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年段目标 落实段落训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zh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费时而且低效。低、中、高年级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大同小异,即让学生粗略地读了一两遍课文后,紧接着就是串讲式的篇章分析,而且,教学的重点往往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感悟上。一篇课文教完,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低年级学生,不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中年级学生,弄不清句与句、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高年级学生,不能体会课文中关键的词句、重点语段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落实各学段教学目标入手。下面,我就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科利亚的木匣》,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家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乡,在离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家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了木匣子。通过这件事他悟出了: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课文叙事条理清楚,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尤其是对科利亚一个个动作的细细刻画,看似寻常笔法,其实读罢,一个谨慎细心、聪明可爱的小男孩形象已跃然纸上。文章中科利亚埋木匣的部分,作者采用了典型的前果后因的结构方式,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及原因。应该制定怎样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使目标在课堂上真正得到落实,让段的训练不再是中段阅读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呢?在设定目标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从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一、把握总体目标,确定训练主线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它是教学的灵魂,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围绕这个灵魂展开的。在教学时,必须立足整体,正确把握总目标与阶段之间的关系。在学段教学时,要把学段教学的目标具体落实到各单元、各篇课文的教学之中。这样使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呈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训练,中年级主要侧重段落训练,高年级更多关注篇章训练。中年级的段落训练是连接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通过段落训练,一方面可以继续巩固低年级的字词句训练;另一方面可为高年级的篇章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科里亚的木匣》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时应该落实段落训练,在段落训练这条主线的牵引下进行字词、朗读等其他语言文字训练。
  
  二、依据学段要求,制定课时目标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可确定为五项: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3.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4.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5.突出段落训练。其中关于段的训练,三年级主要落实“学习分析自然段以及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这一训练目标。
  根据三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针对本篇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认写字词,并学习抄写句子的方法;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分析语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体会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学习段的表达。这几项课时目标符合中段阅读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是对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细化与落实。
  
  三、紧扣课时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的词句学习和朗读训练外,我着力“分析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体会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学习段的表达”这一项教学目标。
  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了巧妙的取舍,把学生找出的三句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组合成段,然后围绕这个组合成的段落,展开一系列的语言文字训练:圈画动作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过程写具体的,通过朗读感悟人物形象,通过给词组排序理清句子的写作顺序,通过复述掌握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词句,训练了朗读,理解了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段有了认识和了解。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这是有关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我们如能在中段坚持进行扎实有效的段落训练,孩子们到了高年级对篇的学习就能够水到渠成,作文也不会像许多老师抱怨的那样空洞,不能把意思写具体、写生动了。
其他文献
在传统翻译观中,原文和原作者总是被视为绝对权威,对于原作文本的“忠实”被评为翻译的重要标准,译者成了隐性角色,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常常遭到忽视。随着20世纪70年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对台湾多方面的了解,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培养学生对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了解台湾在我国版图上所处的位置,认识到台湾岛是我国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海峡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  3.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搜集资料(学生)  教学过程:  一、 谈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窗外杨柳依依,鲜花绚烂。手捧《追梦的岁月》,心儿随着“清晨的那抹笑”等待陌上花开。伴着“晌午的那缕风”缓缓行过阡陌,携着“傍晚的那片霞”映入心扉,品着“
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凸显数学趣味    数学正是由于有了生活才有了不竭的研究源泉,生活正是因为有了数学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般情况下,越是基础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得越紧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1.凭借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一、协作写作内涵与师生角色分析  协作写作作为合作写作的模式,具有潜在的优势,如最大限度的语言输出、观点的交流和切磋、新观点的流露等,而在多媒体辅助下的协作写作将会发挥其更大的优势。协作写作是个体写作的延伸,个体写作是个体本身的创作活动,个体本身将制定写作计划、创作初稿、进行修改;而协作写作是多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进行文本的创作。协作写作是一项集体创作行为,不仅涉及个体写作模式下的一些活动,而且还
课程资源就是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具体地说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课程资源包含的意义范畴宽广,不仅包括教材这一重要的为人们所熟悉的课程资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5~16页例题,第16~17页“想想做做”1~5题以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在动手操作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1毫升的含义,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2 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 让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课堂上的阅读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