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道学视域中的儒家末学及其文化意涵

来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道学极为突出儒家的道统观,杨时自二十九岁问道程颢即笃守二程道学。杨时从道学视域对先秦以来儒门内部的末学歧出作了分判,认为主要有庄子之说、辞章之学、章句之学。杨时的认定内在地体现着其道学凸显孔孟之学为儒学正统、贬斥汉唐以来的辞章、章句之学为儒家末学歧出的文化意涵,这也是二程及其其他门人道学的整体文化倾向。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Confucianism was very prominent in Taoism. When he was 29, he asked Cheng Hsiao for devoting two courses of Tao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oism, Yang sub-divided Confucianism within the Confucianism since the Qin dynasty, arguing that there are mainly Zhuangzi’s say, the study of the chapter, the study of the chapter’s sentence. Yang’s identification inherently reflects its Taoism highlights the Confucianism Meng Confucianism orthodoxy, since the derogatory rhetoric since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Chapters of Confucianism is the end of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which is also a two-way and other door of humanity The overall cultural tendencies.
其他文献
黑格尔美学给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模板,尤其是他关于象征、古典、浪漫三种艺术形态的发展演变的论述,启发了中国现代美学和艺术史研究。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进程中,
现象性意识是实实在在的、无法脱离主观视角的体验,且难以从完全客观的视角来理解,由此构成所谓意识之谜.高阶理论试图吸取传统思想资源解决意识问题.该理论认为意识状态在于
在分析美学史当中,“艺术惯例论”给艺术的定义在实践中具有说服力而得到了普遍赞同,但却因理论本身的内在矛盾而倍受批评。这就需要面对批评对惯例论进行不断修订,形成了“艺术
恩培多克勒残篇8的这个词在翻译上出现了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翻译,即:“产生”和“本质”。本文希望通过希腊文的三种中文翻译(“始基”、“本源”和“本原”)来分析。我们这里
认识理论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马克思本人只提出了一个简明纲领,并未系统展开.这为后人理解马克思的认识论思想造成困难,同时也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在20世
马修·阿诺德是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社会批评家.他认为人文教育和文化熏陶对当时英国日渐兴起的民主格外重要.本文认为,阿诺德其时其地对其国人的忠告对当下的中
目的:建立认知方式问卷(CSQ)中文版,并分析信效度.方法:按量表翻译程序将CSQ翻译成中文,选取647名大学生进行CSQ中文版的测量.随机抽取其中130名大学生于初评后1个月进行重测
第二次启蒙是对第一次启蒙的深度反思和内在超越。作为第二次启蒙的当代拓荒者,汤一介先生对蕴藏在第一次启蒙中的对传统的虚无主义态度进行了坚决抵抗。传统被汤一介视为一个
文章以围绕女性“差异性身份”而产生的两种女性主义权利诉求路径为例,利用罗尔斯公共理性的推理方式和公民性责任的概念,辨明不同路径的女性主义可以依据公共理性证成其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