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审美衍生三谈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e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基础两性:物质性、精神性。纯理性而言,建筑的坚固、耐用等物质性特点要比美观等精神性需求更加重要。但更重要是否等于更有价值?并不尽然。人所以区分于其他动物,在于其感性体验。建筑中亦是如此。如埃及金字塔,世间墓冢万千,可为何偏是它留名千古,引尽古今游客?黑格尔一语道出本质“在金字塔上首次出现了特宜于建筑的基本线条,即直线,以及形式方面的整齐一律和抽象性”。
  类似的,巴特农神庙、故宫、凯旋门等等建筑,它们之所以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正是因其予人独特的精神体验。挪威现代建筑理论家罗伯特·舒尔茨先生也认为:“建筑首先是精神的庇所,其次才是身躯的蔽所。”
  由此可见建筑中精神内蕴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一名建筑师而言,要想创造美,无疑首先要感受美。在我看来,这种敏锐的感受力,是作为一名建筑师必须具备的天赋,也是一切建筑创造活动之始。
  一、有形之美到无形之美
  所谓感受有形,是指建筑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必然具备线条、色彩、结构等外观造型之美。
  (1) 线条之美
  以维克多·霍尔塔为例,霍塔公馆的设计是他的颠峰之作,也是新艺术建筑的里程碑。在他的设计中,凡是能够运用曲线的地方,他都坚决放弃了直线及锐利的角度。在墙壁上和地面的装饰上,完全采用优美缭绕的如柔美音乐旋律的植物图案。在楼梯扶手的设计上利用了铁的柔韧性,设计成各种美丽的植物线条做装饰。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各种曲线幽雅的蜿蜒着,渲染出永恒的新艺术曲线主题。
  (2) 色彩之美
  西班牙著名建筑师高迪设计的巴特罗公寓可以说其中的典型的代表。萨尔瓦多·达利曾经将其中一面外墙比喻为“一片宁静的湖水”。其入口和下面二层的墙面都故意模仿溶岩和溶洞,上面几层的阳台栏杆做成的假面舞会的面具模样,屋脊如带鳞片的兽类脊背,屋顶上的尖塔及其他突出物体都各有其怪异形状,表面贴以五颜六色的碎瓷片。奇诡的颜色组合,远望去颇象印象派画家的调色盘,但色彩却极为和谐。
  (3) 结构之美
  现代主义大师建筑勒·柯布西耶的作品萨伏伊别墅在设计上与以往的欧洲住宅大异其趣,充分展现了建筑结构之美。别墅轮廓简单,像一个白色的方盒子被细柱支起。水平长窗平阔舒展,外墙光洁,无任何装饰,但光影变化丰富。别墅虽然外形简单,但内部空间复杂,如同一个内部精巧镂空的几何体,又好像一架复杂的机器。该建筑采用了钢筋混泥土框架结构,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贯通,它外观轻巧,空间通透,装修简洁,与造型沉重、空间封闭、装修繁琐的古典豪宅形成了强烈对比。
  以上都可体现建筑的形状之美,属于有形之美的范畴。但建筑亦是传统文化、地域环境以及时代精神的产物,这些都是无形的建筑语言,却是展现建筑之美的更加高层次、高表现力的手段。
  (1) 传统文化之美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为皖南宏村月沼徽派建筑。月沼,老百姓称“牛小肚”,当地居民引西溪水绕村屋,其牛肠水圳九曲十弯,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以蓄条内阳水,供防火、饮用等。月沼及其周边形成了人们的共享空间,成为“风俗民情”的露天舞台和村民自发聚会的场所。此外,徽派建筑也形成自己独具特点的马头墙(风火墙)、小青瓦等鲜明特色。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
  苏州园林亦是如此,可以说,这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当然,这种特点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世界共有的。在我看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文化创新的精神源泉而存在,这种传统文化之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创新勿失传统文化之根基。尤其对于现代建筑师们盲目、无所依据的“创新”,颇是一种很好的警示。
  (2) 地域环境之美
  所谓地域环境,简言之即是建筑与自然的结合。说到“建筑”“自然”这两个关键字,脑海中很难不浮现出赖特这个名字。
  作为有机建筑主义的代表人物,赖特说“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从他的流水建筑、草原式住宅等等经典作品中可以深刻地体现出这一点。对于这种与地域环境相融为一体的思想,我想其对现世更大的启示意义在于环境保护。
  与自然对抗,最终只是自取灭亡。与自然和谐相背离,建筑作品也很难生存地长久。所以欲得长久的建筑之美,必然需要与环境的相和。
  (3) 时代精神之美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它是一个时代生产生活及意识形态复合作用的产品,是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综合反映。
  时代精神,一则体现在政治上,如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位于北京城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
  它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以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改称天安门,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含义。体现了出了国家权力的浓重威严感。
  二则体现在与时代科技的结合,如埃菲尔铁塔等等。建筑的发展程度,除去建筑师本人的艺术素养、创新水平,还与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科技水平的高低,也极大程度地决定了建筑的发展水平。因而作为时代建筑,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包含了政治、技术等多种方面的时代之美。
  二、建筑之美到大千之美
  (1) 从建筑艺术到广泛艺术之美
  建筑艺术若只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必然造成“营养不良”。姊妹艺术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可相互借鉴甚至是可以结合的。
  建筑艺术可以从音乐中获取灵感。舒曼说过:“有教养的音乐家能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获益不浅”。
  建筑艺术的灵感亦可以来自摄影。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外在之美除去传统的线条、色彩、结构外,如何合理运用阴影也是极重要的技巧。相机的取景框中是完全的取实,因而摄影作品要展现出意境,必然需要通过利用阴影、构图等其他方式破实入虚,从而展现摄影师的情感体验,故而对于建筑师的表达方式也是极有帮助的。   艺术知识的积累本应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丰富艺术语汇,增强艺术表现力。梅兰芳先生曾告诫青年演员“不论演员或剧作者都必须努力开扩自己的眼界。除了多看多学多读,还可以在戏剧之外,去接触各种艺术品和大自然的美景,来多方面培养自己的水平,才不至因孤陋寡闻而不辨精、粗、美、恶,在工作中形成保守和粗暴。”
  (2) 艺术之美到大千世界之美
  感受力并非只有在面对特定建筑或是某一艺术作品时产生效力。
  即便是面对一片夕阳,有人会发现“家在图画中”,有人则见“枯藤,老树、昏鸦”。不论是叹息“只是近黄昏”还是“喜作黄昏颂”,都是每个个体的感受力在发挥效用。
  因此加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能力,便同时在加强对艺术的感受力。罗丹曾说:“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大自然中高山流水,青树绿草,理论上来说所有人之所见都没什么不同,可是在主体感受力的支配下,同一番景色,进了不同人的眼中,便有了独一无二的美。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建筑并不例外。感受建筑之美,从感受生活始。
  三、个性、社会性、个性闪耀
  这是一种令人感叹的感受力三境界的划分。我们所感知到的艺术,是了一个从个体到群体,再到个体的三段式演进路程。
  艺术感受首先是个人性的。我们对任何事物的感受,首先是本能性的、直觉性的,这是第一层,纯个体性的。
  然而艺术修养是一种社会性的人格素质,因此,又不能因强调直觉而把它看成是一种纯个体的东西。艺术修养有一些起码公认标尺,因此,需要先把自己的个体人格首先经历一次“从众”机制的陶冶。凡属全人类公认的世界艺术名作,要强迫自己投以积极的审美态度,学会欣赏,以取得这种社会性修养的基石,然后再来伸拓强悍的个体感受。这是一种经过理性化思考、社会化拓展的感受力,从社会角度去感受艺术之美,为第二层境界。
  最后则是从个体直觉出发,再把这种直觉社会化、群体化、历史化、世界化,由此才可进入第三步,即在新层次的个体闪耀。我所理解的个性闪耀,感知到的一种个性辐射力,它虽然是个性的东西,最终却能对整个社会、各个群体产生辐射性的影响和情感震撼。
  总而言之,我所理解的感受力是一种艺术直觉。它感知的来源,应当是从纯艺术向全生活发展;感受的对象,应从有形到无形;产生效力的范围,也是一个先至个体,使自身个性化、社会化,最终扩散到以个体个性影响社会的最终境界。■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 梅兰芳.梅兰芳戏剧散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 罗丹.罗丹艺术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5]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2卷第6期 建筑风格与建筑师的艺术修养 高蓉蓉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科技创新的能力提升,建筑行业也处于一个不断进步的阶段。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建筑行业相关的监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内容和重要特征;社会公平具有多重内涵;我国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只有实施制度创新,才能确保社会公平
古代书籍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主要载体和表征。据“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9月,我国累计发布古籍数据388963条、3587