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123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新时代中国旅游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加强旅游学界与政府管理部门及业界的沟通和交流,“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以“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为主题,重点研讨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价值共创与旅游消费者行为、遗产与旅游、旅游经济与金融、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等当前我国旅游发展的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剖析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和社会福祉的相关问题,为中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为全球旅游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学刊年会;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社会福祉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20)12-0136-06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0.12.015
  2020年11月7—8日,由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办的“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广州召开,逾千名旅游学界和业界人士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本次会议以“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为主题,围绕旅游研究前沿理论和中国旅游发展现实困境,剖析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和社会福祉的相关问题,为中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为全球旅游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1月7日,大会开幕式在广州华钜君悦酒店会议厅举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曾颖如女士、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广州大学副校长孙延明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苏杨研究员、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朱竑教授,以及《旅游学刊》30余位编委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教授主持。
  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朱竑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向《旅游学刊》及支持和参与本次年会的各位领导和学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会议在主题设定及组织安排上的创新之处,希望各位学者能够在会议中享受学术火花的碰撞。广州大学副校长孙延明教授在欢迎辞中代表广州大学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广州大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在旅游相关领域所做的探索和努力,期待各位学者继往开来,呈现出更丰富的旅游研究和实践成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曾颖如女士在致辞中介绍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建设和发展重点,并表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召开本次年会,彰显了全国旅游学术界对文旅业有序恢复和创新发展的坚定信心,本次盛会定能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前沿,促进疫情后旅游产业恢复性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1 主题报告
  1.1 主题报告(一)
  主题报告共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由广州大学朱竑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发表了题为《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的影响及未来研究的思考》的主旨演讲,就疫情对于中国旅游发展的影响做出了自己的研判,他指出,应该理性评估疫情的影响与疫后旅游发展态势,不应片面夸大旅游业损失,也不应对旅游增长做出“伪判断”,需要认识到一时危机阻挡不了旅游业发展,要挤掉旅游统计的“泡沫”,重新认识旅游业的脆弱性,以“+旅游”而不是“旅游+”的方式推进旅游业供给体系建设,并对未来的出境游研究作出了展望,提出了未来出境游方面的影响因素及重大研究问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作了题为《旅游强国进程中的理论建构与文化自信》的主旨报告,从人民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本质规定,实践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政治要求,国际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题中之义3个方面展开论述,期望各位学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话语说进群众心窝里,把成果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苏杨研究员作了《国家公园旅游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的主旨演讲,分析了当前旅游业态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国家公园旅游应该是一种体现“大综合、大学科、大投入”的大旅游,国家公园的旅游业态创新要更多体现公益性,包括更多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以生态系统保护为前提,带动区域绿色发展的国家公园旅游,需要以国家公园体制和国家公园品牌增值体系为基础,空间上则可以落地国家公园特色小镇。
  1.2 主题报告(二)
  主题报告第二环节由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刘俊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刘慧梅教授发表了题为《身心整体观视角下的休闲与幸福》的主旨报告,介绍了社会心理学中解释休闲与幸福关系的理论与心理机制,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了身心整体观视角下的休闲与幸福框架,提出要关注工作与休闲的平衡、科技与人文的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身体与心灵的平衡;休闲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既是行为,也是意义,是身心整体观视角下的幸福。同濟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承照教授作了题为《可持续性与旅游规划核心技术的应对》的主题报告,指出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有大视野、宽胸怀,要深生活、广聚能,要以社会健康发展为己任,以文化复兴与生态稳定为担当,建立以时间为基础的闲暇科学、以游憩为核心的健康理论、以经济为动力的游憩产业、以服务为品牌的旅游管理科学体系;他认为,技术能使学科具有持续生命力和竞争力,能使每一个旅游人充满自信。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严旭阳教授作了题为《新中餐——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的主旨报告,指出中餐的创新研究要有问题导向,要正确认识中餐当前存在的问题,应从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提高中餐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个方面推进中餐文化创新,加强中餐的基础性研究,树立中餐文化新时尚,从家庭、社会和国际餐饮3方面建立起新中餐的理想模式。   2 分论坛
  第一论坛: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
  本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蔡晓梅教授和西南林业大学唐雪琼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周玲强教授、广州大学朱竑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蔡晓梅教授和西南民族大学薛熙明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26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刘相军等以民族旅游村寨的典型代表雨崩村为案例,研究了地方性知识对自然环境治理实践的过程、效应及其内在结构机制;黄清燕等以丽江古城客栈主与度假旅游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旅游情境中日常生活对于旅游者主观健康体验的积极作用;熊伟等研究了旅游者生成内容的炫耀性对旅游意向的影响,并检验了感知妒忌和相对剥夺感作为中间变量的作用机制。
  第二论坛:价值共创与旅游消费者行为
  本论坛由山东大学黄潇婷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李山副教授主持,海南大学谢彦君教授、厦门大学林德荣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蔡红教授、山东大学黄潇婷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孙凤芝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曾博伟副教授和中山大学赵莹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26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曾诗晴等以国内多个知名旅游街道的线上评论和相关网络游记为材料,分析了以城市街道景观为体验目标的旅游者的感知及决策过程;黄潇婷等通过模拟虚拟旅游情境,探究了虚拟现实旅游体验者体验过程中的头部运动特征及不同群体的视觉行为差异;沈涵等以文化遗产地游客真实性感知为重点,构建了遗产地游客忠诚度的影响机制模型。
  第三论坛:遗产与旅游
  本论坛由中山大学张朝枝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崔峰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孙业红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苏明明副教授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邹统钎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张宝秀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孙业红教授、中山大学张朝枝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崔峰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苏明明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27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郑艳芬等以凤凰古城为案例,揭示了凤凰古城旅游目的地管理组织系统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旅游目的地管理组织系统设计方案;陈胜容等基于对“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的研究,探究了黑色遗产国家话语建构与游客认同体验的关系;王英等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探究了社区和游客认知中旅游解说资源的差异。
  第四论坛:旅游经济与金融
  本论坛由中山大学左冰教授和李师娜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何建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勇教授、厦门大学魏敏教授和中山大学罗浩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30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刘震等利用两部分模型,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研究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影响;罗浩等以中国分省的酒店产业为对象,对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假说“比较优势、技术选择与自生能力”进行实证检验;刘汉等根据游客搜索行为特征,基于高维混频数据,构建了组LASSO-UMIDAS模型,以预测月度美国来华入境旅游需求。
  第五论坛: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
  本论坛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唐承财教授、桂林旅游学院章杰宽副教授和江苏师范大学陶玉国副教授主持,南京大学章锦河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张玉钧教授、山西财经大学程占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侯国林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魏卫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董雪旺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唐承财教授、桂林旅游学院章杰宽副教授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露博士评议。
  本论坛共有26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戴家权等构建了新型的旅游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分解模型,研究了旅游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驱动因素以及驱动因素间的动态交互效应;查建平从产业关联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嵌入旅游相关部门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并用中国数据进行产业关联特征分析与最优旅游产业结构测算;刘军等以神农架为例,分析了2005—2018年格网尺度神农架ESV(ecosystem services value)密度的时空演变,并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了旅游业发展对ESV的影响。
  第六论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
  本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陶伟教授和中山大學孙九霞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陆林教授、洛阳师范学院梁留科教授、台州学院崔凤军教授和暨南大学王华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8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陈新新等以张谷英村为例,研究了传统村落的旅游驱动机理及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各子系统如何重构;贾衍菊等运用DEA模型从时空角度测定了山东省的旅游扶贫效率及各年份的动态变化态势;余志远等以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地,阐释了传统的乡村何以被视为重要的怀旧旅游场,以及该怀旧旅游场的要素构成与运作机理。
  第七论坛:会展与节事
  本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戴光全教授和中山大学罗秋菊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冯学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戴光全教授、中山大学张骁鸣教授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王春雷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29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郭云娇等以网络社群中的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探索在国家庆典仪式下个体记忆如何被唤醒、群体的集体记忆何以形成,以及集体记忆建构过程的特征;胡思玥等以中国台湾乐队五月天的演唱会参与者为例,采用具身视角探究了流行音乐演唱会参与者的体验;张骁鸣等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基本框架,构建了火人节参与者自我表达的整体结构。
  第八论坛: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流动与地方建构
  本论坛由南京农业大学郭文副教授主持,云南大学光映炯副教授、扬州大学余凤龙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创新副教授和安徽大学方叶林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7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王学基等以川藏公路上的道路旅行为例,探究了道路空间如何借由旅游者的流动成为有意义的地方;史艳荣等基于日常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二元对立的视角,研究了旅游世界中地方性饮食文化体验的实质特征及规律;余正勇等对色尔古藏寨的旅游空间生产中“边缘化-旅游中心化-经济边缘化”的演变历程的内在机理进行了解析。   第九论坛:疫情背景下的旅游安全与危机治理
  本论坛由华侨大学谢朝武教授和四川大学程励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宋瑞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毛润泽副教授和东北财经大学史达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6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程励等以新冠疫情期间的湖北籍旅行滞留者为研究对象,对旅行滞留者创伤后成长结构维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张江驰等基于“钻石公主号”邮轮疫情事件,建构了旅游危机事件在社交媒体场域下的框架,并检验了公众危机框架与媒体危机框架间的动态影响关系;黄锐等以新冠疫情危机作为背景,构建了酒店员工职业前景认知影响分析框架,探究了压力、状态与响应对酒店雇员职业前景认知的组合影响。
  第十论坛:旅游研究新技术与方法
  本论坛由厦门大学李渊教授和北京工商大学黎巎教授主持,《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张凌云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李君轶教授和厦门大学郑伟民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6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张舒宁等以“云游故宫”为例,使用微博用户点评分析了虚拟旅游的公众情感特征和规律,并探究了旅游者情感倾向的内在成因;成茜等以西安典型旅游街区为例,使用深度学习建模,预测了游客对城市环境的情感体验,并对城市旅游情感空间进行探测和分类;王耀斌等以全国5A级景区近10年来的游客在线评论为依据,构建了适用于网络情境的游客细粒度情绪分析模型,比较了游客情绪脉搏。
  第十一论坛:生活质量与旅游
  本论坛由中山大学徐红罡教授和李劼副教授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谷慧敏教授、中山大学何莽副教授、寇力容助理教授和王蓬博士评议。
  本论坛共有18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吴悦芳等以海南三亚为例,结合退休流动性背景,从多个层面解释了老年人口的深度休闲活动和心理幸福感结果;徐红罡等以泰国拜县作为案例地,从物理、社会和个人3个层面探讨了文化对于西方老年旅游移民构建新家的影响;张庆芳等以三亚为研究对象,针对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因素和乐观人格特征对老年人健康感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
  第十二论坛:旅游新业态与高质量发展
  本论坛由湖南工商大学何天祥教授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钟永德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许春晓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全华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陈觉教授和北京联合大学李柏文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6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许春晓等以OTA交易数据为依据,测量了景区旅游市场的稳定水平,构建了以客源平稳度为结果变量的影响因素模型;林晓洁等对影视名人的女性粉丝游客进行了类型划分,并分析了4类不同类型的粉丝游客的特征;生延超等基于中国各省旅游业发展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旅游经济空间错位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构建了旅游经济空间错位自纠机制。
  第十三论坛:旅游地理前沿与地方理论创新
  本论坛由南京大学张宏磊副教授和中山大学刘逸副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南京大学章锦河教授、同济大学吴承照教授和中山大学张朝枝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5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张兴泰等基于“想象西藏”这一典型的文化地理现象,尝试从流动性视角对地方尺度下的地理想象概念进行解读;庄敏等以丝绸之路为例,探析了音乐如何联结旅游者与地方,并揭示了地理想象在不同音乐刺激情景中对地方情感和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蔚丹丹等引入气候舒适期和气候舒适域指标,通过修正的度假气候指数测算分析了中国大陆旅游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格局和舒适域的季节变化。
  第十四论坛:研学旅行与教育旅游
  本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刘俊教授主持,青岛大学马波教授、四川大学杨振之教授和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2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周碧蕾等基于典型个案的质性研究,搭建了背包客对话性自我探寻的框架;冯晓虹等阐述了当前儿童旅游的研究方法和存在的困境难点,提出儿童旅游研究范式需要由“儿童研究”向“童年研究”转变;呼玲妍等探讨了红色旅游情感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并借助个体认知和学习效果分析了其作用傳导机制。
  第十五论坛:中小旅游企业经营管理
  本论坛由暨南大学文彤教授主持,南开大学邱汉琴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郭华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尹寿兵副教授和中山大学黎耀奇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9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梁茹等研究了文体旅上市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特征,构建起管理者关系、投资关系与总体关系网络;李卫飞等研究了中小企业休闲福利缓解员工职业倦怠的效果及其内在机制;郭华文基于知识转移主体与客体间合作的视角,对江西省婺源县的多个旅游村落开展田野调查,探讨了乡村旅游小微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实践。
  第十六论坛:体育休闲与健康旅游
  本论坛由北京体育大学蒋依依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和中山大学梁增贤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26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王璐等研究了体育旅游的活动属性与活动本质,进而辨析了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科属性;程云等基于SOR理论,探究了大众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强度认知对其康养旅游意愿的影响机理;文吉等分析了女性广场舞者的特征及她们对社区休闲空间的感知,构建了基于广场舞视角的中国女性社区休闲的综合理论框架。
  第十七论坛: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
  本论坛由南开大学邱汉琴教授和李辉教授主持,暨南大学廖卫华副教授、中山大学吴晨光教授和澳门旅游学院杨晶晶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0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梁赛等基于情感三维度理论,以入境游客的酒店评论为样本,检验了在线评分与情感维度之间的关联性及影响因素;文彤等以去哪儿网为例,建立了旅游虚拟社区参与成员互动关系网络,探究了意见领袖的网络权力特征及形成机制;姚延波等通过两次情景实验,探究了危机严重性、熟悉度以及调节定向信息对旅游意愿稳定性的共同作用。   第十八论坛:国家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本论坛由同济大学吴承照教授和湖北经济学院邓毅教授主持,北京林业大学张玉钧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何思源助理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彭建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张海霞副教授和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海南大学董二为教授评议。
  本論坛共有12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刘军等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基于对各土地利用类型功能损益的核算,从组织结构、信用标准、交易方式等方面构建生态银行运行模式;何思源等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案例,研究了游客对国家公园功能的认知、对游憩服务的期待以及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的态度;吴志才等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模型,并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旅游经济的空间互动状况及其网络演化特征。
  3 圆桌论坛
  第一场圆桌论坛由安徽师范大学陆林教授主持,青岛大学马波教授、海南大学谢彦君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刘俊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孙业红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孙佼佼博士和西南财经大学吕兴洋副教授分别代表学界的前浪、中浪和后浪,以“旅游核心价值再思考与旅游教育创新:前浪、中浪和后浪对话”为主题进行讨论。
  马波教授认为,高等旅游教育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或行业中表现出多样性,而在多样性的前提之下又具有共性。旅游教育首先应该是教育,其次才是旅游。旅游是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逻辑具有一致性。谢彦君教授强调了从功用性角度去解读旅游核心价值,立足于政府、企业和学术界3个不同的主体会得到不同的见解。从创新的角度去解读,需要在传统的框架中进行再思考。体系化和范式化应该在旅游教育知识体系中得到加强。刘俊教授提出,旅游教育应更加关注旅游的社会、文化与教育属性,不要被旅游的功利性属性捆绑了思维。孙业红教授提出,教育注重知识的分享和价值的传递,也注重多样与活跃的实践过程。吕兴洋副教授提出,旅游发展跟管理学发展的两条线很像,一条是明线,即经济利益,一条是暗线,即对人的关怀。孙佼佼博士提到,应遵循“旅游学科应为育人而生、因济世而融”的理念,在旅游教育中,中青年教师应该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把学生的个人价值和产业价值融合起来。
  第二场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主持,四川大学杨振之教授、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冯学钢教授、南京大学章锦河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戴光全教授和北京联合大学曾博伟副教授以“文旅融合背景下美好生活与城乡休闲”为主题,探讨了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以及城乡休闲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性。
  杨振之教授认为,美好生活需要政府在公共供给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同时,追求美好生活也是一种个人修炼。城乡休闲是一个空间问题,按照“城市、乡村以及城乡休闲”的顺序展开。孙九霞教授从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的动物”出发,提出“人是旅游的动物”,认为我们要在体验和消费中进行再认知,要以一种平等和客观的视角来看待城乡之间的关系,城乡休闲重点应放在乡村的休闲上。戴光全教授提出,节事节庆是个人获得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发挥节事节庆在个人获得美好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个人应该有节制地利用节事节庆。冯学钢教授认为,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实现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和身体健康。未来的城乡休闲发展需要推动大量包括美好乡村、新农村等载体的建设,更多体现出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的融合。章锦河教授从两个角度分析美好生活:一是学理上,体验和游历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二是个人的角度上,美好生活是个人的追求,但更多的是国家的责任或者国家的使命。对于城乡休闲来说,城市和乡村都是居民休闲的聚落形态,但二者在空间布局、休闲设施和服务上存在显著差异,未来对城乡休闲空间模式的研究要注重这种差异。曾博伟副教授认为,“如何看待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美好生活”这一问题更为重要,并分别从“有旅游的文化”和“有文化的旅游”两方面来分析美好生活。因此,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城市和乡村需要寻找各自的短板,未来要继续扩展休闲空间。
  4 论文评选
  4.1 年度优秀论文评选
  本次年会评选了《旅游学刊》2019年度优秀论文和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专栏“火花奖”。与往届的评选规则相同,2019年度优秀论文和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专栏“火花奖”的评审工作由《旅游学刊》编委组成“《旅游学刊》年度论文评审委员会”进行集中闭门评选,共遴选出《民族旅游社区居民生计方式转型与传统文化适应:基于个人建构理论视角》(作者:刘相军、孙九霞,2019年第2期)、《“穷游”兴起的社会学分析——兼论穷游者与背包客的异同》(作者:解佳、朱璇,2019年第1期)等10篇2019年度优秀论文和3篇2019年度优秀笔谈,评选出的3篇笔谈为:《文化和旅游:多视角的透视》(作者:宋瑞,2019年第4期)、《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复兴:一个消费者赞助的视角》(作者:王宁,2019年第6期)和《旅游:非惯常环境下的特殊体验》(作者:张凌云,2019年第9期)。
  4.2 会议优秀论文评选
  本次会议从提交全文的500余篇投稿论文中遴选了330篇论文,分设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价值共创与旅游消费者行为、遗产与旅游、旅游经济与金融、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会展与节事、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流动与地方建构、疫情背景下的旅游安全与危机治理、旅游研究新技术与方法、生活质量与旅游、旅游新业态与高质量发展、旅游地理前沿与地方理论创新、研学旅行与教育旅游、中小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体育休闲与健康旅游、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国家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8个分论坛进行汇报。这是自“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创办以来分论坛设置最多、汇报人数也最多的一次。会议优秀论文从参加分论坛汇报的330余篇论文中产生,根据论坛召集人评分和编辑部评议,选出66篇论文推荐给《旅游学刊》编委进行匿名评审,最终评选出20篇优秀会议论文,并在闭幕式上进行了颁奖。
  5 研修班——跨学科研究主题与方法
  此外,11月5—6日,作为“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系列学术活动的一部分,《旅游学刊》在广州华钜君悦酒店举办了“第九期国际旅游高级研修班”,研修班主题为“跨学科研究主题与方法”,4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高校师生参加了研讨与学习。在研修班上,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麻国庆教授以《实践中的乡村与乡村振兴》为题,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以《空间、城市与阶层:时空治理内涵》为题,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朱竑教授以《跨学科视角的旅游研究选题:理论与实证》为题,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黄潇婷教授以《旅游行为实证与实验研究方法》为题,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李军教授以《多层次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及其在旅游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为题进行授课,师生们从授课中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了最前沿的跨学科研究方向和方法。
  本次年会以“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为主题,讨论新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关注人民幸福感和社会福祉等理论与实践前沿,必将引领旅游学术研究,推动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周小芳]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尝试从地方感研究中梳理出隐含的“地域人”假设,并在旅游移动视角下重新思考提出“区域人”的假设。通过文献梳理,从地方感与“家”的概念、地方依恋与空间邻近以及地方认同与社会建构3个方面梳理了地方感研究中隐含的“地域人”假设;在旅游移动范式的视角下重新思考移动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探讨旅游移动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差异”,从而提出“区域人”的假设。进而从去地域化(现代性下的时空压缩)和再地域化
期刊
[摘 要]农户生计多样化与维持传统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旅游发展被认为是弥合二者关系的有效路径。遗产旅游地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可从实践层面揭示旅游发展环境下农户生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文章基于元阳县12个村寨401家农户的研究表明:(1)劳动力就业呈现非农化转移,农户生计由此分化形成务农主导、务工主导、均衡兼营、旅游参与、旅游主导5种发展类型;(2)非农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带薪休假制度日益成为社会、经济、民生领域的热点话题。中国于2008年便确立了带薪休假制度,10年过去,该制度却始终未得到全面落实。从假日经济的角度审视,带薪休假是否能够促进旅游消费,具有经济效应,这是研究中国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的重要议题,需要细致的定量测算支持。文章建立“假日一消费模型”,利用原国家旅游局的多省市调查数据,分析带薪休假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带薪休假对国
期刊
[摘 要]旅游宣传片是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的重要营销工具,目前关于旅游宣传片说服效应的纵向跟踪研究缺乏。文章基于巴厘岛阿贡火山连续爆发事件,采用情境实验法探究不同类型旅游宣传片对潜在市场群体的说服效应。研究发现:全景综述型旅游宣传片的短期说服效应更好,危机主题导向型旅游宣传片的长期说服效应更好。在短期说服效应上,全景综述型旅游宣传片正向显著影响认知形象中的自然环境、娱乐活动、宗教氛围、旅游基础设施
期刊
[摘 要]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而社区居民的旅游支持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基于共享视角,采用fsQCA方法构建了形成社区居民高水平旅游支持度的复杂因果模型,综合纳入了社区居民人口学特征、社区旅游参与相关变量及旅游共享感知等不同类型影响因素,以揭示社区居民产生高水平旅游支持度的前因条件组合及其结构关系。该文以成都市青杠树村乡村旅游社区为例,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对旅游社
期刊
[摘 要]家庭旅游是全球旅游业最重要的细分市场。近年来,我国家庭旅游市场的规模和发展潜力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但相对于我国家庭旅游市场的发展实践,国内学术界对这一细分市场的研究明显不足。文章对2000—2019年发表在英文期刊的136篇家庭旅游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国际学术界日益关注家庭旅游,文献数量不断增长,但研究地域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研究主题、
期刊
[摘 要]适应性循环是社会-生态系统经历开发、保护、释放、更新的过程,可表征社会-生态系统发展趋势。文章基于旅游地恢复力、潜力以及连通度三要素,指出Holling和Tsao适应性循环模型的局限性,对其病态陷阱进行完善,并提出阶段判定的量化指标,揭示阶段转化的主导因素。根据修正后的理论模型,以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较为敏感的贫困山区金寨县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10—2017年间的恢复力、潜力以及
期刊
[摘 要]在移动社交媒体时代,旅游分享已成为当下旅游者的行为偏好,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選择微信、QQ这类强关系移动社交平台进行分享。国内学界对移动社交平台旅游分享行为的研究随之日增,但少有文章从理论上系统地揭示旅游分享行为的过程与动因。文章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反映强关系网络移动社交平台的旅游分享动态过程理论模型。将旅游分享行为动态过程划分为分享前因、分享实现与分享结果3个阶段,总结每个阶段的行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和话语访谈分析,对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的典型民族村寨箐口村神圣空间的地方性生产、居民认同分异与日常抵抗进行了解析。结果显示:(1)旅游作为国家意志在地方空间的表达,使箐口神圣空间所根植的物理、文化和社会空间发生深层次结构性生产,村寨传统神圣空间的地方性在社会文化结构和秩序规约层面遭到一定程度消解,发生了“地方”与“无地方”的物理和意义建构,无地方伴随地方感的虚无成
期刊
[摘 要]主体间的价值共创是节事活动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推力,既有研究指出价值共创机制受参与主体和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是各因素聚类特征、充要条件及共创路径稳健性之间的影响机理尚存争议。文章基于观众和演职人员价值共创的主体间性,调研了720份有效样本,基于三因素理论和结构模型定量研究节事价值共创参与度、原真性和地方依恋因素的非对称性及影响机理,得到如下结论:(1)因素聚类的非对称性是导致主体内行为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