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文献报道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自2002年至2010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期刊中红花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红花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与性别无显著关系,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患者。红花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红花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坚持做到合理用药。
【关键词】 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红花,性辛、温,功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中医对其有上千年的应用经验,安全性和有效应已得到证实[1]。红花的单味制剂现临床上有“红花注射液”,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经多年的临床应用,其疗效肯定[2]。但该品种为传统的中药注射剂,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且成分复杂,没有对其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从而导致临床效果不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高[3]。为研究其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对红花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等相关词汇为关键词,对中国医院知识库(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自2002年至2010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期刊目录进行检索,查阅相关原始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用法用量等记录完整且符合卫生部不良反应诊断标准的病例,剔除同一病例在不同期刊重复报道及用药过程记录不完整的文献。通过对8年来国内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报道的检索,共检出符合人选标准的文献45篇 、共计收录不良反应病例50例。
1.2调查方法 分项统计其性别、年龄、原患疾病、既往过敏史、药品用法及用量、不良反应临床症状。根据患者不良反应临床主要症状。
2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5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76岁,最小1O岁,平均(54.5±15.2)岁,年龄≥5O岁者共30例。男28例,女22例。
2.2 用药情况 50例不良反应中红花注射液都是以静脉滴注的方式使用,其中加入5%葡萄糖中的有40例,加入到10%葡萄糖中的有6例,不详的有4例。
2.3 药物来源方面 注明生产厂家与批号的有22例,未注明生产厂家和批号的有23例,标明产地未标批号的有3例,只标明生产日期的有1例, 只标明批号的有2例。
2.4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短3分钟以内,最长10天以后,
2.5 不良反应类型 50例不良反应中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呼吸系统损害与神经系统损害。具体见表1。
表1:红花注射液累及器官系统分布
3讨论
红花为菊科草本植物,红花含有红花黄色素、红花甙等成分,能促进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强而持久的镇痛作用,因而廣泛应用于心血管、脑血管、骨科及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3]。红花注射液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天然中药红花单体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随该制剂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步增加,有的不良反应甚至较为严重[4]。
本文结果显示,红花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与性别无显著关系,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患者,这可能与其主要适应证和自身生理特点有关,提示临床应重点观察该类人群用药时的反应[5]。绝大部分患者都能按红花注射液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来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使用剂量无显著联系。有研究考察红花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发现,红花注射液用量增加到25 mL时不溶性微粒超过《中国药典》规定,且随用量增加而增多。
红花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以皮肤损害为主。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瘙痒,发绀,皮疹,面部潮红等。在红花注射液的制备过程中,未除尽的杂质,如鞣质等输人静脉进人体内后,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的氨基结合成更大分子的复合物,从而引起皮肤损害。其次为呼吸系统损害与神经系统损害,原因可能有:红花注射液能扩张血管作用;引起皮肤反应后,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抑制窦房结,造成窦性停搏。
在不良反应的防治中,临床医师在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药敏史,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应特别谨慎用药,对于首次用药者应减慢滴速、密切观察,特别是前30分钟,及时发现情况及时处理,避免危及生命安全。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均应立即停药。
参考文献
[1] 刘一淘,慕容慎行,许国英.红花对脑缺血不同脑区内啡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3):169-170.
[2] 田京伟,傅风华,蒋王林,等.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脑缺血所致大鼠脑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2004,39(10):774-777
[3] 陈文梅, 金鸣, 李金荣,等.红花黄素对羟自由基损伤抗凝酶III的保护作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8,17(3):215-217.
[4] 吴伟,金鸣,杨树东,等.红花黄色素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殖的研究[J].心血管病杂志,2009;18(4):280-283
[5] 谢本树.红花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的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6(7):550-551.
【关键词】 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红花,性辛、温,功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中医对其有上千年的应用经验,安全性和有效应已得到证实[1]。红花的单味制剂现临床上有“红花注射液”,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经多年的临床应用,其疗效肯定[2]。但该品种为传统的中药注射剂,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且成分复杂,没有对其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从而导致临床效果不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高[3]。为研究其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对红花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等相关词汇为关键词,对中国医院知识库(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自2002年至2010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期刊目录进行检索,查阅相关原始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用法用量等记录完整且符合卫生部不良反应诊断标准的病例,剔除同一病例在不同期刊重复报道及用药过程记录不完整的文献。通过对8年来国内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报道的检索,共检出符合人选标准的文献45篇 、共计收录不良反应病例50例。
1.2调查方法 分项统计其性别、年龄、原患疾病、既往过敏史、药品用法及用量、不良反应临床症状。根据患者不良反应临床主要症状。
2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5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76岁,最小1O岁,平均(54.5±15.2)岁,年龄≥5O岁者共30例。男28例,女22例。
2.2 用药情况 50例不良反应中红花注射液都是以静脉滴注的方式使用,其中加入5%葡萄糖中的有40例,加入到10%葡萄糖中的有6例,不详的有4例。
2.3 药物来源方面 注明生产厂家与批号的有22例,未注明生产厂家和批号的有23例,标明产地未标批号的有3例,只标明生产日期的有1例, 只标明批号的有2例。
2.4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短3分钟以内,最长10天以后,
2.5 不良反应类型 50例不良反应中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呼吸系统损害与神经系统损害。具体见表1。
表1:红花注射液累及器官系统分布
3讨论
红花为菊科草本植物,红花含有红花黄色素、红花甙等成分,能促进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强而持久的镇痛作用,因而廣泛应用于心血管、脑血管、骨科及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3]。红花注射液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天然中药红花单体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随该制剂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步增加,有的不良反应甚至较为严重[4]。
本文结果显示,红花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与性别无显著关系,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患者,这可能与其主要适应证和自身生理特点有关,提示临床应重点观察该类人群用药时的反应[5]。绝大部分患者都能按红花注射液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来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使用剂量无显著联系。有研究考察红花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发现,红花注射液用量增加到25 mL时不溶性微粒超过《中国药典》规定,且随用量增加而增多。
红花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以皮肤损害为主。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瘙痒,发绀,皮疹,面部潮红等。在红花注射液的制备过程中,未除尽的杂质,如鞣质等输人静脉进人体内后,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的氨基结合成更大分子的复合物,从而引起皮肤损害。其次为呼吸系统损害与神经系统损害,原因可能有:红花注射液能扩张血管作用;引起皮肤反应后,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抑制窦房结,造成窦性停搏。
在不良反应的防治中,临床医师在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药敏史,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应特别谨慎用药,对于首次用药者应减慢滴速、密切观察,特别是前30分钟,及时发现情况及时处理,避免危及生命安全。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均应立即停药。
参考文献
[1] 刘一淘,慕容慎行,许国英.红花对脑缺血不同脑区内啡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3):169-170.
[2] 田京伟,傅风华,蒋王林,等.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脑缺血所致大鼠脑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2004,39(10):774-777
[3] 陈文梅, 金鸣, 李金荣,等.红花黄素对羟自由基损伤抗凝酶III的保护作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8,17(3):215-217.
[4] 吴伟,金鸣,杨树东,等.红花黄色素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殖的研究[J].心血管病杂志,2009;18(4):280-283
[5] 谢本树.红花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的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6(7):55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