性阴道黏膜所致的不同表现与其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NCCLS M27-A方案推荐的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对来自外阴阴道念珠菌健康携带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8种抗真菌药对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的MIC值几乎均比白念珠菌高.来自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菌株MIC值较高,而健康带菌者菌株的MIC值较低.耐药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