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四川的高考招生在2006年执行自主命题后,将于2013年开始实施新课标教材。在这一年多接触课标教材感触叵多,生物教学面临双重压力: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传授性,传统式满堂灌输,使学生兴味索然,思维抑制,学生在课后经常出现“一无所知”。对此,教师责怪学生不爱学,学生埋怨教师不行。如何走出这一生物教学的误区呢?通过跟踪己趋成熟的广东、山东等地执行课标教材多年,高考试题的内容情况,发现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对“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反映了新课程的基础性、创造性、选择性和时代性等显著特征,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的考试目标,必将对中学教学发挥重要导向作用,对中学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我结合本校的实际,通过构建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生物学模型,以合理的问题串为导引,创设认知水平训练的教学情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师的引领下,把知识点转化为自己所能领悟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
一、教师的“引”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般要经历“感知——表象——概念”三个阶段,在具体教学中,我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中,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如在讲述“酶的特性”一节,首先提出了“在生病高烧的时候,都有不想吃东西的现象?”接着“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可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而在自然环境中使淀粉要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最便捷的办法是燃烧?”就这些很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求知,点燃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师的“精”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探究几乎贯穿每一堂课的始终,有时一节课里包含几个实验,因此搞好实验与理论课的有机整合也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大问题。我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在每一个高中教学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酶的特性”一节,“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的温和(即受酸碱温度的影响)”,要设置四个对照实验,药品、器材繁杂,就操作一堂课的时间也根本完成不了,把这几个实验制成flah的形式,通过大屏幕播放,实验的过程、现象、结果能很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师生的“合作”
高中生物课程提倡将探究法作为生物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世界、理解科学本质的和领悟生物学基本规律。探究“农作物的‘烧苗’现象”,许多学生根本没这方面的感受,课堂中,让部分同学谈及在家做一些凉菜的步骤,提到先用盐码一段时间,把碗里的水倒掉,再加入作料,这时我向同学们强调“碗里的水”,然后,请一同学把我带去的萝卜用刀掏一洞,撒入盐,放一会,也可以倒出水来,这时同学们自己总结出:盐把细胞里的水吸出。这也是移栽的幼苗为什么只能浇水不能施肥的原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
四、学生的“学”
针对生物课程,知识比较零散,不易系统化的特点。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最大可能的掌握知识,老师要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学生多一些必要的阅读。让学生明白预习阅读可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使自己思维与教师授课的思维同步,有的放矢;课中阅读抓重点;析难点,辩是非,正确理解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结构层次,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件轻松和愉快的事情,学生乐学、思学、会学、勤学,让学生在一起学习和探讨,通过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互助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佳化。
五、学生的“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才能转化自己的理念。
六、学生的“练”
“练”就是练习,通过讲练结合可使知识再现,使学得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一般来说,易题和小题偏重于打基础,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而难题、大题是建立在易题、小题的基础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如:山东2011高考第1题就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7题综合性就很强。通过对不同题型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加强和巩固。
新課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教师要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的习惯。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课改之中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型人才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结合本校的实际,通过构建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生物学模型,以合理的问题串为导引,创设认知水平训练的教学情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师的引领下,把知识点转化为自己所能领悟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
一、教师的“引”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般要经历“感知——表象——概念”三个阶段,在具体教学中,我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中,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如在讲述“酶的特性”一节,首先提出了“在生病高烧的时候,都有不想吃东西的现象?”接着“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可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而在自然环境中使淀粉要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最便捷的办法是燃烧?”就这些很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求知,点燃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师的“精”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探究几乎贯穿每一堂课的始终,有时一节课里包含几个实验,因此搞好实验与理论课的有机整合也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大问题。我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在每一个高中教学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酶的特性”一节,“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的温和(即受酸碱温度的影响)”,要设置四个对照实验,药品、器材繁杂,就操作一堂课的时间也根本完成不了,把这几个实验制成flah的形式,通过大屏幕播放,实验的过程、现象、结果能很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师生的“合作”
高中生物课程提倡将探究法作为生物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世界、理解科学本质的和领悟生物学基本规律。探究“农作物的‘烧苗’现象”,许多学生根本没这方面的感受,课堂中,让部分同学谈及在家做一些凉菜的步骤,提到先用盐码一段时间,把碗里的水倒掉,再加入作料,这时我向同学们强调“碗里的水”,然后,请一同学把我带去的萝卜用刀掏一洞,撒入盐,放一会,也可以倒出水来,这时同学们自己总结出:盐把细胞里的水吸出。这也是移栽的幼苗为什么只能浇水不能施肥的原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
四、学生的“学”
针对生物课程,知识比较零散,不易系统化的特点。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最大可能的掌握知识,老师要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学生多一些必要的阅读。让学生明白预习阅读可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使自己思维与教师授课的思维同步,有的放矢;课中阅读抓重点;析难点,辩是非,正确理解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结构层次,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件轻松和愉快的事情,学生乐学、思学、会学、勤学,让学生在一起学习和探讨,通过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互助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佳化。
五、学生的“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才能转化自己的理念。
六、学生的“练”
“练”就是练习,通过讲练结合可使知识再现,使学得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一般来说,易题和小题偏重于打基础,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而难题、大题是建立在易题、小题的基础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如:山东2011高考第1题就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7题综合性就很强。通过对不同题型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加强和巩固。
新課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教师要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的习惯。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课改之中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型人才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