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深度、力度”三度策略助推园本课程实践

来源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i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步认识到幼儿园的课程定位应该从“学科中心”转向“经验中心”,课程的源头应该根植于幼儿学习的过程。但事实上不少教师还是习惯于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设计课程、发起活动、决定内容,致使课程实践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课程实践“功能化”,缺少生动感知。教师过度重视知识获得,忽视儿童的感知体验,将课程作为一种为达到某种学习目的而有的功能性活动。儿童在课程中为学习而体验,缺失了情感满足,缺失了主体被尊重的满足,随之课程也就失去了生命和趣味。
  问题2:课程实践“程序化”,缺少深度挖掘。教师过多地重视课程结果,忽视课程实践的过程,将课程活动进行“程序化”设定:课程轨迹如何、课程内容有哪些、课程实践用什么方法……儿童根据教师设定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活动。由于一切都是教师的设定,课程的内容得不到深度挖掘,幼儿的学习停留在浅表层面。
  问题3:课程实践“标准化”,缺少有效生长。 教师过多地在乎课程内容的完成,忽视了课程是否有效,对课程结果进行标准化衡量,认为顺利完成课程内容便是有效的课程,反之则是无效的课程。如此片面的衡量方式扭曲了课程有效性的判断,扼杀了课程的价值。
  基于以上的问题以及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我们确定了“温度”“深度”“力度”三度的实施策略,并通过提高课程“温度”来点燃课程生机、挖掘课程“深度”来丰盈课程内容、推进课程“力度”来彰显课程的价值。
  一、提高课程“温度”,点燃课程生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儿童的视角出发,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激发儿童的热情主动性,提供适宜儿童生长的课程“温度”,让课程充满生机。
  (一)满足儿童情感的需要,提高物质环境的“温度”
  共情是儿童的情感需求,而有生命的环境容易引发儿童的共情。因此,课程环境的生命性有助于幼儿感受到课程的温度,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中。这里所谓的“生命性”表现两种状态:一种是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也就是让环境中弥漫着自然生命的气息;另一种是在感知变化中感受事物的发展和生生不息,让幼儿充分感受生活的气息。因此,幼儿园的环境应处處弥漫着自然的味道、生活的气息。让幼儿在四季变化中感受生命的气息,在生活体验中感受事物的发展变化,在探索创造中感受物质世界的神奇……
  (二)尊重儿童主体的需求,提高心理环境的“温度”
  儿童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毋庸置疑。但在实践中还有不少教师丢不掉“教师不教,幼儿不会”的包袱,强调教师的教学。幼儿在课程中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课程也就失去了他们想要的“温度”,他们的热情和主动性也就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在园本课程实践中,以尊重儿童的发现、探究和表达为基点,以满足儿童的需求为目的,关注儿童的问题、愿望和困境,从而营造儿童内心需要的温度。
  1.关注儿童的问题
  【案例1:棉花是花吗?】午后散步,大四班的幼儿偶然发现幼儿园的棉桃裂开了,白色柔软的棉絮露了出来。幼儿好奇地观察着棉花,不断地问:“棉花是花吗?”幼儿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激烈的讨论引起了教师的注意。教师建议幼儿把自己的疑惑、想法都记录下来,一起来探索、寻找答案,于是课程“棉花是花吗?”就顺理成章地生成。
  因为是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在课程实践中他们兴趣盎然,随着一个一个疑惑的解开,课程也随之自然生成。
  2.关注儿童的愿望
  【案例2:儿童节,我想这么过。】对于自己的节日,幼儿总有美好的憧憬和幻想。教师尊重幼儿的美好愿望,让幼儿自主创想、自主投票、自主设计、自主安排儿童节活动。幼儿通过调查、拉票、统计确定活动安排;然后协商、合作、分工去创设活动场景;在劳动赚钱、过度消费、座位安排中学会解决问题。
  自主的活动孕育出有生命力的课程。幼儿为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乐此不疲,课程的实践也因此生机勃发。
  3.关注儿童的困境
  【案例3:马拉松,担心跑不完!】马拉松42.195千米的距离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此教师先发起了“家到幼儿园有多远”的调查活动(有很多幼儿觉得家到幼儿园的距离很远,所以爸爸妈妈用车子接送)。幼儿在体验中发现,相对于马拉松,家到幼儿园的距离根本不算远。面对如此遥远的距离,幼儿表示,跑马拉松根本不可能,于是教师建议,进行1千米迷你马松。但是,1千米又有多远呢?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测量,幼儿发现1千米需要在幼儿园跑道上来回跑31圈。面对这个数字,幼儿决定试一试,结果有的幼儿没跑几圈就跑不动了,有的跑完后说心跳得很厉害,有的说跑完肚子可难受了,有的说跑完只想躺下来……面对幼儿体能弱的困境,教师抛出问题“怎么才能跑完马拉松不累”,幼儿建议加强锻炼,如跑步、跳绳、攀爬……之后一段时间,幼儿每天记录自己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并且每周举行一次班级试跑。经过一个月的持续锻炼,幼儿的体能普遍增强,于是我们开展了一场小浃江迷你马拉松。
  因为教师能够关注儿童在课程中的困境,及时调整课程实践的内容,所以儿童参与课程的热情和持续性有增不减。
  (三)遵循儿童学习的特点,提高师幼互动的“温度”
  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与幼儿的互动行为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因此,教师需要掌握、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提供适度的教育支持,从而让师幼互动同频共振。
  1.爱冒险——保留小“危险”
  挑战自我是幼儿自我满足的心理需求。教师给幼儿保留一份小危险对幼儿来说就是一份意外的惊喜,能成为幼儿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动力。在环境创设中,我们适当提供“不寻常”的场地,给予幼儿探索的机会。比如,保留一片杂草地,让幼儿在杂草丛生中比较、探索不同的植物,引发对植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思考;保留一片泥地,让幼儿雨天在上面踩踏,感受泥的特性,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在课程实践中,我们支持幼儿在学习探索中的小“危险”,给予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比如幼儿对于火的探索,教师在支持的同时要让幼儿认识到火的危险,从而引发幼儿学习避免危险的各种方法。   2.爱探索——坚持大“放手”
  对周围事物的好奇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这是幼儿的心理需求,也是幼儿学习的方式。教师应保护好幼儿的这份探索欲,最大限度地“放手”。首先,探索路径大放手。幼儿因为学习经验的不同,对于事物的探索也有着不同的想法。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求,分小组让他们以不同的路径进行探索。这既满足了幼儿不同的需求,又丰富了探索的路径。其次,探索方法大放手。同一个探索对象,有着千百种的探索方法。教师要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探索失败或成功,对于每个幼儿来说都是珍贵的体验,因为他们能从中总结出不同的经验。
  二、挖掘课程深度,丰盈课程内容
  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参与者,应该在尊重儿童主动性的基础上,给予儿童适时、适度的支持,以此保障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保障儿童在课程中的深度学习,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1.感官体验,挖掘情感深度
  自然教育理论提到:儿童是通过五感体验来认识自然、与自然建立情感联结的。由此可见,幼儿的感官体验是情感建立的通道。比如,在“棉花是花吗”的课程中,幼儿通过问、看、摸来探索花的特点,发现棉花并不是花,没有花的特性。幼儿还通过触摸的方式感受了棉花的柔软和轻盈,对棉花产生了无限创想:有的说棉花是冬爷爷送来的礼物,有的说棉花是云妈妈的宝宝,有的说棉花是蚕宝宝的棉袄……
  感官体验让幼儿在课程实践中有了别样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不但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课程的热情,更有利于幼儿在课程实践中深入探索。
  2.思维导图,挖掘认知深度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有预设也有留白。活动前,教师先根据幼儿的已知、未知和想知建立思维导图,清晰课程脉络,确定活动内容;活动后,教师再将课程中生成的内容融入思维导图,帮助幼儿回顾、反思课程内容。比如,在“银杏叶落下来”的课程中,教师先根据“银杏树叶我知道”的谈话活动,了解幼儿普遍已经知道的知识和想要知道的知识,然后进行归类并绘制思维导图,从而确立课程的一级活动项目——初遇银杏树、再探银杏树、留住银杏叶。然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认知需求确立一级项目下的活动,并根据核心经验确立活动的侧重领域及知识要点。在实践中,教师根据幼儿认知的需要随时调整或生成替换预设的活动内容,并在课程实践后及时调整、梳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将课程结构化,厘清了课程的思路,明确了学习领域,让幼儿的认知内容看得见。这对教师了解幼儿在课程中的认知发展、挖掘认知内容、拓展幼儿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3.跟随、捕捉,挖掘学习深度
  教师需要有一颗静静等待的心,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学着在课程中跟随幼儿的节奏,跟着幼儿的脚步,捕捉幼儿的发现,捕捉课程的价值。比如,在“银杏叶落下来了”的課程中,教师捕捉到了幼儿看到落叶后的失落情绪,便提议收集银杏叶,于是幼儿有了“怎么收集—怎么记录—谁记录—怎么统计”的探索路径。之后,教师又跟随幼儿“这么多叶子做什么”的困惑,建议开展创客派对,让幼儿在设计、装饰、制作中实现自己的创想。最后,随着树叶的减少,幼儿又有了珍藏最后一片树叶的想法。教师又借此引导幼儿对于如何珍藏、怎么保存、放在哪里进行思考和课程实践。
  让课程追随儿童的前提是教师能够跟随、捕捉儿童在课程中的行为,准确地判断、发现课程的教育价值,从而推进儿童的深度学习。
  三、助推课程力度,彰显课程价值
  课程的力度表现为课程的有效性和持续发展性。课程的有效性关注儿童在课程中的学习与发展,而课程的持续发展性关注课程本身的生长变化。
  1.珍视儿童的生命力,彰显课程的有效性
  课程中的儿童是否有生命力(儿童的经验、认知、学习品质、情绪情感等是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是课程实践的核心要素,也是课程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因此,课程实践需要以“重经验,轻知识” “重体验,轻说教”“重过程,轻结果”的方式来保障儿童的生命力。比如,在“小兔你好”的课程实践中,幼儿在认识了班级里的小兔以后,纷纷提出来要领养小兔,在投票决定每个人轮流领养之后没几天,小兔就死了。于是教师就和幼儿一起寻找小兔死亡的原因。经过一番彻底侦查、推理后,小兔死亡的原因水落石出。之后幼儿开始总结经验,重新调整领养的要求,还制订了《领养协议书》和《领养职责》。虽然这一次的领养活动并不成功,但幼儿从中学会了根据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学会了排除推理,学会了总结经验,学会了责任担当……
  2.探索课程的生长力,彰显课程的持续性
  同样的课程主题可以生长出多样的课程内容。因此,教师在课程实践时,应该充分挖掘课程中可生长的点,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时利用这些生长点,助推课程发展。比如课程“小羊你好”,可以是关于小羊喝奶、断奶等过程的调查学习;可以是小羊爱吃什么、吃的种类、吃的量等的观察与记录;可以是小羊外形特征、生长变化等的课程体验;可以是小羊住哪里、小羊如何过冬等的讨论……面对相同的探索主题,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幼儿可以生长出不同的课程内容。
  “温度”“深度”“力度”三度策略,解决了我们园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让我们的园本课程:野,但不野蛮;放,但不放任;平凡,但不平庸。
其他文献
阐释了观看电影《芳华》之后的人生感悟,不要留恋于过往,要勇往直前,让生命在奋斗中过得灿烂光华。
蓝天,白云,沙滩,大海……梦幻般的希腊,在这个如火如茶的八月,悄悄向我们走来。正值必胜客台东餐厅周年庆之际,让我们以奥林匹克的名义,跟随必胜客“缤纷异国行”的脚步,却感受希腊的
以散文诗的方式叙述了《独领风骚一毛泽东心路解读》一书的读后感,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为国家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以及新一代
一群孩子与"不速之客"小麻雀相遇,发生了一系列故事。这群孩子以观察、猜测、想象、探究、体验等各种方式与小麦种子、小麻雀、稻草人、鸟窝进行互动,像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稚
通过分析神秀与慧能按禅宗五祖弘忍要求而作的两首偈子的创作经过、内在逻辑性,以及选拔禅宗六祖的程序存在问题,重新界定了神秀与慧能的佛学修为,提出了莫单纯以结果论英雄
通过对坐落在渭南闹市区信达广场的城市书房和东湖半岛馆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阅读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投资,也是一个城市不可被外力夺去的气质和活动”的名言。
目的:观察切口部位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联合药敏试验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院内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孵蛋器的到来京京妈妈在班级QQ群里发了一段自己家小鸡出壳的视频,班上大多数孩子都看了这个视频。第二天,他们讨论着小鸡出壳的细节:"小鸡把壳啄出一个洞""小鸡刚出来身上是
根据云计算的定义及特征,分析了云计算在区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结合陕西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探讨了云计算技术在陕西省高校图书馆应
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学前教育改革的焦点。课程改革并不是对旧课程的彻底否定,也不是重新创造出全新的课程,它是一个逐渐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儿童本位视角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应采集过去与现代之长,拓展视野,促进发展。我们从“师幼关系”“课程内容”和“环境建设”三个维度,在实践中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从教材走向生活、从教师为本逐渐转向儿童本位。  一、师幼关系:变“教师在前”为“儿童在前”  幼儿园应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