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一年红薯季,每回经过烤红薯摊位,扑鼻而来的香味总会让我停下脚步,忍不住买上几个,那软酥酥、甜润润的红薯,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因为红薯在我心里承载了太多的东西。
七八十年代,农村生活苦,家家户户地里头都种有红薯,我家地散瘠薄,父亲为了多收点红薯,总是把地翻了又翻,慢慢地那些地都变成了肥沃之地。父亲一般都会选雨后泥湿时把红薯秧插栽下去,很快嫩绿的红薯藤叶迅速蔓延,一片片绿叶你挨着我,我挤着你,铺满每一寸裸露的土地,微风拂过,跳起了调皮的舞蹈。
初夏的时候,一放学回家,父亲就赶着我们去翻藤除草。红薯藤一年要翻上两到三次,那时我很是不解,红薯藤长得好好的为什么要三番五次地去翻动。父亲说,藤长得太快,红薯就吸收不到营养,没有收成了。
看到细密的土地弄出道道裂缝,一个个红薯“笑逐颜开”似的拼命朝外拱,父母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收红薯的时候一锄头下去,五六个串在一起的红薯被连根带出,皮红光滑、个头饱满的红薯散布在红褐色的土地上,令人欣喜。挖的红薯太多,家里、地坪里一堆又一堆的,全是红薯。哥哥负责洗红薯,父亲、母亲负责刨丝、洗粉,我和姐姐就帮家里翻晒一下。一家人其乐融融。
当时家里穷,买不起水果,到了秋末挖红薯的时候,父亲总会选上一些清秀、结实多的红薯连根一起挂在楼下,让它慢慢脱水。那一串串的红薯挂在房檐下,宛如一串串风铃,装点着农家的小院。入冬了,红薯竟甜得像苹果,脆得像梨子,吃起来非常解馋。
上学的时候,我们总喜欢偷偷地从楼下摘上几个红薯藏在书包里,等到下课了,从书包里摸出几个在身上擦擦,就“吧唧、吧唧”津津有味地咀嚼着。
但红薯再甜,一日三餐地吃,吃多了,也就厌了,腻了,吃不下了!母亲知道我们不爱吃,就变着花样把红薯做成薯条、薯片,打成红薯粉,做粉条,熬出红薯糖。偶尔还会在灶膛里的余烬灰中埋上几个红薯,我们放学回家就直奔锅灶扒出香喷喷的烤红薯。那烤熟的红薯或许是在滚烫的灰中埋得太久,皮肤上已经瘢痕累累,干焦发黑,甚至炸裂开来。母亲火候掌握得很好,当我们将滚烫的红薯捧在手心,哈着气忙不迭地往口里塞时,就能感觉到那种熟透的酥软,母亲则在一边叮嘱着我们“慢点吃,慢点吃”……
吃着红薯饭,我们小树苗般一天天长大。十八岁那年,我报名参军,因为在地里收红薯时小腿正面被虫子咬了,奇痒难忍抓破了皮,没有及时医治转成了湿疹,看上去有些红肿,体检时被刷了下来。父亲知道当兵一直是我的人生梦想。那天,父亲在一堆堆红薯中精挑细选,把一个个“眉清目秀,个大皮薄”的红薯捡拾到一个背箩中。
背着红薯,父亲拉着我说:“走,我陪你进城里一趟。”十几千米的路,我们步行进城。父亲背着箩筐佝偻的身影,两鬓斑白的头发,辛酸中带着一种坚强。父亲带我到医院好不容易才找到给我做体检的主治医生。
父亲对医生说:“您看,这是我家地里种的红薯,是我从几千斤红薯中专门挑选出来的,保证个个味美甜心。我儿子个大,人懂事,一百多斤的红薯他挑起就走,几里不休息,当兵肯定是个好兵。现在因为一个湿疹,兵都当不成!医生您看能不能帮我们想个办法?”
那是位上了年纪的医生,偏瘦,白大褂显得有些空荡,瘦长脸上的那双眼睛闪烁着慈祥的光。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希望,果然,医生告诉我和父亲:红薯是好红薯,兵也是好兵。
医生说完便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张伍拾元的票子塞给父亲,说:“这红薯我收了,这份情我收了,我也是农村出身,我知道种这么好的红薯不容易!”父亲说这是自家地里种的,不值钱。但在医生的坚持下,我看父亲惶恐不安地把钱收下了。
“这样吧,孩子要是真心想去,我开个处方给您,内服外洗,应该一周见效,您再让孩子来复检,没问题我就签字。”临出门时医生对父亲说。
后来我如愿以偿地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绿色军装,神气活现地踏着正步走入了军营。每回父亲的来信中总会交待:“孩子,你是庄稼人家出身,要记得农村的苦,在家里种地、栽红薯的活你都干过,庄稼人讲究踏实。现在到了部队,干工作你一定要像种庄稼一样认真务实。”
在部队十多年中,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成了部队一名好兵,立功,受奖,读军校,当干部,每回给父亲报喜,他总是乐呵呵的。
几十年过去了,父亲早已不在人世,那一日父亲佝偻着背,背着一筐红薯深深浅浅行走在泥路上的情景,却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之中。让我对家乡泥土的芬芳,对脆甜味美的红薯也始终有着一种难以忘却的情结,经历了不一样的“薯”味人生。
发稿/赵菱
七八十年代,农村生活苦,家家户户地里头都种有红薯,我家地散瘠薄,父亲为了多收点红薯,总是把地翻了又翻,慢慢地那些地都变成了肥沃之地。父亲一般都会选雨后泥湿时把红薯秧插栽下去,很快嫩绿的红薯藤叶迅速蔓延,一片片绿叶你挨着我,我挤着你,铺满每一寸裸露的土地,微风拂过,跳起了调皮的舞蹈。
初夏的时候,一放学回家,父亲就赶着我们去翻藤除草。红薯藤一年要翻上两到三次,那时我很是不解,红薯藤长得好好的为什么要三番五次地去翻动。父亲说,藤长得太快,红薯就吸收不到营养,没有收成了。
看到细密的土地弄出道道裂缝,一个个红薯“笑逐颜开”似的拼命朝外拱,父母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收红薯的时候一锄头下去,五六个串在一起的红薯被连根带出,皮红光滑、个头饱满的红薯散布在红褐色的土地上,令人欣喜。挖的红薯太多,家里、地坪里一堆又一堆的,全是红薯。哥哥负责洗红薯,父亲、母亲负责刨丝、洗粉,我和姐姐就帮家里翻晒一下。一家人其乐融融。
当时家里穷,买不起水果,到了秋末挖红薯的时候,父亲总会选上一些清秀、结实多的红薯连根一起挂在楼下,让它慢慢脱水。那一串串的红薯挂在房檐下,宛如一串串风铃,装点着农家的小院。入冬了,红薯竟甜得像苹果,脆得像梨子,吃起来非常解馋。
上学的时候,我们总喜欢偷偷地从楼下摘上几个红薯藏在书包里,等到下课了,从书包里摸出几个在身上擦擦,就“吧唧、吧唧”津津有味地咀嚼着。
但红薯再甜,一日三餐地吃,吃多了,也就厌了,腻了,吃不下了!母亲知道我们不爱吃,就变着花样把红薯做成薯条、薯片,打成红薯粉,做粉条,熬出红薯糖。偶尔还会在灶膛里的余烬灰中埋上几个红薯,我们放学回家就直奔锅灶扒出香喷喷的烤红薯。那烤熟的红薯或许是在滚烫的灰中埋得太久,皮肤上已经瘢痕累累,干焦发黑,甚至炸裂开来。母亲火候掌握得很好,当我们将滚烫的红薯捧在手心,哈着气忙不迭地往口里塞时,就能感觉到那种熟透的酥软,母亲则在一边叮嘱着我们“慢点吃,慢点吃”……
吃着红薯饭,我们小树苗般一天天长大。十八岁那年,我报名参军,因为在地里收红薯时小腿正面被虫子咬了,奇痒难忍抓破了皮,没有及时医治转成了湿疹,看上去有些红肿,体检时被刷了下来。父亲知道当兵一直是我的人生梦想。那天,父亲在一堆堆红薯中精挑细选,把一个个“眉清目秀,个大皮薄”的红薯捡拾到一个背箩中。
背着红薯,父亲拉着我说:“走,我陪你进城里一趟。”十几千米的路,我们步行进城。父亲背着箩筐佝偻的身影,两鬓斑白的头发,辛酸中带着一种坚强。父亲带我到医院好不容易才找到给我做体检的主治医生。
父亲对医生说:“您看,这是我家地里种的红薯,是我从几千斤红薯中专门挑选出来的,保证个个味美甜心。我儿子个大,人懂事,一百多斤的红薯他挑起就走,几里不休息,当兵肯定是个好兵。现在因为一个湿疹,兵都当不成!医生您看能不能帮我们想个办法?”
那是位上了年纪的医生,偏瘦,白大褂显得有些空荡,瘦长脸上的那双眼睛闪烁着慈祥的光。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希望,果然,医生告诉我和父亲:红薯是好红薯,兵也是好兵。
医生说完便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张伍拾元的票子塞给父亲,说:“这红薯我收了,这份情我收了,我也是农村出身,我知道种这么好的红薯不容易!”父亲说这是自家地里种的,不值钱。但在医生的坚持下,我看父亲惶恐不安地把钱收下了。
“这样吧,孩子要是真心想去,我开个处方给您,内服外洗,应该一周见效,您再让孩子来复检,没问题我就签字。”临出门时医生对父亲说。
后来我如愿以偿地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绿色军装,神气活现地踏着正步走入了军营。每回父亲的来信中总会交待:“孩子,你是庄稼人家出身,要记得农村的苦,在家里种地、栽红薯的活你都干过,庄稼人讲究踏实。现在到了部队,干工作你一定要像种庄稼一样认真务实。”
在部队十多年中,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成了部队一名好兵,立功,受奖,读军校,当干部,每回给父亲报喜,他总是乐呵呵的。
几十年过去了,父亲早已不在人世,那一日父亲佝偻着背,背着一筐红薯深深浅浅行走在泥路上的情景,却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之中。让我对家乡泥土的芬芳,对脆甜味美的红薯也始终有着一种难以忘却的情结,经历了不一样的“薯”味人生。
发稿/赵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